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78年,大唐的第三位皇帝(李渊、李世民、李治)唐高宗李治刚好50岁,五年之后,李治驾崩,结束了34年的皇帝生涯,出生在广东韶关的张九龄刚好五岁,谁都不会想到,就是这个五岁的孩子,历经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五个朝代,成为了为开元盛世做出重大贡献的一代名相,甚至在公元740年去世后,每当有人推举宰相的人选,唐玄宗总是会问一句:“这人能比得上张九龄吗?”(风度得如九龄否,也是为了纪念这个典故,如今的韶关还有一条路叫“风度路”),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五言近体诗摘抄?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五言近体诗摘抄(五言古体诗的代表作感遇赏析)

五言近体诗摘抄

公元678年,大唐的第三位皇帝(李渊、李世民、李治)唐高宗李治刚好50岁,五年之后,李治驾崩,结束了34年的皇帝生涯,出生在广东韶关的张九龄刚好五岁,谁都不会想到,就是这个五岁的孩子,历经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五个朝代,成为了为开元盛世做出重大贡献的一代名相,甚至在公元740年去世后,每当有人推举宰相的人选,唐玄宗总是会问一句:“这人能比得上张九龄吗?”(风度得如九龄否,也是为了纪念这个典故,如今的韶关还有一条路叫“风度路”)

张九龄9岁就开始写文章,29岁中状元,武则天给了他一个“校书郎”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管理员),后来表现优异,升为“秘书郎”(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大编辑,主要负责校对工作),一直兢兢业业地干图书汇编工作的张九龄,到了唐玄宗继位,升为“左拾遗”,这个官职很有意思,“拾遗”就是拾起(皇帝)的遗漏,“左拾遗”比“右拾遗”权利大一些,主要作用是给皇帝提意见,尽量弥补皇帝政策决策等方面的失误,可以看出,这个职能是非常重要的,是可以直接给皇帝提出政见的。张九龄给皇帝提出了“选拔官员不应该看资历,而是看能力”,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与“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有异曲同工之意。

张九龄应该是非常善于“为民办实事,为民办好事”的古代官员,他主持为家乡岭南人民修建了宽17米、长30公里的山间大道,对当时以及后世,甚至是现在的岭南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唐玄宗晚年开始昏庸,重用杨国忠和李林甫,李林甫举荐自己的心腹牛仙客(人名)为宰相,遭到了正直的张九龄激烈反对,玄宗怒,把张九龄免去了右丞相和参知政事的职位,贬为荆州长史,长史是幕僚性质的官员,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张九龄的政治抱负再也无法施展,张九龄每每想到朝政昏蔽,而自己又无能为力,时长涕泪横流(涕泣沾襟)。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张九龄来到荆州,写了感遇十二首,本文只选择其中一首进行赏析。

感遇十二首/唐/张九龄

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首诗的诗眼是“心”字,草木有本心,指的是诗人自己坚守的三观,当然包括政治抱负以及做人、做官的不容侵犯的原则。

葳蕤(wēi ruí),指的是草木茂盛的样子,桂华就是桂花,华的本意就是花,属于象形文字,“华”的字型很像盛开的花束。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兰草到了春天就会盛开,桂花到了秋天就会清新洁白。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这句话很多人理解不对,这句话是倒装句和拟人手法,可解析为“兰草和桂花只是为了昭示春秋佳节应该有的景象才欣欣向荣”。为什么这样解释呢,只有这样解释,诗意才是统一的。作者的这句话是说给欣赏兰草和桂花的人说的,(我们)兰草和桂花不是为了让你们这些欣赏的人喜欢才开放的,而是遵从我们自己的内心诉求。也就是说,我愿意,不是为了得到任何人的嘉许。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谁想到在林中休息的人(喜欢花草的人),闻着风送来的花香感到非常高兴,以为这些花是为了取悦他(她)们而开放的呢!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草一木,都是按着自己的内心原则去开放,谁也不会刻意地讨好他人的喜欢!

张九龄通过这首诗写出了自己的志向,他和兰叶、桂花一样,是为了坚持自己的主张而有所施为,绝不会为了讨好权贵而出卖自己的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