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头诗的第N种解法(八)

本期我们继续秉承着对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独家解读一下李淳风的《藏头诗》。接上期的“天下几非人类矣”。

淳风曰:越二百余年,又有混世魔王出焉。头上生黄毛,目中长流水,口内食人肉。于是人马东西走,苦死中原人。若非真主生于红雁之中,木子作将,廿口作臣,天下人民尚有存者哉。

译文:李淳风说:过了200多年,有人造反的人出现了。头上顶着黄头巾,一心要颠覆清廷统治,以天帝之名,行生杀大权。人马横扫东西,中原人最为凄惨。幸得北方的真天子,得李姓将军和贤臣相助,江山尚算稳固,百姓也可安心生活。

李淳罡的经典语录(李淳风藏头诗详解八)(1)

“又有混世魔王出焉”这里指太平天国和捻军。“头上生黄毛”太平天国和捻军士兵头上最初都带有黄色头巾,远看如黄发一般。“目中长流水”并非是有的朋友所称的字谜。实际这一句是指“反清”。古时人们认为流水分两种清与浊,眼睛流出的水即为“清”水,流含有泄的意思,“泄”假借为“歇”。《淮南子·本经》有载“精泄于目”,就是取“歇”的意思,“长流水”就是“泄去大清的精气,动摇清朝的统治”。

“口内食人肉”与洪秀全所作的《原道觉世训》有关,也就是“拜上帝会”的教义,其中提到《诗》曰:“天生蒸民。”《书》曰:“天降下民。”强调上天的权力,文中提及人之命由“皇上帝”掌控,与“阎罗妖”无关。洪秀全是太平天国的天王,自称上帝的次子,代表的就是上帝。所以,他说惩罚谁,谁就会丧命。“人马东西走”指捻军,因为捻军分为“东捻军”和“西捻军”。“真主生于红雁之中”,指居北方的真龙天子,也就是大清同治皇帝。“红雁”就是大雁,大雁的生活习性是秋天南飞,春天北飞。春季对应东方,五气为风,五化为生,五色为青,代表青龙御天。秋季对应西方,五气为燥,五化为收,五色为白,代表白虎归天。一南一北,南方乱民终被北方天子所平。

“木子作将”指“李”字,代表李鸿章。“廿口作臣”组字并不明显,有朋友认为是“曾”字,代表曾国藩,也朋友认为不是。参照前面的“木子”,似乎“廿口”很难与曾字联系到一块。这里其实还存在着一个小的争议,民国的手抄本中有版本写作“十口为臣”,但此版本时间上无法确定早于印刷版的1905年,不知是否为抄写者的笔误。根据文中的内容看“作将”有充当先锋,冲锋陷阵之意,契合当时李鸿章的身份。而“作臣”则含有谋划、支持、辅佐等意思。“臣”是相对“君”来讲的,那么“臣”会不会不是一个人呢?

如果我们大胆假设“廿口”是代表多个人,最大的可能性是与“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有关,关于“四大名臣”有两种说法,一说“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二说“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廿口”或为姓名笔画中带有“口”字的数量,“廿”为二十的意思。按繁体字计算,两种说法基本都满足20个口的讲法。因此,个人较认同“四大名臣”的第一种说法,认为“廿口”极有可能是指四大名臣。

李淳罡的经典语录(李淳风藏头诗详解八)(2)

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1年1月)十二月,拜上帝会2万多人齐聚广西金田村,为洪秀全生辰“恭祝万寿”,洪秀全率众正式宣布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后在广西武宣登基称“太平王”, 后又改称“天王”。其所率领的太平军攻占广西永安州(今广西蒙山县),并分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并诏令诸王皆受东王节制。

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军围攻省城桂林失败,南王冯云山受重伤,后伤重身亡。太平军离开广西进入湖南,攻陷道州、郴州。进攻长沙近3个月终告失败,西王萧朝贵战死。太平军北上,攻克武昌,湖北巡抚常大淳自尽。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军攻克江宁(今江苏南京),破城后,两江总督陆建瀛被杀。改两江总督衙门,为“天王府”。太平天国定都江宁,称“天京”。

清军为了有效遏制太平军的势头,派钦差大臣向荣和琦善,分别建立清军“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清军以精兵围困“天京”。 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太平军接连攻破“江北大营”、“江南大营”,天京之围被解。东王杨秀清见形势大好,假借“天父下凡”逼迫洪秀全封自己为“万岁”。佐天侯陈承镕则告发杨秀清图谋弑杀天王,洪秀全得知后,密召北王韦昌辉回京救主,北王韦昌辉回天京包围东王府,诛杀杨秀清全家及僚属,制造了大屠杀。翼王石达开逃往安庆,并要求洪秀全严惩韦昌辉,洪秀全下令处死北王韦昌辉及其心腹200多人,并为东王杨秀清平反。翼王石达开回天京, 处处受牵制,最终率部出走,太平军元气大伤。史称“天京事变”。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清廷派出湘军和淮军迎战太平军。李鸿章率淮军进攻江苏南部,左宗棠率湘军进攻浙江。清军攻克苏州和常州后,天京外围要塞尽失,城中粮草殆尽。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清军围困天京,太平军仅能以野草充饥,天王洪秀全病逝,幼天王洪天贵福继位。清军乘机攻陷天京,大肆屠城,众多平民被杀。太平军败逃放火烧城,清军抢劫财物后,也在城中纵火,城中火光浓烟四起。幼天王洪天贵福辗转逃往江西石城,被清军俘虏,后被凌迟处死,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淮河流域的捻党也相继发动起义,反抗清廷。捻军以皖北为中心,遍布河南、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先后出现了10多支队伍,如:张乐行、龚得树、苏添福、韩奇峰等人所率的捻军。捻军初期奉行“居则为民,出则为捻”原则,各自为战,互不统属。捻军初期主要为步兵,多以据守城镇为主,后来出现机动性较强的骑兵,让清军尝到了不少苦头。几年间捻军四面出击,各支队伍逐步壮大。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各路捻军首领齐聚于安徽亳州雉河集(今安徽涡阳),讨论联盟事宜,张乐行被众人推举为盟主,称大汉永王,统一发号施令。建立五旗军制,发布《行军条例》。

盟主张乐行兼黄旗总目(首领),龚得树为白旗总目,韩奇峰为蓝旗总目、苏天福为黑旗总目、侯士伟为红旗总目。各旗联合作战,以抢粮为首要任务。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随着捻军的逐步壮大联盟,清军认为捻军是不可忽视的威胁,清廷派重兵围剿淮北的捻军根据地,捻军被迫开始防御。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捻军为摆脱被动局面,与太平军联合作战,连下多城。捻军与太平军关系微妙,双方分分合合。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淮北根据地雉河集被清军攻陷,盟主张乐行与2万名捻军将士战死。捻军各部突围后,各自为战。

李淳罡的经典语录(李淳风藏头诗详解八)(3)

张乐行的侄子张宗禹率部回安徽,进攻太湖、潜山、桐城等地。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张宗禹率部全歼清军1万余人,大清御前大臣、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内阁学士全顺,总兵何建鳌、额尔经厄等战死,为捻军史上最大的一次胜利。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捻军于河南分兵,张宗禹率“西捻军”,进军陕西。赖文光率“东捻军”坚守中原地区。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赖文光所率东捻军被清军围困,难以脱身,张宗禹率西捻军驰援。西捻军赶到冀中,东捻军已被清军剿灭。西捻军进退两难,遭10万清军围剿。南下山东陷入河防之围,清军进逼,西捻军突围不力,于山东茌平徒骇河边全军覆没。捻军起义失败。

太平天国起义被平定后,曾国藩主动上交兵权,督造并登船试航中国历史上第一艘自制的机器动力兵轮“恬吉号”,并推进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军事和技术。李鸿章平定捻军起义后,积极倡建近代海军,并建立北洋水师,创办江南制造局、领导洋务运动。左宗棠则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收复新疆并推动新疆置省,支持洋务运动,鼓励兴办实业。张之洞虽未参与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但其推动发展军工重工业,创办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创办了自强学堂、广雅书院等学校,参与推动晚清新政,支持推进洋务运动。或许清廷正是得到像这4人一样的贤臣相助,才能保住大清的统治和百姓的生活。

上一期:李淳风《藏头诗》详解七,口内生火,手上走马,头上生花啥意思?

【藏头诗的第N种解法】连载中,下一期继续,欢迎大家点赞,评论,收藏,您的支持是我们继续的动力,谢谢大家!

本文出自“藏头诗的第N种解法”由头条号“昇斗闲人”原创,发布于头条号平台,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