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时期“盛官服以饰其奸,除谏官以掩其过”。然唐代初期始服饰沿袭隋制,直到武德四年(621 年)朝廷正式颁布了车舆、衣服法令才正式确定了当朝的冠服制度。

当时的男子所戴的一种叫做“幞头”的头巾在服饰发展的历史中很有影响,这是一种用于包裹头部的巾帛,源于汉代在北周时期正式得名。在唐代时期也是当时男子的主要首服,“幞头”又名为“折上巾”。幞头是经过改造后的幅巾,四角呈带状,通常以“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从远处看,背后似乎有两条飘带且由于另外两角反折向上系结在头顶,所以被称为折上巾。唐代幞头的样式主要是有“英王踣样”和“开元内样”,开元内样的样式比英王踣样跟高些,头部略显尖形。幞头的两“脚”有多种形制。从最初以两条带子自脑后自然垂下,或到颈部,或过肩头到后来两脚逐渐缩短以至于有人把它两脚反曲朝上插入脑后结内。不过因着幞头的双脚是以很轻薄柔软的材料做成的所以又被叫做“软脚幞头”。在中唐以后幞头两脚的样式较之前有所增加,且几种样式的区别也很明显,它们或是上举、下垂又或者斜耸在一边、交叉于脑后,先是梭子式再到圆腰式。到了晚唐开始幞头的样式则是由软式前倾演变为了硬式略见方折。自五代起幞头两脚游软翅变为硬翅逐步向两侧平展开直到宋代定型为展翅漆纱幞头。

唐代服饰的风格特点 服饰背后的故事(1)

说到幞头又不得不提一下纱帽,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乌纱帽。纱帽在唐代的出镜率也是不亚于幞头的,它始见于南朝,是朝野共服的首服。到了唐代开始就被看作了视朝听讼和宴见宾客的首服并且在儒生隐士当中广泛流行。从隋唐遗留的一些文物以及记载的史籍中可以知道纱帽在当时发展为乌纱帽并且与圆领窄袖衣服、红鞓带(鞓带:皮革做成的腰带)、乌皮六缝靴等一起搭配为上下通行的服装,甚至连帝王也不例外的如此穿着。

唐代服饰的风格特点 服饰背后的故事(2)

(唐)阎立本《唐太宗立像》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不过穿归穿,既然是帝王那与官员平民肯定还是会有区别的。毕竟唐朝的制度还是颇为森严,根据衣冠制度,按官品高低穿着,以颜色和图案区分官品大小。天子着赤、黄,臣民禁穿。亲王以及三品、二王后,用紫色,饰品带玉。五品以上用颜色用朱,饰品带金。六品以上颜色用黄,六品、七品用绿色带银饰。八品、九品用青色,带鍮石。流外官人、庶人、奴婢等则用黄白配饰铁、铜。

唐代服饰的风格特点 服饰背后的故事(3)

《宾客图》 身穿官服的唐朝官员(图左三人)

唐代官服颜色最初是以黄、紫两色为主色,直到唐高宗开始黄色成为了皇帝的专用色,除皇帝以为的任何人都不允许再穿着黄色。紫色是三品以上官服的颜色,后来四品着绯色,五品着浅绯,六品着深绿,七品着浅绿,八品着深青,九品着浅青,百姓着黄白。而除了服装颜色以外官员们所佩的腰带也有着严格的规定,不同官级必须用不同材质的腰带。《事物纪原》上曾有过记载“上元元年,自三品官自庶人各有等制,以金、玉、犀、银、鍮、鉐、铜、铁为饰,自十三銙至六銙。”其中的銙一般是方形装饰,其数量和质料是区别品级的重要标志。銙在腰带上的位置是位于腰后,最初是用来挂环悬物后来才演变为銙饰。

唐代服饰的风格特点 服饰背后的故事(4)

(唐朝玉带銙)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极为繁荣的朝代,同时它的文化也是极具鲜明时代特色和浓郁民族风格的开放型文化,它深厚凝重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也为后世的文明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