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琳 通讯员 马东亮 郑小菲

2月25日,在潍坊寿光城区南部308国道旁,占地120亩的瑞航家庭农场内生机盎然,让人惊奇的是,偌大的农场里工作人员并不多。“农场总投资2200万元,建有11个高标准智能化温室大棚,大棚智能化程度很高,解放了人力。”农场负责人郑景渠介绍,瑞航家庭农场建设之初,就按照全产业链条思维规划,引进了包装、物流和蔬菜深加工项目,打通了一二三产业。据悉,寿光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倾斜,做到让人才“回得来”“留得住”更要“干得好”。

山东潍坊大棚种菜基地(回乡投2200万元建智能大棚)(1)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作为“菜二代”,瑞航家庭农场负责人郑景渠可谓“身经百战”。“我之前在山西、安徽等地发展蔬菜基地,如今,我回到寿光发展家庭农场,希望把产业做大做强,为服务乡村振兴贡献力量。”郑景渠说,他的父亲是从寿光走出去的最早一批农艺师,他“子承父业”从事蔬菜行业已十多年。瑞航家庭农场推行“三包六统一”管理模式,即包产量、包质量、包回收,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种苗、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实现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封闭式管理,运用数字化赋能产业,完备了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突出特色就是探索了‘互联网管理 农场 新型职业农民’的组织模式,实现了农场的集约化、规模化、数字化高效运营。”郑景渠说。

山东潍坊大棚种菜基地(回乡投2200万元建智能大棚)(2)

在郑景渠负责的农场里,今年36岁的王国伟绝对是一员“虎将”,他一个人就承包了8个大棚。“之前种过两个大棚,但建设标准不高,现在种上这些高标准智能化大棚后,明显感觉出自己年轻的优势。”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他和妻子彭菲菲觉得,现在虽然管理的大棚数量多了,可是心里却敞亮了。“智能放风机、补光灯、杀虫灯、打药机还有微喷灌设施,这些旧棚中施展不开的现代化设备,我们都用上了。效率提高了,菜的品质高了,收入更是水涨船高。”

山东潍坊大棚种菜基地(回乡投2200万元建智能大棚)(3)

在寿光,像郑景渠、王国伟一样,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涌现,他们背靠寿光产业优势,投身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平台载体,趟出了一条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寿光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瑞航家庭农场是潍坊市示范家庭农场,也是寿光家庭农场的典型代表,农场对资源、要素具备强大的吸附力,带动了周边群众就近就业,将着力打造引领带动乡村振兴的平台载体和农业现代化“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