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汉武帝时期,这个大一统帝国,已经不是往日建立之初那种委曲求全的态势!

刘邦建立西汉之初,为了稳定时局,在各项政策上都有妥协的成分在里面!

汉武帝下推恩令有何积极作用(汉武帝推恩令)(1)

配图-1

比如面对众多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弟兄们!面对战功赫赫贡献杰出的功勋将领们,他不得不放弃一些利益,来满足他们的需求!比如面对匈奴的骚扰和对边境的蚕食!他不得不以低姿态妥协,跟他们和亲,对他们进行物资安抚!

更重要的是,刘邦不得不对其八个儿子进行分封,为的就是各个儿子之间,能够和平相处!他没有完全采用秦朝的郡县制,而是采用分封制和郡县直属并存的战略,这体现了刘邦的无可奈何!这为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埋下了祸根!

到了汉武帝时期,诸侯王的实力,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中央的管理和政令的推行!

汉武帝初年:"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谋以逆京师"

汉初时期,西汉全国范围有54个郡,朝廷直辖的郡有15个,剩下诸侯王占领的39个,王朝直辖人口180万户,而在诸侯王范围的人口就达到850万余,不管是从领土面积,人口,还是诸侯所属的兵马数量,都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但是也不可能一刀切地把诸侯王撤销,这样必然是物极必反!

汉武帝下推恩令有何积极作用(汉武帝推恩令)(2)

配图-2

最早提出类似《推恩令》的思想策略之人是贾谊,他的《治安策》就是《推恩令》的雏形和最初版本,而正式提出《推恩令》的是主父偃!他提出被汉武帝采纳!

汉武帝元朔二年,正式推行《推恩令》!

《推恩令》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思想是:既往的全国所有诸侯,对于继承权的规定,由原来的嫡长子继承,放宽至不管是嫡长子,嫡子还是庶子,都有继承权,而且都要公平分配!

这样一来,全国诸侯王面对的利益分配对象,由原来的嫡长子,变成了自己的兄弟、自己的嫡长子、庶子等众多人!

《推恩令》的目的是很明确的,它的存在就是要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但是这个政策,采用的是一种逆向思维,或者说是一个侧向思维!

它深刻地吸取了汉景帝削藩导致七王之乱的教训!从一个侧面切入点,抓住了诸侯王内部的主要矛盾,并且激发了矛盾,这成功地把诸侯王和中央的矛盾转移至诸侯王内部!

汉武帝下推恩令有何积极作用(汉武帝推恩令)(3)

配图-3

这确实是一种非常高明的阳谋策略!

那么为什么实行《推恩令》,诸侯王不站出来反对呢?其实主要原因还是以下几点:

1、汉武帝作为西汉最高T治者,他并没有直接拿走诸侯王任何权力和利益!你没有理由反对!

2、《推恩令》并没有违反祖制,反而是表面上给到很多皇族子弟公平竞争的机会,得到了原来没有机会现在有机会的人的支持!

3、假如有那个诸侯王站出来反对,那么他面对的不是汉武帝的制裁,而是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讨伐!

《推恩令》妙就妙在,诸侯王知道其中的利益关系,但是他们不能也不敢对此有异议!用他们自己的短处,牵制了自己的利益,不可谓不是千古奇谋!

那么《推恩令》导致了什么后果呢?

首先对汉武帝来说,这无疑是利好的结局!这既没有带来战乱风险,又巧妙地化解和分化了诸侯王的实力!

汉武帝下推恩令有何积极作用(汉武帝推恩令)(4)

配图-4

其次对诸侯王来说,面对的就是资源和权力的分散,区域版图的碎片化,其内部矛盾和利益的相对突出,严重的牵制了诸侯王手中的权力实施!

再者就是从西汉整体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局面。只有在内部矛盾得以控制的前提下,汉武帝才能大手笔的发动对匈奴和周边小国的征讨,打通西域各国的贸易通道,给西汉王朝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