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遇庙必进,逢佛必拜的不虔诚者而言,我从来不向佛祖们祈求大富大贵,我祈求的是平时我的小诅咒都要应验哈。作为一个有些不同价值观的人,对微信有着刘墉式(去世不久的台湾作家、《我不是教你诈》的作者)的角度。

作为一个微信好友超过5K,平均日常交流人数不少于20,心中还是有些规则意识的,我站在我的职业角度和希望写出以下内容,欢迎吐槽、点赞:

一.添加微信重礼——礼貌

参考方式:

你好!我是小赵老师介绍的赵波律师,有点法律上的问题想向你咨询一下,谢谢!

万一我跟介绍者关系不错,我更会尽心尽力的满足你的需求。同时我也会记着欠介绍者一份人情,这是一个三赢的套路。

禁忌:

1.什么都不说明,直接添加。这就像走在路上,对着陌生人,说:喂,西天怎走?

2.接受者因为没有看手机,添加者不停的发送添加请求。

二.沟通交流重效——效果、效率

参考方式:

你好,小赵老师。刚刚我接到文章给我发的短信,说要和马伊琍离婚分割财产,自己的财产也全部被冻结了,现在众筹律师费和诉讼费,按投资额100倍返还,你给点意见好不好?

如果你觉得可以通过微信把事情沟通清楚,尽量用不超过三条微信把小学作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讲清楚,否则可以直接询问是否方便电话、见面沟通。

在一个充斥着万恶的资本主义价值观,时间就是生命的年代(不清楚是否是深圳的核心价值),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谋杀。

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介绍者,你当然可以先给我发一条微信,老师我的朋友有个问题,我让他加你了,麻烦你。这样我会记着你的人情的。

禁忌:

1.随便发语音:如果确实叔叔扫盲对象,我可以理解的。

2.随便发语音通话、视频通话:万一我在分赃,当然是不希望被人发现现场是怎么样的。

3.午休、晚休时间在群中@群友:在我居住小区的业主群,某晚上12点左右她楼上的住户因为某种原因制造楼板噪音,让他睡不着。结果她把业委会成员全部@了一次,还好她没有@我,否则真说不定就上今日头条了。瑞典、还是瑞士,请允许我地理不好,他们仍然流行短信,就是因为白天时间太长,不知道对方到底是否在休息,所以发短信试探一下有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三.浏览朋友圈重情——欠、报

1.多给觉得有必要的朋友圈内容点赞(写这句话的时候我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

2.多转发、在看我的公众号文章、在朋友圈或者同学群推荐一下小赵老师的公众号,说个比较世俗的做法,我对有交流的微信好友名称都是有备注的,比如红包咨询一次、帮整理文档二次、朋友圈转发三次等等,平时在我忙得没有时间玩游戏的时候,我就是根据备注投入热情和时间处理相关事务的。是不是觉得小赵老师的做法很现实?我也不知道对错,但是你这么做一定会让对方更喜欢你。

传统中国农村的幸福在于欠和报的循环往复,那个年代任何一家的财力、物力都不足以操办一场红白喜事,一定是靠街坊们凑份子,借锅碗瓢盆,借桌椅板凳(曾记得桌子、板凳的底面是写上自己家的名字的),一个红白喜事操办下来,一家的人品高下立判。

简而言之:微信、朋友圈也是充满着人际关系的江湖,一切适用于人际关系的交往法则同样适用于朋友圈。

微信上有潜规则吗(微信潜规则)(1)

以上内容现实、偏颇,如让你偶感不适,责任编辑向你表示歉意。各位圈友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更反感的行为,欢迎留言,编辑将迅速置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