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岁月不居,转眼又快到传统佳节中秋了。

对于身在他乡的人来说,故乡的美和故乡的情,可能会像被发酵一般地让人魂牵梦绕,难舍难分。于是有“千里共婵娟”,于是有“月是故乡明”,这便是特别的节日带来的特别的乡愁。

嫦娥奔月

中秋节吃月饼和嫦娥有什么关系(兔儿爷是怎么回事)(1)

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十个太阳。它们把土地晒得冒烟,把庄稼烤的枯焦,老百姓热的活不下去了。

有个人名字叫羿。他的力气特别大,能够拉开万斤宝弓,射死大蛇和猛兽。羿看到百姓太可怜了,就用足力气弯弓搭箭,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最后一个太阳吓得认了错,羿才留下它,让它早出晚归,为百姓多做好事。从那以后羿成了人人敬仰的英雄,他的名字传遍天下。羿娶了嫦娥姑娘为妻,他们相亲相爱,过着幸福的生活。嫦娥美丽勤劳,心地善良。他常把羿射到的野兽分给乡亲们。

有一天,羿上山打猎,遇到一位道士。道士对羿说:“你为百姓除害,立下了 功劳。我送你一包神药,要是吃上半包,就会长生不老;要是全都吃下去,就会成仙升天。”羿把药拿回家,告诉嫦娥:“你好好保管这包药。我们找个良辰吉日,一起吃了它。这样,我们夫妻就能长生不老,永不分离。”羿是射下九个太阳的大英雄,很多人来找他学习武艺。他的徒弟里有一个叫逢蒙的人,就是这个坏家伙。逢蒙知道羿的家里藏着神药,他暗暗打着坏主意。这一年的八月十五,羿带徒弟们出去打猎。傍晚,逢蒙一个人偷偷溜回来,闯进羿的家里,逼着嫦娥交出神药。嫦娥大呼救命,可是羿打猎还没回来,周围也没有别的人家。嫦娥急了,心想:“绝不能让无耻的逢蒙抢到神药。”她打开药包,把药全部吞进嘴里。突然,嫦娥的身体变得像羽毛一样轻。她不由自主的飞出窗口,向天空飞去。天空无边无际,可怜的嫦娥啊,不知飞向何方,在月亮上也许能看到自己的亲人吧?慢慢地,嫦娥飞向月亮,从此住在广寒宫里。羿回家后听说这件事,赶紧追出门去,可已经太晚了!只见圆圆的月亮上,隐约有嫦娥的影子。乡亲们安慰他说:“嫦娥还会回来的,等等吧。”

第二年八月十五,羿拿出嫦娥爱吃的水果,还做了圆圆的月饼,盼望嫦娥回家。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嫦娥始终没有回来。慢慢地,大家都按照后羿的习惯,每到八月十五,就准备月饼、水果,祭拜月亮。

农历八月是秋天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头一天,所以八月十五就叫中秋节。每到中秋节,一家人都要团聚,所以,中秋节也叫团圆节。

‘兔儿爷’的来历

中秋节吃月饼和嫦娥有什么关系(兔儿爷是怎么回事)(2)

一年,北京城里忽然起了瘟疫,几乎每家都有人得了,就治不好。嫦娥看到此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去为百姓们治病。玉兔变成了一个少女,她挨家挨户地走,治好了很多人。人们为了感谢玉兔,纷纷送东西给她;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有时候打扮得像个卖油的,有时候又像个算命的……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为了能给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或狮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内外。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后,玉兔就回到月宫中去了。

于是,人们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骑鹿的,有乘凤的,有披挂着铠甲的,也有身着各种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态,非常可爱。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给她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来酬谢她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还亲切地称她为“兔爷儿”、“兔奶奶”。

中秋习俗

对于中秋节习俗,相信不少人只知道吃月饼、赏月,其实没那么简单,对于中秋节怎么过,全国各地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中秋节的习俗,看看这些有趣的习俗是不是让你叹为观止!

中秋节吃月饼和嫦娥有什么关系(兔儿爷是怎么回事)(3)

 1、吃月饼

赏月和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2、民间拜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中秋节吃月饼和嫦娥有什么关系(兔儿爷是怎么回事)(4)

3、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花灯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4、偷吃

在湖南省与贵州省交界的怀化地区,流传“偷吃”风俗。每到中秋这天,家家大门、后门都半掩半开;平时,乡亲们对小偷深恶痛绝,可这天,明知“小偷”进了屋,全家都装聋作哑,视而不见,且为“小偷”准备丰盛的瓜果、月饼等,“偷吃”越多越高兴。

5、骂中秋

在广西壮族地区,有一个非常怪的中秋习俗,叫做“骂中秋”。相传古代有位美丽的姑娘,不喜欢虚假的甜言蜜语,偏偏喜欢尖刻辛辣的骂语。有个青年人在中秋之夜,当众痛骂偷了姑娘甘蔗的人,而被姑娘爱上。姑娘嫁给了他。从此,当地形成一种青年人以恶作剧引人发骂的风俗。当地风俗认为中秋之夜被骂得越多,就越长寿。因而形成一个不是以欢歌曼舞,而是以骂不绝耳为主要内容的奇特节日情景。

6、偷菜求郎

在台湾中秋之夜,流传着一种有趣的“偷菜求郎”习俗。中秋之夜,姑娘们踏着月光,往别人家菜圃中偷摘大葱及蔬菜,摘到后便预示其能遇到如意郎君。因此,民间有“偷着葱,嫁好夫,偷着菜,嫁好婿”的谚语。

  7、走月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而解放后建的莫愁湖公园之抱月楼,则成了市民赏月的新景点。旧时南京人“走月”还有一种特殊的祈盼之举:凡没生儿子的已婚妇女,要去游夫子庙,随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意生男孩)。

中秋节吃月饼和嫦娥有什么关系(兔儿爷是怎么回事)(5)

8、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9、偷瓜送子

贵州省不少地方,流行“偷瓜送子”习俗。要是谁家不生小孩,村里好心的小伙便在中秋这天趁着明亮的月光,来到地里,偷摘一个大冬瓜,刻画出小孩的模样,再把准备好的小孩衣服套上,用竹篮装好后敲锣打鼓抬到这户人家,受瓜人在招待客人后,将瓜放在床上与妻伴睡一夜,第二天将冬瓜煮熟进食,要是以后怀了孕,受瓜人得好好感谢这群小伙。

10、听香

听香是古代流传在台湾地区的中秋习俗。古时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烧香祭拜,诉说心事,祈求神明指示听香的方向,然后依指示方向在路上无意间或偷听到的第一句话,牢记在心,回家再掷茭,判断来解释所占卜事情的吉凶。例如卜占终身大事,而听到的话是吃甜饼或花开、月圆,就表示吉兆,喜事近了。

中秋节吃月饼和嫦娥有什么关系(兔儿爷是怎么回事)(6)

另外,在这样的节日,那滟滟随波的江水,海上共潮的喜庆,春江月夜的抒怀,从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里传颂着。中秋这个令人神往的日子,把千家万户的平安喜乐交织在一起。杯盏交错,共话桑麻的美好时光,在明月万里的照射下,描绘出一幅幅“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太平景象,这是我们期盼的团圆。

这样的佳节,这样的祥和时刻,这样与姊妹父兄欢聚一堂的欣悦时光,我们总是期望它停留得更长更久一些,希望父母长辈老去的速度变慢一些。所以不妨趁过节回家时,给长辈带去能“留住时光的美”的礼物。

中秋节吃月饼和嫦娥有什么关系(兔儿爷是怎么回事)(7)

留下你的祝福,我们将在中秋之夜将你对中秋的祝福推送到上海外滩大屏,点亮中秋之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