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1)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2)

不应该被遗忘的莆仙戏

我们今天处在一个个性风尚的时代,但整个社会文化的趋势又是不断同化的。尽管莆仙戏是座文化艺术宝库,但我们却无心坚守。数以百计具有个性与人文底蕴的优秀剧目走进了历史,一去不再复返!我们丢失的并不是故事,而是丰富精彩的创造力与精神价值。若与这些历史割裂开,未来我们的重建或许将更长久更艰困!莆仙戏有一天或许会被遗忘的。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3)

不能遗忘,必须传承发展。我们必须坚守和传承,莆田学院音乐学院开始了莆仙戏特色班兴趣人才的培养,或许会传承的更好。我们有责任弘扬艺术文化,让莆田文化更具活力,让时代精神不断创新发展。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4)

2022年8月30日晚,福建省莆仙戏剧院创排创演的莆仙戏《踏伞行》亮相天津滨湖剧院,作为唯一代表福建的剧目参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七届文华奖 ;9月,莆仙戏《踏伞行》入选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名单。我们看到了希望。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5)

莆仙民风淳朴,文化特色鲜明

莆仙民风淳朴,文化特色鲜明。它们表现于戏曲、语言、风俗、饮食、民间艺术等诸多方面。莆仙先民多聚族而居,互相帮扶,共同发展。每年最具特色的闹元宵社宫游神赛会等活动,时间长达一个月,成为全国闹元宵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和活动最多的民俗活动,目前已有多项民间元宵特色民俗被列入非遗保护项目。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6)

莆仙戏、莆仙岁时节会及民众活动都喜以团圆为主题,从中折射出莆仙民众浓厚的家庭亲情和家族意识,这种意识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代代相承。莆仙方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含有淳朴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元素,也是乡情乡愁的重要载体。有宋元南戏“活化石”之誉的莆仙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至今逢年过节莆仙地区庙宇演戏看戏非常普遍,在全国各地传统戏剧趋于式微,但莆仙戏仍一枝独秀。老树新花,莆仙戏不断推陈出新,多次晋京演出,频频载誉。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7)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8)

戏曲方言,固守特色

莆仙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光大于现当代,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莆仙戏同样是莆仙人乡愁的主要载体。目前,在莆仙还活跃着近百个莆仙戏剧团,一年演出达到5万多场。近年来,莆仙戏优秀剧目除了走进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外,还多次出访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法国等国家,受到境内外戏迷热捧。莆仙戏不但固守住传统,而且影响力还在外扩。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9)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10)

而莆仙戏、傀儡戏等地方戏曲艺术的载体莆仙方言,更是顽强地固守自己的特色。它虽然也受到闽南、闽东两大语系一定影响,但始终特立独行,大多只是吸收两者特色,而不为之同化。如莆仙话中有不少词语,既有闽南说法,又兼有闽东说法。莆仙有“古意、清气、铁笔、茶心、衫裤”等与闽南相同说法,也有“老实、澈洁、钢笔、茶箬、衣裳”等与闽东相同说法。正因为莆田话语词往往有多种说法,使它的词汇较其他方言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11)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12)

莆仙特殊的文化生态环境,孕育出莆仙戏;厚重的莆仙文化土壤哺育了莆仙戏的成长;繁盛的民俗活动,带来了莆仙戏的持续发展与繁荣。莆仙戏曲历史悠久,为莆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莆仙戏历来被学者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戏曲界和民间还虔诚奉祀一位被尊为“戏神”的唐代忠烈乐工雷海青,又流传有江梅妃与唐代宫廷乐舞的民间传说。此外,莆仙还盛行被称为“戏兄”的更古老的提线木偶戏以及独角戏等戏曲品种。本章重点探讨有代表性的莆仙戏及莆仙木偶戏两种戏曲艺术。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13)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14)

《访友》与《吊丧》:莆仙戏《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折子戏。《访友》叙述梁山伯到祝英台家拜访,因他迟了十天,英台已被许配马家,误了佳期,造成悲剧。《访友》为唱工戏,有大段悠扬缠绵的唱腔,如五遍【驻云飞】,音调尤其婉转悦耳,民间争唱,流传颇广。《吊丧》一出,敷演祝英台到梁山伯家中灵堂哭吊,进入梁家书房,见到梁山伯平日的座椅,不胜思念,用“伡肩”“伡椅”的经典表演程式摹写缠绵悱恻的思绪,周而复始,反复三次,身段细腻优美,仿佛梁山伯与她相会,并未远去。此时山伯忽然出现,英台始知梁家用计,急欲告辞,山伯诚意挽留,并再三发誓,二人得以相伴终生。因以团圆着红衣结局,又特称“红吊丧”。表演配以曲调委婉的【驻云飞】,穿插缠绵悱恻的“十八嗏”,唱做合宜,哀婉感人。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15)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16)

《坐轿》:莆仙戏《春草闯堂》中的一出。通过“知府坐轿,春草伴行”,变成“春草坐轿,知府作跟班”的喜剧性转化,以此分别塑造勇敢机智的丫环春草和世故圆滑的知府,细致入微地表现二人在特定时段的微妙心理,由此构成尖锐的戏剧冲突。在“坐轿”中,演员运用形象的虚拟程式,以踏步、双踏步、抽步、矮步等八种莆仙戏传统科步,淋漓尽致地表现抬轿上下坡、急行转弯等各种形态,姿态变化多端,既是逼真的生活动作,又是写意的舞蹈,充分展现了莆仙戏传统表演艺术的个性与魅力。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17)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18)

《迎春牵狗》:莆仙戏《杀狗记》中的一出。在《杀狗记》里,迎春奉主娘之命,到王婆家买狗并牵回。“牵狗”没有唱词与道白,而是以虚拟表演,通过鼓点的节奏配合身段和动作,组成一套惟妙惟肖的牵狗舞蹈。它是迎春的一场独角戏,无唱腔无说白,只以鼓点击拍而舞,通过手势、步法、眼神,与虚拟的“狗”互动共舞,动作复杂优美,生动活泼。“牵狗”创造性的表演链接了演员的创造力和观众的艺术想象力,是追求神似、以形写神的传统美学思想的生动写照,鲜明体现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19)

《刺血写本》:莆仙戏《叶李娘》中的一出。叶李因弹劾奸臣害民,被下狱待决。其妻叶李娘闻讯后,刺血写本,愿以身代夫受刑。“扫地裙”是叶李娘手捧血书到金銮殿上本的一段舞蹈化的行路程式,表现她救夫心切、焦急忧郁、不避艰险、步履劲疾的情态动作。正旦身着又长又大的“扫地裙”,裙沿拖地,以细碎的蹀步行进,脚尖把裙子轻轻挑起,前进、后退、左右旋转。长裙拖地,速度极快,全凭脚尖功夫,踢裙行进,却能“行不动裙,足不踩裙”。“扫地裙”也是莆仙戏正旦的专用步法,必须有精深的蹀步基础,才能达到精湛奇特的表演境地。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20)

《彦明嫂出路》:莆仙戏《李彦明》中的一出。侍郎黄忠诬蔑李彦贵杀人,且买通官府,将他投进死牢。李彦贵之兄彦明入京应试,嫂嫂蔡氏为救小叔,不畏险阻,单身徒步入京,为其鸣冤。表演上唱做并重,柔中带刚、刚中透韧,古朴典雅,展示了莆仙戏旦角的细蹀、粗蹀、扫地裙、跋山涉水、攒肩、伡肩等传统程式。演员脚踢扫地长裙而不露鞋尖,走圆场脚步由慢而快,渐至如飞,而蹀步自如,难度极高。同时巧妙借助道具雨伞,用托手伞、拼手伞、扣手伞、搭肩伞、轱辘伞、背伞、抛接伞等动作,将一位淳朴善良、性格倔强,一心为小叔申冤,不顾自身安危,千里跋涉的女性演绎得极其感人。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21)

《过江》:莆仙戏《单刀赴会》中的一出。源于关云长单刀赴会的历史故事。东吴水军都督鲁肃邀请关羽过江赴宴,想趁机擒拿关羽为人质,要挟刘备归还荆州。关羽明知是计,却慨然应允,仅由周仓随行,携带青龙偃月刀过江赴会。一路上畅观江景,回忆当年赤壁鏖兵,不由吊古伤今、感慨万千。剧中关羽的装扮,以民间宫庙关帝爷造像为参照,并借助莆仙戏红面武生的扇法,塑造了独特的莆仙戏关羽形象。尤其是在过江的小舟中关羽展现的“扫喉、盖顶、劈手、开弓”等扇法,和周仓表演的“托顶、腕扛、鹤立、三挂”等大刀法,在反复回旋【一江风】曲牌的衬托下,踏着锣鼓点,一张一弛,动静分明,舞台调度巧妙,彰显了关羽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22)

《百花亭》:莆仙戏《江陆云》中的一出。书生江陆云职授浙江按察御史,奉命到安西王府查察,却遭人暗算,误入禁地百花亭。江陆云酒醒之后,向百花郡主说明情由,两人互生情愫,私定终身。《百花亭》是一出歌舞并重而以舞蹈为主的抒情短剧,是莆仙戏生和旦入门的必修戏,充分展现了传统莆仙戏生、旦的基本功。其主要特色是生旦以扇作舞,且歌且舞,通过洗练的动作、优美的舞姿、传情的眼神,将百花公主既爱且羞,既瞋又喜的情态,刻画得率真又含蓄,分寸有度,而又淋漓尽致。其中“花鱼戏水”的舞蹈,源于花鱼,形于扇法,用于人物。它吸收了花鱼的飞跃、畅游、摆动、驱赶、翻腾、穿花等六种动态,运用了飞扇、颤收、托手、鸳鸯戏水、黑云盖顶、正人倒踏、双转扇、双合扇等八种传统程式,有层次、有节奏地由简至繁、由慢而快,波浪起伏,以巧妙的舞蹈形体动作揭示了复杂变化的情感。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23)

《咬脐打猎》:莆仙戏《刘知远》,即古南戏《白兔记》中的一出。剧写咬脐郎奉父亲之命,郊外行猎,追赶猎兔,在井边邂逅失散多年的生母李三娘。当血缘亲情得到印证后,他情绪激荡,发誓为母亲报仇雪恨。剧中咬脐郎重于做功,李三娘重于唱腔,两个军中随从从中插科打诨,保持了古南戏的表演特色。“井边会”唱做并重,是剧中高潮一段。李三娘主唱【风入松】曲,鼓板击打“阴阳槌”,笛管声调凄厉,八句唱词椎心泣血,咬脐郎则以八种武生的表演身段,即以外形的动作传达内心起伏的情感,烘托李三娘倾吐十六年遭遇的苦楚,唱作俱佳,两两双关,表演特色鲜明,生动感人。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24)

《瓜老种瓜》:据莆仙戏古剧目《张瓜老》改编的片段,表现风和日丽的春天,张瓜老与孙女凝烟一同种瓜,又忙里偷闲,骑驴赶墟,悠然自得的田园之乐。表演上唱做皆有,重在做工,其主要特色是莆仙戏老末行当特有的“三折弯”表演,即要求演员屈腿、蹲身、坐臀,头微斜微颤,以刻画年迈老者的体态与气质。瓜老持杖走“三脚杖”出场,即左右脚与杖脚作三脚,握杖手向内旋拢,错落缓步而行。唱【一江风】曲牌,通过“目连超升”“摸田螺”“拖笼手”“金鸡啄米”“拼手杖”“慢行杖”“田鸡落”等莆仙戏老末行当特色科介来体现瓜园美景与农事之乐。剧中结合道具应用“锄头功”,以及独具一格的“金鸡啄米、屈腿后踢、挥锄掘地、倒骑驴”等富有乡土生活气息的艺术动作,体现出莆仙戏奇、古、特的艺术形态。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25)

《敬德画像》:取材于莆仙戏大棚戏《隋唐演义》,又名《国公画像》。唐重兵进犯并州,刘武周命尉迟敬德挂帅拒敌,然诸将多有不服,敬德恐难退敌,其夫人黑洞云却胸有成竹,出谋献策,并亲自为敬德画像,以在阵前悬挂来震慑敌兵。这出戏武旦与靓妆互为衬托,展示了粗犷与细腻、阳刚与阴柔、憨直与机巧的形象对比。在画像过程中,刚强急躁的尉迟敬德,在夫人面前,粗犷中带着妩媚,鲁莽中显出狡黠,诙谐服帖听任指挥。一个性情直爽,一个机智沉稳,全剧以夫妻间的恩爱谐谑展现英雄截然不同的一面与黑洞云佐夫安邦的巾帼气概。既有情理,又富情趣。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26)

《千里送》:源于莆仙戏传统剧目《千里送京娘》中的“救脱京娘”。剧写京娘进香朝拜途中被山贼掳掠,囚禁在禅房。赵匡胤到寺院探望其叔,将京娘救出,并迢迢千里护送。两人一路兄妹相待,同行中历经危难,赵京娘对赵匡胤心生仰慕,但赵匡胤不愿做施恩图报之人,严词拒绝了京娘的表白,最后二人别去。演出生动地再现了两个个性不同的艺术形象。尤其是行路时,小旦与武生各怀心事,一个含情脉脉倾慕英雄,一个却不解风情谨守男女礼仪,一弱一强、一柔一刚,互为映衬,相得益彰。而且赵匡胤的化妆别具一格,红脸白眉,眉上画有左三右四共七星。口挂魅黑须,手持五龙金棒,三节弯龙爪手,八字脚,武生装扮的赵匡胤运用莆仙戏特有的艺术程式,一举一动,沉着稳重,气势不凡,艺术形象别开生面。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27)

《三鞭回两锏》:莆仙传统剧目《隋唐演义》连台本中的一出,是莆仙戏武戏表演的代表之一。秦琼与尉迟恭两人短兵相接,边唱边打,跳进跃出,保持了古时傀儡的表演形式和风格,俗称“傀儡打”。秦琼所持双锏与尉迟恭的单鞭都比京昆之鞭锏短小,不断变化旋转。尉迟恭趁着秦琼不备,猛打三鞭,秦琼急回两锏,俩人俱重伤吐血。秦琼用双锏架住尉迟恭单鞭,做三次左右屈膝,表示虚脱难支,站立不稳,逼真神似,与提线木偶极其相似。剧中渲染战争的激烈氛围,不依靠大阵仗,仅双方两名军士摇旗呐喊,穿台跳跃,烘托了打斗场面的紧张热烈。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28)

《张瓜老·瓜老种瓜》

剧情简介:据古老剧目《张瓜老》改编的片断。风和日丽天,张瓜老与孙女凝烟一同种瓜,又忙里偷闲,骑驴赶墟,一老一少乐也怡怡。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29)

艺术特色:展示莆仙戏老末的“三脚杖”表演功,道具应用的“锄头功”,以及独具一格的“金鸡啄米、屈腿后踢、挥锄掘地、倒骑驴”等复杂的、富有生活气味的艺术动作组成,体现莆仙戏奇、古、特的艺术形态。 莆仙戏经典传统折子戏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30)

《李彦明·彦明嫂出路》

剧情简介:侍郎黄忠不甘女儿许配家道中落的李彦贵,诬蔑彦贵杀死婢女,且买通官府,将他投进死牢。李彦贵之兄彦明入京应试,嫂嫂蔡氏为救小叔,不畏艰险,单身徒步入京,为小叔鸣冤。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31)

艺术特色:本出戏唱做并重,音乐使用莆仙戏曲牌〖淘金令〗〖前腔〗,柔中带刚、刚中透韧,古朴典雅,亦唱亦说。表演上展示了莆仙戏旦角的细蹀、粗蹀、扫地裙、抹头扎裤、爬山涉水、攒肩、伡肩等传统程式,扫地裙是莆仙戏精妙程式,演员脚踢扫地长裙而不露鞋尖,在舞台上走圆场,脚步由慢而快,渐至如飞而蹀步自如,这一程式表演难度极高,难在于演员走粗蹀时要步步均匀,步步轻盈。表演中还巧妙运用道具雨伞,演员用托手伞、拼手伞、扣手伞、搭肩伞、超昇伞、轱辘伞、背伞、抛接伞等动作,将一位淳朴善良、性格倔强,一心要为小叔申冤,不顾自身安危,千里跋涉进京的古代女子演绎得极其感人。 莆仙戏经典传统折子戏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32)

《杀狗记·迎春牵狗》

剧情简介:古老剧目《杀狗记》的片断,主母定下杀狗劝夫计,命丫头迎春买来一只狗,一路上,狗不听使唤,人与狗冲突不断,由此横生情趣。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33)

艺术特色:迎春是真实的,狗(包括拴狗绳)是虚拟的,但表演起来则无狗胜有狗——“三下拖、三下扭”,牵出身后的狗,“粗踏、摇步、快步千金坠”紧追狂奔的狗,还有更多强烈的形体动作,都与狗紧紧相连。一出短小精悍的独角戏,堪称莆仙戏一朵奇葩。 莆仙戏经典传统折子戏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34)

《单刀赴会·过江》

剧情简介:三国时,东吴水军都督鲁肃邀请关羽过江赴宴,想趁机擒拿关羽为人质,要挟刘备归还荆州。关羽明知是计,却慨然应允,仅由周仓随行,携带青龙偃月刀过江赴会,一路上畅观江景,回忆当年赤壁鏖兵,不由吊古伤今、感慨万千。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35)

艺术特色:戏中关羽人物装扮,以民间宫庙关帝爷造像为参照,借助莆仙戏红面武生的扇法,塑造了独特的莆仙戏关羽形象。而那把“关某大刀”,看似周仓携带,却与关羽形影相随。例如船上那场戏,关云长展现的“扫喉、盖顶、劈手、开弓”等扇法,和周仓表演的“托顶、腕扛、鹤立、三挂”等大刀法,在反复使用的〖一江风〗曲牌中,踏着锣鼓点,一动一静,一张一弛,舞台调度巧妙,相得益彰。 莆仙戏经典传统折子戏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36)

《郑文豹·激励攻书》

剧情简介:

郑文豹放荡不羁,父母视为不肖子,连累郑妻遭人白眼。为此,郑妻故意把文豹关在房门外,并以言语激励,促使“浪子”回头。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37)

艺术特色:以正旦为主的表演戏,通过剧中的“三叩门”、“三且慢”,和偷偷跟踪等情节,借助莆仙戏旦角的摇步、蹀步、蝶身、宭身、欢喜手、雀子跳等表演科介,把人物塑造的栩栩如生。 莆仙戏经典传统折子戏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38)

《吊丧·伡椅》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39)

剧情简介:祝英台惊闻梁山伯去世,哭求父母答应后,立即赶往梁家吊祭。英台悲伤至极,竟将座椅当作山伯,倾诉衷肠。忽然山伯出现,英台始知梁家用计,急欲告辞,山伯执意挽留,并再三对天发誓,二人得以相伴终生。本出戏称“红吊丧”,以大团圆结局,是从全本《梁祝》中衍生而出,常与《访友》共同演出。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40)

艺术特色:《吊丧》是莆仙戏著名的折子戏,而“伡椅”(亦称“摆椅”)则是本剧的重头戏。整段表演,祝英台以座椅为中心,分别以左、右肩尖,托住座椅的左、右背,利用伡肩动力,推动座椅渐渐直立起来,如此周而复始,反复三次,动作细腻而优美。整段表演配以曲调委婉的“驻云飞”,穿插缠绵悱恻的“十八嗏”以及梅花(中音唢呐)的拖音,唱做合宜,哀婉动人。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41)

看一场莆仙戏(被遗忘的莆仙戏)(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