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是我的三人行中必有的那种朋友,她的文字,朴实,温暖,娓娓中有股强大的余音,让人动容)

按照传统,人去逝了之后的纪念仪式是很有讲究的。刚去逝的时候是做七——就是从去逝的第一天算起,每隔七天做一次祭奠,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断七。之后就是百日,周年,三年,十年......渐渐的拉长距离,再大的哀伤也该渐渐的淡了。

这些之中,五七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说去逝的人会在这一天回家,最后看看他的亲人,然后去投胎,或是去阴司居住,他要开始习惯灵魂已经离开身体的往后。

今天是婆母去逝后的第三十五天,我没有哭,没有烧纸钱,没有任何祭奠的仪式,但在心底却不只一次的想起她。在许多媳妇的心里一定可以罗列出婆婆的八十条不好,而在我的心里,婆母的许多好却历历在目。

与婆母第一次见面是在华农的校园里,他们住接待中心,我们上完课就去他们住的地方聚,吃武昌鱼、游武汉关、上黄鹤楼、拜归元寺,除了交待他儿子好好照顾我,没有审视我的任何表情、语气和动作,我很自在的接受着考察,第一次我认识了婆母的开明豁达。

怀了儿子之后,婆母一直鼓励我多吃,多运动,多开心,把所有的窗户缝都交待他儿子用透明胶纸贴一遍说月子里一点风都不能吹,把房间的凳子做了软布垫子说坐硬了会腰疼,把她的软底板拖鞋换给我穿说对脚好,把小孩子的棉背心做了大小三件一直可以穿到3岁,后背贴上菱形说小孩不会怕黑......儿子出生后,婆母不断问我:心里是否太平?我点头,然后逼我吃掉四个糖水荷包蛋才放心,婆母是一个理论家,他的理总是对的,从此,我认识了一个母亲对儿子儿媳孙子最深沉执著的关爱。

有了孙子,一个奶奶夸张的喜欢和夸大的赞美经常出现,一个奶奶对于有了传家孙子的自豪和得意展露无疑、毫不含蓄。可以想象在这样家庭生长的孩子们多么阳光和自信。老公常讲他们小时候在外面打架犯了错,母亲怎样长他们的志气的情景像剧一样一幕幕在脑海播放。但是婆母的严厉也是有所耳闻的,老公高三的时候逃学回家,被婆母用棍棒威逼返校,才得以今后有机会和我相识。

婆母是家中老大,持家有方,常会拿出一把大算盘和我叨叨最近几月的开销支出和进帐,把父亲的烟酒钱算得不差毫厘。家里的大小衣柜和抽屉都收拾的井井有条。婆母去逝后,在阁子里找到了三个儿子的小学、初中、高中的毕业证书,找到60年代二老的结婚证,找到大哥当兵时肩章、帽徽、皮带和水壶......所有人都惊讶婆母将这些小物件都一一视为珍品收藏。在这个物质过盛的社会里人们常常拥有的不知不觉,失去的毫不怀念,想起时感慨万千,婆母却将岁月的点点滴滴都收拾进大红樟木箱子里,让记忆永远记忆,其中对生活与岁月的珍视和尊敬可能只有她自己懂得。

十一放假回去看望婆母的时候,她还是精神的,只是人瘦了好多,饭量也减了好多,话也少了好多。但她还是高兴的,却没想到就成了我们最后一次见面。老公电话我婆母去世的消息时我一时惊愕,不敢相信,直到天亮才相信已是实事,后悔莫及没有头一天就回家定会了却她内心更多的不舍。纵然病疾多年,谁不赖活?最后一次看她,已是冷棺之内,瘦小了许多,但很平静、很安祥,我也心安。还好,选择最好的季节和天气离开,选择最喜爱的幺儿在身边陪伴,选择最安静的方式逝去,还是那样大气、洒脱和有安排,如她磊落率真的性格。

妈妈,过了今天,按照习俗您将永远逝去了,我不知道今天您是否会回来到这个您也曾到过的蜗居看看,我不怕,只希望您若回来,看到我们仍然在好好的生活,没有犯混,没有颓废,看到我们对您的好充满了怀念,您便安心回归自然,或者去追随对您千宠百爱的父亲,或者去转世下一个轮回,我们对您的思念不变,我们会常记,也会常祭。

跪拜您,一路走好。

小院于2019年12月

把生辰写在钟表后(写在婆母五七时)(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