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前几天在火车上同旁边人聊天,在对方了解了笔者兽医并且主要跟猪打交道的时候就问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现在菜市场和超市卖的猪尾巴又短又粗,而我小时候吃的猪尾巴却是细长型的,是不是这么多年过去猪在尾巴方面变异了呢?”也就因为这个问题,才有了今天这篇科普文。
生猪养殖品种的转变
我们都知道家猪是由野猪驯化而来的,而全球最早驯化家猪的是我们中国人民的祖先,8000年前的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就曾发掘出40多具猪骨的化石,距今6700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也曾发现大量猪骨,可见中国人民很早以前就开始驯化家猪。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生猪养殖走的都是散养户路线,即一家一头或几头,没有形成规模化,生猪养殖技术发展缓慢。
而且早些年我国人口众多,物资相对匮乏,生猪养殖的培育方向也主要是为了获得油脂而培育的脂肪型品种,目前我国拥有地方猪品种64个,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太湖猪、荣昌猪、东北民猪、西北八眉猪、浙江金华猪、滇南小耳猪等,可以说每个地方都有适合自己当地气候环境和当地人民生活方式的品种。
但是随着我国的发展,居民生活方式的发展,养猪的目的也从获取动物油脂为主变成了蛋白质为主,而我国本土生猪品种就无法满足要求。而国内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培育瘦肉型生猪,其具有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料肉比低等特点,所以现在每年我们都要从国外引进大量种猪回国,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20年11月我国已经进口了21791头种猪用于国内发展生猪养殖行业。
目前国内各大小猪场,只有少数猪场还在饲养本土品种,多数都在饲养进口品种或者杂交品种,而且屠宰场在收购生猪时进口品种的价格也会比本土品种的价格高一些,12月23日纯进口品种的外三元卖33.98元/公斤,进口和本土品种杂交但以进口品种为主的内三元卖33.53元/公斤,进口和本土品种杂交但以本土品种为主的土杂猪卖33.05元/公斤,一公斤差价接近1元。
为什么猪尾巴会从“细长”变成“短粗”?
从国外引进品种,要想充分发挥进口猪的生产水平自然也需要配套国外的养殖技术,最近几十年国内猪场一直在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养猪技术,这其中有一项技术就是“断尾”,即在仔猪出生后一周内用特制的断尾钳剪短仔猪的尾巴。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在市场上买到的猪尾巴只是短粗的一段,不像早些年是细长的原因,并不是猪变异了,只是人为把细长的那段剪掉留下靠近屁股粗长的那一段。
下图就是仔猪的断尾钳,使用前插电将断尾钳预热,断尾时将仔猪腹部朝下用左上臂夹住,左手将仔猪尾巴拉直,右手用预热好的断尾钳在距离尾根2-3cm处将尾巴剪断。
猪尾巴有何功能?
猪尾巴对于猪来说并不是必需的,科学研究发现猪尾巴的功能相对比较简单,一个是用来驱赶蚊蝇,免除蚊蝇对后躯以及会阴部的骚扰(将尾巴这一功能发挥至极致的常见动物是牛和马),另一个是猪在奔跑时可以起到轻微的平衡作用(将尾巴这一功能发挥至极致的是猎豹),再就是可以起到传递感情的作用,当猪心情愉悦的时候尾巴会左右摇动,而当猪受到惊吓或者寒冷时会把尾巴夹在两腿之间。
在现代生猪养殖中,饲养员和技术员也可以通过尾巴的状态判断猪群的健康程度,如果尾巴自由下垂,偶尔轻微摇晃,那就说明猪处于健康状态,而如果尾巴夹紧不动那就说明猪生病了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猪断尾有什么好处?
上文提到,给猪断尾是我们从国外学习的一门“新技术”,为什么我国养猪历史更悠久但是一直没有掌握这门技术?因为此前我国生猪养殖一直是散养户模式,每家饲养一头或者几头猪,猪群的活动范围大,还有很多地方采取的是放养的模式,符合猪群的生长习性。而西方养猪发达国家走的则是集约化路线,猪群高密度饲养,在极度无聊的养殖状态下猪群就很容易出现咬尾的问题,为了杜绝猪群咬尾就索性将猪尾巴剪短了,反正国外又没有红烧猪尾这一道菜。
有科学研究表明,给仔猪断尾不仅可以减少猪群咬尾症,还可以以下几个好处:
- 1、减少因尾巴摇动导致的猪群不安,有利于猪群睡眠;
- 2、可以更好得保护肛门,排出的粪便也不会粘尾,更有利于猪舍内的卫生;
- 3、仔猪摇尾消耗的能量占日代谢能的15%,断尾后减少能量损耗,可以提高猪群日增重1%-3%;
- 4、断尾后更有利于肥猪肋间脂肪的沉积,可以改善肉质,提高屠宰率4%-5%。
如此来看,虽然说猪不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红烧猪尾了,但是给我们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猪肉了,也算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做出了自己的牺牲。
但最近几年随着西方动物福利的提出,一些国家已经叫停了仔猪断尾,因为断尾最大的一个目的就是预防咬尾症,而我们现在知道咬尾症是因为我们的养殖条件有问题,或者是环境问题,或者是饲料问题,还有可能是寄生虫、饲养密度、光线、通风等有问题,是在提示我们饲养中有问题要更正,而一味切除自然是治标不治本,试想如果我们哪里疼痛就切哪里那会是多么可怕的结果?
所以,对于断尾我们应该怀着另一种态度,断是小猪的牺牲,我们应该感谢;不断是小猪应有的权利,我们应该给予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