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亡千古繁华梦,

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

吴宫蔓草,

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

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

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元·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

徐浩峰又有新动作了,这回是关于他的新电影开机。将于六月份开机的电影叫《诗眼倦天涯》,取自元代散曲名家张可久的《人月圆》,全曲清丽淡雅,和徐浩峰那股书卷气倒是很搭。

徐浩峰的影迷们苦等已久的《刀背藏身》据说今年上映,可是一直迟迟没有定档消息,这回《诗眼倦天涯》即将开机的消息传来,倒是让大家奔走相告。已经确定的主演包括陈坤、周迅等人,很是让人期待。

在这期待的过程中,我又重温了徐浩峰的几部电影,从中提炼出五个关键词,算进入徐浩峰电影世界的五个切口,更是五把解谜的钥匙。

徐浩峰

想读懂徐浩峰,少不了这五把钥匙。

遗忘

徐浩峰总是热衷于描写一个失忆的时代。大的历史背景往往是兵荒马乱,人们个个自顾不暇,遑论关心国家命运和武学真传。能活下来就是好样的,身负绝世武功的大侠又如何,横死荒野,一样无人收尸。

何况记忆是有风险的,秉笔直书的,不肯屈服的,到头来难逃厄运,司马迁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干脆忘了吧,失传就失传,湮灭就湮灭。忘掉传承的武功,隐于市井,做个平凡百姓最安全。《师父》里面耿良辰(宋洋)拉车的时候活蹦乱跳,可武功练好了,立刻死于非命。

武功再高,也抵不过人心的鬼蜮伎俩,非得记那些武术秘籍干什么?全部忘掉,才能没有烦恼。

《倭寇的踪迹》里戚家倭刀法堂堂正正,威震江湖,可不到一代人就没人记得了,反倒被认为是邪门歪道。 戚家军的高手不肯忘,于是江湖血雨腥风。

武侠精神徐浩峰(打开徐浩峰这把古意阑珊的锁)(1)

《倭寇的踪迹》

《箭士柳白猿》里双喜继承了高超的箭术,成了武林仲裁人柳白猿,这箭术他不肯忘,于是卷入了一波又一波的纷争。

忘了的人会比较快乐,可偶尔也很尴尬。

《师父》里陈识(廖凡)练武之处被天津武馆的人发现,邹馆长(蒋雯丽)站在练咏春的木桩前,大声喝问:“连踢八家武馆的战绩就是这东西练出来的?”这问话里带着疑问、惊讶以及无知,她是真不知道。

这遗忘背后,既有武学传承中留一手防徒弟的戒心,也有武林中“强枝必剪”的古怪规矩。他们真忘了,于是开武馆混得风生水起,可总有不肯忘的人出来搅局,外来户陈识打了这帮人的脸,因为他提醒了这帮人:你们把祖宗的真功夫忘了。

武侠精神徐浩峰(打开徐浩峰这把古意阑珊的锁)(2)

是愤怒么?也不是,更像一曲挽歌。在善于遗忘的人们心里,无论多大的事儿,几个春秋过后,武林就会迅速遗忘。别说八家武馆被踢,就算踢了八十家武馆,当军阀决心插手武林,有更大的热闹可看的时候,还会有人在意这些么?

官修国史不足为凭,零星的真相散落民间,毕竟总有几个不肯忘的人,是为稗官野史。

女人

徐浩峰的审美很有意思,在他所有的电影里,女性大致分为两类:要么是杏眼含情,柳腰轻摆,是个柔弱而缺乏手腕的人;要么是杀气内敛,八面玲珑,是个美丽而又危险的人。

武侠精神徐浩峰(打开徐浩峰这把古意阑珊的锁)(3)

江湖上有迷信,出门在外,碰见僧道、乞丐和女人,多半没好事。古时候男尊女卑,想抛头露面的女人,得真有两下子。《一代宗师》里面叶问(梁朝伟)闯金楼,跟他交手的人中就有迎来送往的姑娘,风尘之中,亦有奇女子。

徐浩峰的很多镜头,围着姑娘的红唇白腿,不为别的,只为捕捉那一丝风尘之气。味儿不到,拍不出那份美来。

《师父》里面邹馆长一个寡妇,却撑住了天津武馆的门面。“男人打天下,女人要守住。”想守住基业,就不能只会打打杀杀,危险都被藏在了背后,玫瑰总是带刺儿的。郑山傲(金士杰)带着陈识看白俄女人跳舞,外行看的是白花花的大腿,而内行看的则是武功门道。

不声不响间,在徐浩峰的镜头下,旗袍掩盖了杀意,舞蹈遮蔽了阴谋。在各怀鬼胎的交谈里,桌上热茶冒出的水汽氤氲了整个江湖,让它显得没那么冷血和残忍。阳刚的江湖,终究需要温柔的红粉佳人来调和一下。

武侠精神徐浩峰(打开徐浩峰这把古意阑珊的锁)(4)

“花花草草,有人看会死,没人看也会死,男人对女人不重要,女人过得是自己的生死。”这句《师父》里的台词,可以当做徐浩峰所有电影里女性角色的一个注解。

有男人依靠固然不错,没男人照样活着。爱情是可选项,但从来不是必需品。生逢乱世,谁都靠不住,女人还得靠自己。

美丽是她们的武器,而独立是她们的名字,可能中间偶尔夹杂一丝顺从的伪装。

武侠精神徐浩峰(打开徐浩峰这把古意阑珊的锁)(5)

《刀背藏身》

规矩

徐浩峰最好的作品是《师父》和《一代宗师》,一为导演一为编剧,而两部作品都是民国背景的。老舍在小说《断魂枪》中写过:彼时的武林,已是一片暮气沉沉。这是走镖已没有饭吃,而国术还没被革命党与教育家提倡起来的时候。

礼崩乐坏的年代里,大家活着都是为了讨口饭吃,什么江湖道义、武林规矩,敢问值黄金几钱、白银几两?

有人选择背叛,同样有人选择坚守。

马三(张晋)欺师灭祖叛出师门,按规矩来,得废去武功,可他活得比谁都好。

宫二(章子怡)选择了报仇,奉了独行道,终生不嫁。

武侠精神徐浩峰(打开徐浩峰这把古意阑珊的锁)(6)

报仇这事儿,是多年以后才如愿以偿的,可见在邪恶横行霸道的时候,正义很可能正被打得满地找牙,虽然最后它总能到位,但是关键的时刻却是缺席的。

规矩很有意思。对信奉它的人来说,规矩比人大,为了别人眼中可能迂腐的事儿,得赴汤蹈火,一诺千金。对践踏它的人来说,规矩就是废纸,形势比人强,怎么划算怎么来。

这是飞速变化时代下难解的死结。你可以选择跟着时代走,也可以选择留下。我们或许心有疑惑,可电影里都演得分明。叶问去了香港再不北返,陈识入津也留下了真传,那些坚定身影的背后,都是时代的缩影。

在江湖的大规矩下,有的人活成了里子,有的人活成了面子,都是时势使然。

而徐浩峰自己呢?大概他借叶问之口回答了这个问题:“我选择留在我的时代。”这也是一种规矩。

藏锋

“刀为什么有鞘,不是为了杀,而是为了藏。”《一代宗师》里,宫老爷子常这么教育徒弟。

生活太难了,在江湖上行走,大侠也是人,不吃饭也会饿,也离不了柴米油盐。陈识吃螃蟹的时候,没人觉得他是个高手,可市井烟火的气息,却掩不住内心的豪情壮志。毕竟高手不是写在脸上的。

止戈为武,武侠以境界论,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高手,而高手最懂得内敛藏锋。逢人就骂街,遇事就打架,那是街头混混。

武侠精神徐浩峰(打开徐浩峰这把古意阑珊的锁)(7)

和文学艺术的想像不同,行走江湖,更多的时候是和和气气,招牌一亮,拱手抱腕间,一场矛盾就此消解,凭的是声望,留的是字号。

天下至柔莫过于水,可一旦发起水灾来,远非人力能够抗衡。徐浩峰的电影里,高手总端着一股劲儿,因为他们都在尽力藏锋。锋芒毕露的人,不适合行走江湖,老祖宗讲“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是这么个道理。

马三不懂这个道理,所以他成了万人唾骂的汉奸。叶问明白这个缘由,所以他是一代宗师。

武侠精神徐浩峰(打开徐浩峰这把古意阑珊的锁)(8)

兵刃

三尺白刃剑,丈二红缨枪,行走江湖,侠客总得有趁手的家伙。中国历史上兵刃繁多,可行走江湖时,常见的就那么几种,没听说过走江湖拎着一对儿硕大铜锤,扛着一柄开山大斧的。

但凡用奇门兵刃的,必有过人之处。

《师父》里,徐浩峰安排了一场长街巷战,各种兵刃让人大开眼界,各种类型的刀都有,甚至连子母鸳鸯钺都不缺,可以说是一场微缩的兵刃展览了。虽然为了影片效果做了一些改良和艺术加工,不过尚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武侠精神徐浩峰(打开徐浩峰这把古意阑珊的锁)(9)

《箭士柳白猿》里面有高明的箭术,《倭寇的踪迹》里面有无双的刀法。不是说这些技巧有多么神乎其神,而是它们的载体千锤百炼。每一样的兵刃都是从实战中走出来的,它是武术技巧的实体展现,更是武侠电影的工具载体。

武侠精神徐浩峰(打开徐浩峰这把古意阑珊的锁)(10)

一部赤手空拳的武侠片,总归是差点意思的。徐浩峰用开杂货铺一样的罗列,向观众传递着一种“崇武淡侠”的精神,揭示着逝去武林的某种真实,哪怕这种真实已经受到艺术加工的二次处理,可却是如今的我们所能接触的、离武侠最近的真实了。所以,兵刃成了一种象征,武林的恩恩怨怨都云散烟消了,就剩这些兵刃还在诉说往昔的故事,仔细看去,都是没落的哀叹,低沉的挽歌。

武侠精神徐浩峰(打开徐浩峰这把古意阑珊的锁)(11)

徐浩峰在某次接受采访时曾说:“做叙事艺术的人,有两个守则,一是不做启蒙,二是不做重复。我不写武侠梦,只写观察到的现实,武林人士的精神痛苦,时代的矛盾和生活方式的急速转换带来的荒谬感。我要保留生活的质感。”

拿着这五把钥匙,就能打开一段尘封的过往,那些过去江湖里的真情实感,非得坐下慢慢品味不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在徐浩峰的电影里,有我们逝去的江湖梦。

【文/赵春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