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试题中,断句题成为各套试卷中的保留题型。断句题的常规解法多是根据常规技巧来解答,比如读文段,通文意;标名代(词),定主宾;看虚词,找位置,等等。其实,我们还可以根据史传类文章的特点,凭借人物行为的踪迹来解答句读题。

一、利用表示人物行为的动词进行句读

人物行为的表现主要是靠动词来体现的。在文言文中,人物的动作行为表现的是人的瞬间活动或一种动态变化,通常出现在名词主语或主句后面,直接充当谓语,或带宾语,以组成谓语成分。这样,在表示人物行为的后面,就需要有个停顿。

例: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而 时 相 蒲 州 苏 州 两 公 其 子 皆 中 进 士 皆 公 同 门 友 也 意 欲 要 之 入 幕 酬 以 馆 选 而 公 率 不 应 亦 如 其 所 以 拒 江 陵 时 者 (《临川汤先生传》)

上句中,“中”是动词,意为“考中”,与“进士”在一起构成谓语成分,这样,“进士”后必须停顿;“酬”为动词,表示“答谢”,“以馆选”在这里是状语后置,由此可推知,“以馆选”后需要停顿;“不应”,即不答应,作动词,刻画传主行为,写出了先生淡泊权势,此后也需要停顿。至此,该句准确的断句为“而时相蒲州/苏州两公/其子皆中进士/皆公同门友也/意欲要之入幕/酬以馆选/而公率不应/亦如其所以拒江陵时者”。

姹紫嫣红

春风拂面

句读示例(凭行为踪迹解句读难题)(1)

二、利用人物行为事件的完整性进行句读

史传类文章以写人叙事为主,人物的行为表现都具有完整性,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表现人物行为的句子语意的完整性这个特点来进行断句。

例: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选项中,所选句子分为两个部分,前者所写对象为贾谊,后者所写对象为吴廷尉。从贾谊的行为表现来看,“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这是介词短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的状语,人物表现的句子语意是完整的,因此中间不可断开。从吴廷尉的行为表现来看,行为是“为河南守”,中间不能断开;再者,“召置门下”是一个事件,语意表达是完整的,应与后面“甚幸爱”断开。

三、利用人物行为的标志性词语进行断句

人物行为在句中表现要有对象,会用“曰”来提示后面是所说的话语,有时也会用对偶、对比和排比手法通过整齐对称的句式来表现人物行为。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进行断句。一般来说,对象都是名词,当两个对象放在一起时,前一个会是前事行为的受体对象(宾语),后一个则会是后事行为的主体对象(主语),此时中间一定要断开。而标志性词语“曰”是表示说话的提示,其后一定要停顿。

例: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晋书·鲁芝传》)

根据内容来看,选项中出现三个人物,一是爽懦,二是鲁芝,三是宣帝。写爽懦与宣帝的句子都没有错误。错误是在写鲁芝的句子,“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是写鲁芝的,对象均为“芝”,“芝坐爽下狱”中的“坐爽”是“因为爽懦而判罪”,作状语,因此中间不能断开;而“口不讼直”与“志不苟免”是对称句式,因此中间要断开。

— END —

来源 | 《语文报·高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