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写了钢琴家瓦迪斯瓦夫 席皮尔曼在家乡波兰受到侵略时的经历。触动我的,不仅仅是他的音乐天分,而更多的是他对生活的信心和他的坚强,还有他求生的欲望。他把生命看得无比宝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军队占领了波兰,当地的犹太人被一堵高墙隔在了一小块区域里。这居住地无比拥挤,而且生活真是不堪入目,甚至惨不忍睹:街道上被人挤得水泄不通;一大家子都挤在一起;每天都有人被把杀人当做游戏的德国警察杀害;甚至满大街都是被饿死或被杀的尸体... ...但是,即使在如此残酷的环境里,席皮尔曼都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强的生活态度,并从不放弃他热爱的钢琴。

钢琴家失败后怎样振作起来(钢琴家即便是在残酷的环境)(1)

故事中席皮尔曼和他的家人都被运到了集中营,替德国人干活。德国人手中的鞭子雨点般地落在每个人的身上,抽打着他们的尊严、也折磨着他们对生活的信心。每天都有人死去。但这位钢琴家却坚强地活了下来。这艰苦的生活,谁能坚持下来?看到这里,我心里想,换了我,我是活不下去的... ...他之所以能做到,靠的就是他钢铁般的意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钢琴家失败后怎样振作起来(钢琴家即便是在残酷的环境)(2)

战争前,钢琴家一家过着优雅体面的生活,战争让他们流离失所,让他们活在死亡的恐惧中,为了活下去,钢琴家像狗一样地在废墟中寻找食物。这又何尝不是活着的意义,生命的终极意义就是活着。无论多难,活着就有希望。当钢琴家再次在华沙电台的演播室弹起钢琴的时候,在剧院演出的时候,他的所有的苦难都已过去,但那些被枪杀的亲人和同胞却再也回不来。

钢琴家失败后怎样振作起来(钢琴家即便是在残酷的环境)(3)

电影的主题其实除了对战争控诉及对纳粹暴行的谴责外,更多的是对一个民族自身劣根性的反思。这在很多同样题材电影中十分少见。纳粹在迫害犹太人的背后是无数犹太人背叛者的摇旗助威,他们为了自身利益而帮助纳粹去杀害自己的同胞。他们很大的动机是自保,但是这种自保却是建立在同胞的生命与鲜血上的,这无疑是一种人性的摧残。但导演画风一转,增加了一名为纳粹工作的犹太人警察救钢琴家的情节和犹太人警察帮助纳粹驱逐犹太人上通往集中营的火车的情节形成对比蒙太奇,展现的是战争摧毁的人性扭曲。复杂和简单多数是相互转化的,犹太人警察的复杂根源是在于他的自私与狭隘。

钢琴家失败后怎样振作起来(钢琴家即便是在残酷的环境)(4)

这部影片的总体过于冗长,但对镜头语言的使用确实为电影增加了色彩。从一开始黑白片的客观镜头的铺陈交代时代背景的同时暗示这部电影与其他的片子的差异,更多的在于对人性所谓定型的瓦解。钢琴家的主观镜头一直是对纳粹无声控诉,从走进华沙的犹太人隔离区,到看着纳粹屠杀无辜的百姓-从楼上将站不起来的老人摔下,枪声与罪恶的笑容交织。长镜头的大量使用,体现的不只是犹太人的血泪史,更是对纳粹暴行的嘲讽。在镜头使用中最令人复杂的是钢琴家为纳粹军官弹琴的主客交织,纳粹军官对钢琴家的保护不能因此说他良心发现,只能说他对自己无力的救赎与对现实的挣扎。热爱音乐,在战争的年代里多么的无奈,有时候也是一种对罪行的开脱。

钢琴家失败后怎样振作起来(钢琴家即便是在残酷的环境)(5)

军官也许是以服从命令而做出暴行,但是没有自己的主见的行径又怎么是一个真正的人的行为呢?“音乐无国界,但音乐家是有国界的”不能因此认为,钢琴家是一个奴颜媚骨的人,只能说他的相对软弱,与对生的渴望过于强烈。肖邦的钢琴曲伴他躲过为难的同时,也始终是他内心深处对自己民族现状的反思。他不是哲学家,也并非革命者,导演选择了这样一个角色来表现那场至今痛在人们心中的战争,有一种“旧京宫阙化成丘”的文化悲哀和反思。

钢琴家失败后怎样振作起来(钢琴家即便是在残酷的环境)(6)

好在影片有一个比较温暖的结局,钢琴家最终获救重回艺术殿堂,并且活到了88岁高龄。影片中钢琴家的音乐是废墟中的一丝亮光,其中的第一叙事曲每次听到都有一种莫名的喜欢,但并不能完全体会其中的情感,看完了电影仿佛对才肖邦的这首曲子有了更多的领悟。当然,影片的深意和细节并不能一一领悟及理解,也很难给出专业的评价。但是这部影片还是非常值得去观看的,因为在影片平行时空下的中国人民此时也正在炼狱般的战争中忍受着日本的侵略。这个故事能让观影的人有所思有所感,生命如此美好,远离战争活在当下,和平年代的你我实属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