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版请点击文末“了解更多”,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初中文言文阅读固定句式?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文言文阅读固定句式(初中文言文常见的五种文言句式)

初中文言文阅读固定句式

word版请点击文末“了解更多”

(有下划线的为课标称篇目)

一、判断句

(一)“……者,……也”,可译为“……是……”。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陈胜是阳城人。

(二)“……者,……也”的省略或变形,“……者,……”,“……,……也”,“者也”,可译为“……是……”。如:

(1)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

(2)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鱼是我所喜爱的。

(3)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打战,是靠勇气的。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南阳的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

(5)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爱莲说》)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6)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7)晏子,齐之习辞者也。(《晏子使楚》)

晏子是齐国的善于辞令的人。

(三)“……也”,单用或与其他词(如“此”)配合使用。如:

(1)吾闻二世少子也。(《陈涉世家》)

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

(四)用“为”、“乃”、“则”、“即”、“诚”等表示,可译为“是”或“就是”。如: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是苏东坡。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应当继位做皇帝的是公子扶苏。

(3)吟鞭东指即天涯。(《己亥杂诗》)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五)“是”,与现代文判断词“是”用法相同。如: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这是简陋的屋子,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2)实是欲界之仙都。(《与谢中书书》)

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

(六)无标志,需要根据语意判断。如: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刘备是天下的枭雄。

以上均为表示肯定的判断。

(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如:

城非不高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城墙不是不高。

二、省略句

(一)省略主语。如:

(1)(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渔人)就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2)(曹刿)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曹刿)问庄公:“你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

(二)省略谓语或动词。如:

(1)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我选择他们身上的优点,学习那些优点;(对照)他们身上的缺点,改掉自己身上相同的缺点。

(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齐军第一次击鼓时,他们的士兵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主语“气”也省略)

(三)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如:

(1)屠惧,投(之)以骨。(《狼》)

屠夫感到害怕,把骨头丢给(狼)。

(2)客从外来,与(之)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

(3)此人一一为(其)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这个渔人一一地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所知道的世事。

(4)可以(之)一战。(《曹刿论战》)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四)省略介词,“于”字居多。如:

(1)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

(2)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醉翁亭记》)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五)省略量词。如:

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把)抚尺而已。(《口技》)

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三、倒装句

(一)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如:

(1)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

你太不聪明了。

(2)贤哉回也!→回也贤哉!(《论语》)

颜回的品行啊!

(3)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少年中国说》)

我们的少年中国美丽啊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如:

(1)忌不信。→忌不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

(2)弗怠。→弗怠。(《送东阳马生序》)

不敢放松抄写

(3)时不待→时不待(成语)

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

2.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如:

(1)何陋之有?→有何陋?(《陋室铭》)

有什么简陋呢?(怎么会简陋呢?)

(2)吾与归?→吾与归?(《岳阳楼记》)

我同一道呢?

(3)以战?→以战?(《曹刿论战》)

凭借什么作战?

(4)子恃而往?→子恃而往?(《为学》)

你凭借什么去呢?

3.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前置。如:

(1)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2)以咏志。→以咏志。(《龟虽寿》)

唱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以继日→以继日(成语)

(4)以律己→以律己(成语)

(5)以待毙→以待毙(成语)

4.用“之”、“是”字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是”常与“唯”一起使用),不译。如:

(1)唯命听→唯听命(成语)

(2)唯利图→唯图利(成语)

(3)唯马首瞻。→唯瞻马首。(《冯婉贞》)

(4)唯兄嫂依。→唯依兄嫂。(《祭十二郎文》韩愈)

(5)句读不知,惑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

(三)定语后置

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愚公移山》)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

(2)尝贻余核舟→尝贻余核舟。(《核舟记》)

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船。

(3)居庙堂之则忧其君。→居庙堂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廷做官),就为老百姓忧虑。

(4)马之千里者。→千里马者。(《马说》)

日行千里的马。

(四)介词结构(状语)后置。

1.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大都后置,翻译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移到动词前做状语。如:

(1)告之于帝。→于帝告之。(《愚公移山》)

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岳阳楼记》)

在它的上面刻上唐代和当今贤士名人的诗赋。(把唐代和当今贤士名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3)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与之乘,于长勺战。(《曹刿论战》)

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2.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如:

(1)屠惧,投以骨。→屠惧,以骨投。(《狼》)

屠夫感到害怕,把骨头丢给狼。

(2)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出师表》)

拿当代的大事询问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

(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故临崩以大事寄臣也。(《出师表》)

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四、被动句

(一)“为……所……”或“……为所……”,可译为“……被……”。如: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被秋风毁坏。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

(二)“为”字表被动。如:

(1)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所用。

(2)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戍卒大多愿意被他差遣。(戍卒多愿意听他差遣。)

(三)“于”字表被动,译为“被”。如:

帝感其诚。(“感”后省略介词“于”)(《愚公移山》)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五、固定格式

(一)“不亦……乎”,表示委婉反问的句式,译为“不是……吗”。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学习以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

(二)“如……何”,译为“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如:

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

(三)“以……为……”,译为“把……当作……”。如:

(1)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幼时记趣》)

把繁茂的杂草当作树木,把昆虫蚂蚁当作野兽。

(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以为神”“以之为神”的省写)(《黔之驴》)

老虎看见它,(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心目中)把它当作神。

(四)“何……为”,译为“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如:

此何遽不为祸乎?(《塞翁失马》)

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灾祸呢?

(五)“得无……乎”,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可能(或许)……吧”。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可能会有所不同吧?

(六)“非……则……”,译为“不是……就是……”。如: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那些人家)不是人死光,就是逃荒去了。

(七)“孰与”,用在比较性的选择问句中,有比较相关的两个人、两件事、两个东西的得失或高下的意思。“孰与”实际上是“(甲)与(乙)孰……”的变形,是“什么与什么比较,哪一个怎么样”的意思。译为现代汉语时,“孰与”这两个字是要拆开的,“孰”解释为“谁”“哪一个”---。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与城北的徐公比,谁漂亮?

(八)“然则……”,译为“(既然)这样,那么……”(“然”可理解为“这样”,“则”可理解为“那么”)。如:

(1)然则何时而乐也?(《岳阳楼记》)

(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2)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为学》)

(既然)这样,那么愚笨平庸和聪慧敏捷,对于人所起的作用,难道有不变的规律吗?

(九)“所以”,译为“……的原因”。如: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

(十)“是以”“是故”,译为“因此”。如: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是以”也可拆开按宾语前置理解)(《出师表》)

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因此,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不义”)。

(十一)“之谓”,译为“这叫做”。也可分开解释:“之”,“这”;“谓”,“叫做”(“之谓”前常加“此”“是”,“此”“是”也是“这”的意思,“此”“是”与“之”是主语的同位指代)。如:

(1)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这就叫做丧失本来的思想,即“义”,即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2)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十二)“焉得”,译为“怎么能”“哪里能”。(也可分开解释)。如: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富贵不能淫》)

这怎么能叫做大丈夫呢?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

西湖中怎么能有这样(兴致高雅)的人呢?

(十三)“若夫”,用在一段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可译为“像那”(也可分开理解)。“至若”,用一段的开头,引起另一层论述。可译为“至于”“又如”。如:

(1)若夫霪雨霏霏。(《岳阳楼记》)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

(3)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又如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

(十四)“已而”,表示在某事之后的意思,译为“不久”“后来”。如:

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不久夕阳落到山脚。

2019-01-09整理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