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陈果讲人生的八个字(从好的孤独领略复旦名师陈果风采)(1)

复旦名师、哲学博士陈果的视频课程一直很火。这些视频可能出自她的学生或听众之手,有的明显是临时录制的,存在画面不够清晰、有明显抖动等问题,但依然不影响这位“网红老师”的迅速火爆、广受好评!

复旦大学陈果讲人生的八个字(从好的孤独领略复旦名师陈果风采)(2)

作为一名铁杆“果粉”,我从去年底开始读陈果老师的《好的孤独》一书,到前几天刚刚读完,整整花了180天!连我自己都吓了一跳。

仔细回顾了一下,该书共7章224页11万字左右,为何要用180天?我又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复旦大学陈果讲人生的八个字(从好的孤独领略复旦名师陈果风采)(3)

本文试图从4个方面讲清这一道理:

孤独是一种人生常态。但孤独并不可耻,也不可怕。这是因为,孤独产生思想,孤独产生力量,孤独是用来享受的!

复旦大学陈果讲人生的八个字(从好的孤独领略复旦名师陈果风采)(4)


孤独是一种人生常态

古人讲: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这句话的意思:人生在世,只要能寻得一个知己就足够了,这一辈子我都将把他当作自己看待。

于是,一些人致力于社交,希望能够在迎来送往、觥筹交错中,寻找到知己好友。

然而,陈果老师告诉我们:

社交的作用是有限的,朋友应当是“无用的”;

你想结交什么样的朋友,请先成为什么样的人,因为只有同频共振的人才能相互吸引;

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对于以上观点,我感同身受。性格内向、不胜酒力的我,也曾为了社交需要学习喝酒,为了工作需要学习应酬,通讯录里的电话越来越多,朋友圈似乎也越来越大。

然而,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感受,很多所谓的朋友,不过是见面时的点头之交,朋友圈的点赞之交,真正能够交心的屈指可数。

也有一些人不再迷恋社交,而是选择回归家庭,希望将感受家的温暖和寻找精神知己、灵魂伴侣统一起来。

有人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但是,谁又能够陪谁一辈子呢?父母子女、兄弟姊妹、夫妻之间莫不如此。

如果说人生是一列单程火车的话,那么沿途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只能与我们相伴或长或短的一程,能够陪伴自己从生命的起点驶向终点的,唯有我们自己。

每个人都终将孤独终老,这是一种人生常态。

复旦大学陈果讲人生的八个字(从好的孤独领略复旦名师陈果风采)(5)


孤独产生思想

《好的孤独》这本书是陈果近十年教学成果的整理,可以说是她的思想精髓。

说到思想,也许你会联系到思想家,联系到“高大上”,其实不然。

思想,即我们的所思所想。每个人都有思想,只是思考的程度有深有浅,想象的范围有大有小罢了。

为什么说孤独产生思想呢?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大概都是孤独的吧!

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3年多,日夜反思历年遭遇,才成就了他的“龙场悟道”,开创了阳明心学。

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2年,思考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的影响,才完成了他那本不朽著作《瓦尔登湖》。

每一名思想者,也都是孤独的吧!

陈果在为学生备课时,在将十年的教学成果整理成书时,一定是孤独的。因为那些关于人性、道德、爱情、亲情、友情以及生老病死的深邃思考,那些信手拈来的名人名言,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和思考,非长久独处难以完成。

我之所以花180天精读全书,就是因为感受到了作者这种深深的孤独和哲思,自己也陷入了孤独,陷入了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有的知识,是需要慢慢咀嚼、细细思考的。

正如作者所言,知识分为两类:生存的知识和生命的知识。读书年代所讲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是生存的知识。

网络时代的快餐文化,很多都是消遣的知识,用以慰藉寂寞难耐的内心,同样属于生存的知识的范畴。

然而,真正的知识应当是“生命的知识”,《好的孤独》就属于这样的知识。

这样的知识看似无用,实则温暖;

这样的知识难以速成,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孤独的人,更容易在独处中触及思想和灵魂,探寻到生命的意义,领悟到生命的知识。

复旦大学陈果讲人生的八个字(从好的孤独领略复旦名师陈果风采)(6)


孤独产生力量

鲁迅说:

猛兽总独行,牛羊才成群。

深以为然。老虎、狮子等森林之王,之所以总是独来独往的,是因为它们拥有足够强大的力量。

而其它比较弱小的动物,面对自然界难以预见的危险和困难,唯有抱团取暖,才有可能争取到更多生存的机会。

和其它动物一样,人类的祖先选择群居,也是为了在野兽蛇虫出没的森林中,获得更多生存的机会。

然而,真正有力量的人,大多是孤独的。这里所说的力量,不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蛮力,而是思想的力量。

孤独产生思想,而思想是有力量的。

前面提到的明朝思想家王阳明,以一介书生的历史担当,不用朝廷一兵一卒,感召选练乡丁民勇,剿抚并举去除江西匪患,奇正兼施平定宁王叛乱,恩威并重安定南疆边陲,力挽狂澜于即倒,扶明朝大厦之将倾,这些都源自思想的力量。

同时,思想的力量是可以传播的。

王阳明致力于心学教学,悉心传道授业解惑,一生追随者无数,被后人尊崇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

陈果之所以成为“网红老师”,同样源于思想的力量,从她的演讲、授课视频中,从她的书中,我们能够领略到这种力量,并心甘情愿地传播出去。

古人讲:

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

由此可见,思想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强大到可以载入史册,引领时代,跨越时空,成为经典。

而那些传承千年的经典著作,又有哪一部不是作者与“孤独”为伴,在“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孜孜以求中得来的呢?

经典永流传,内涵在思想,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

复旦大学陈果讲人生的八个字(从好的孤独领略复旦名师陈果风采)(7)


孤独是用来享受的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同理,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哪怕是血脉相连的同胞兄弟,也会“一母生九子,九子九个样”;即使是同卵双胞胎,外表长得非常像,在心理和精神层面也会有千差万别。

因此,每个人都是生而孤独的。套用苏轼的一句诗“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可以说“人生如孤旅,我亦是行人”。

然而,孤独并不等于寂寞。

孤独是主动的,而寂寞是被动的;

孤独需要独处,而寂寞需要陪伴;

孤独是一种境界,而寂寞是一种病态;

孤独是用来享受的,而寂寞是用来荒废的……

《好的孤独》作为一本哲学书籍,处处体现了哲学三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以死亡为例,陈果如是说:

在“死亡是什么”这个问题上,人人无知因而人人平等,没有人堪称权威……我们不可能逃避它,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迎向它。

但是对于死亡,我们并非完全无能为力、只能束以待毙,我们并非没有选择。

我们不能选择自己死或不死,但我们却能选择自己如何看待死亡。

陈果推崇“向死而生”的观点,还列举了哲学家歌德和维特根斯坦的故事。

在歌德的眼中,死亡是另一种形式的重生。

他在死前对自己的学生艾克曼说:死亡对于我而言不是我在宇宙中消失,不过是我以此一种能量存在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存在形式。

是的,歌德的肉体早已逝去,但他的精神长存!

维特根斯坦死前只留下了一句哲学真言:告诉他们,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

他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从钢铁大亨的儿子,到散尽家财去做一名乡村教师,再到剑桥大学教授,最后辞职去医院做一名护工。

他始终知道自己是谁?自己需要什么?自己在干什么?

“我从东土大唐而来,要去西天取经……”《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之所以能够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也是因为始终明白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以上问题,与“哲学三问”殊途同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实,哲学作为“生命的知识”,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这也是我推荐《好的孤独》一书的初衷。

愿我们每个人都像维特根斯坦那样,在死前能够无憾地说: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

复旦大学陈果讲人生的八个字(从好的孤独领略复旦名师陈果风采)(8)

从孤独谈到死亡,是不是跑题了呢?非也。

因为在很多人看来,死亡代表“虚无”,死亡是最高形式的孤独。因此,害怕死亡,也害怕孤独。

俗话说得好:

除了生死,其他的都是小事。

当你看清了死亡的真相后,还会害怕孤独吗?

既然死亡是无法选择的,那就向死而生吧;

既然孤独是与生俱来的,那就请享受孤独吧!

罗曼罗兰说过: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由此及彼: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死亡的真相之后,可以坦然面对死亡;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孤独的真相之后,可以用心享受孤独!

#新作者扶植计划 第二期#


喜欢兰韵书香,努力向上生长,热爱读书写作,用文字记录生活、温暖心灵、传播正能量。我是@兰得一见,请多关注,2020我们一起成长!

参考资料:陈果《好的孤独》。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