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是单胃草食家畜,与其他动物相比,有其独特的消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胃的消化特点
在单胃动物中,兔子的胃容积占消化道总容积的比例最大,约为35.5%。由于兔子具有吞食自己粪便的习性,兔胃内容物的排空速度是很缓慢的。试验表明,饥饿2天的家兔,胃中内容物只能减少50%,这说明兔子具有相当的耐饥饿能力。胃腺分泌胃蛋白酶原,它必须在胃内盐酸的作用下(pH=1.5)才具有活性,15日龄以前的仔兔,胃液中缺乏游离盐酸,对蛋白质不能进行消化,16日龄以后胃液中才出现少量的盐酸,30日龄时胃的机能基本发育完善,在饲养中应注意这一特点。
二、对粗纤维的消化率高
家兔消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发达的盲肠及其盲肠内微生物的消化,兔子消化道复杂且较长,容积也大,大小肠极为发达,总长度为体长的10倍左右,体重3千克左右的兔子肠道长5~6米,盲肠约0.5米,因而能吃进大约相当于体重的10%~30%的青草。
兔子盲肠有适于微生物活动所需要的环境,较高的温度(39.6~40.5℃,平均40.1℃)、稳定的酸碱度(pH=6.6~7.0,平均6.79)、厌氧和适宜的湿度(含水率75%~86%),给以厌氧为主的微生物提供了优越的活动空间。盲肠微生物的巨大贡献是对粗纤维的消化,它们可分泌纤维素酶,将那些很难被利用的粗纤维分解成低分子有机酸(乙酸、丙酸和丁酸),被肠壁吸收。兔子对粗纤维的消化率为60%~80%,仅次于牛羊,高于马和猪。
粗纤维是家兔的必备营养,是任何其他营养所不能替代的,当饲料中粗纤维含量不足时,易引起消化紊乱、采食量下降、腹泻等。兔子消化道中的圆小囊和蚓突有助于粗纤维的消化。圆小囊位于小肠末端,开口于盲肠,中空、壁厚、呈圆形,有发达的肌肉组织,囊壁含有丰富的淋巴滤泡。有机械消化、吸收、分泌三种功能。经过回肠的食物进入圆小囊时,发达的肌肉加以压榨,经过消化的最终产物大量的被淋巴滤泡吸收,圆小囊还不断分泌碱性液体,以中和由于微生物生命活动而形成的有机酸,保持大肠中有利于微生物繁殖的环境,有利于粗纤维的消化。蚓突位于盲肠末端,壁厚,内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可分泌碱性液体。蚓突经常向肠道内排放大量淋巴细胞,参与肠道防卫机能,即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盲肠和结肠发达,其中有大量的微生物繁殖,是消化粗纤维的基础。
三、对粗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率较高
兔子对粗饲料中粗纤维具有较高消化率的同时,也能充分利用粗饲料中的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物质。兔子对苜蓿干草中的粗蛋白质消化率达到了74%,而对低质量的饲用玉米颗粒饲料中的粗蛋白质,消化率达到80%。由此可见兔子不仅能有效地利用饲草中的蛋白质,而且对低质饲草中的蛋白质有很强的消化利用能力。
四、能耐受日粮中的高钙比例
兔子对日粮中的钙、磷比例要求不像其他畜禽那样严格(2∶1),即使钙、磷比例达到12∶1,也不会影响它的生长,而且还能保持骨骼的灰分正常。这是因为当日粮中的含钙量增高时,血钙含量也随之增高,而且能从尿中排出过量的钙。试验表明,兔日粮中的含磷量不宜过高,只有钙、磷比例为1∶1以下时,才能忍受高水平磷(1.5%),过量的磷由粪便排出体外。
饲料中含磷量过高还会降低饲料的适口性,影响兔子的采食量。另外,兔日粮中维生素D3的含量不宜超过1250~3250国际单位,否则会引起肾、心、血管、胃壁等的钙化,影响兔子的生长和健康。
五、消化系统的脆弱性
兔子容易发生消化系统疾病。仔兔一旦发生腹泻,死亡率很高。故农村流传着“兔子拉稀——没治了”的歇后语。造成腹泻的主要诱因是低纤维饲料、腹壁冷刺激、饮食不卫生和饲料突变。对低纤维饲料引起腹泻一般认为是由于饲喂低纤维、高能量、高蛋白的日粮,过量的碳水化合物在小肠内没有完全被吸收而进入盲肠,由于过量的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在一些产气杆菌大量繁殖和过度发酵。因此,破坏了肠中的正常菌群。
有害菌产生大量毒素,被肠壁吸收,造成全身中毒。由于肠内过度发酵,产生小分子有机酸,使后肠渗透压增加,大量水分子进入肠道。且由于毒素刺激,肠蠕动增强,造成急性腹泻。肠壁受凉常发生于幼兔卧于温度较低的地面、饮用冰凉水、采食冰凉饲料的情况。肠壁受到冰凉刺激时,蠕动加快,小肠内尚未消化吸收的营养便进入盲肠,造成盲肠内异常发酵,导致腹泻。饲料突变及饮食不卫生,胃肠不能适应,改变了消化道的内环境,破坏了正常的微生态平衡,导致消化机能紊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