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了,很多人,尤其是小孩子都对于土地的计量单位“亩”“分”,只是从课本上学过,基本上都没有真正接触过了。

但是"一亩三分地"这个俗语,却基本上是人人皆知的,常用指代个人的小圈子或势力范围,属于中性稍带贬义的词汇,多用来指责别人的利己主义言行。

那为什么偏偏要用“一亩三分”这个数量词呢?咱们今天来说道说道.

这“一亩三分地”可不是普通人种的地,这是皇帝亲自种的地。

别以为皇帝高高在上,就不用干活,他也得种地,当然,皇帝更多的是一种秀,属于古代一种祭祀礼仪活动,一年可能就下地一次。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本身就是农民出身,所以当了皇帝以后对农业这方面非常重视,登基第二年,就是当时的首都南京修建了先农坛。

这个先农坛就是皇帝祭祀先农并举行亲耕耤(ji)田典礼的地方。

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又在北京重新修建了先农坛,他还规定,历朝皇帝登基之初须行耕耤礼。这不仅奠定了北京先农坛祭祀的重要地位,也为亲耕礼仪的制度建设打下了关键基础。先农坛内设观耕台,观耕台前有农田一亩三分,这就是俗语“一亩三分地”的由来。

其实,设置这“一亩三分地”并且由皇帝亲耕,主要由两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用来祭祀,皇帝在耕作之前,是要有一整套礼仪来祭祀先农。先农,传说是最先教会人们耕种的神,在远古时期,也被人们称作“王社”、“神农”等,到了汉代,人们开始称作“先农”。皇帝用祭祀供奉宗庙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仁爱和孝心。

第二个意义在于皇帝的示范作用。皇帝贵为天下之尊,都带头勤于耕种,百姓自然得更加勤劳,其实就是劝老百姓要以农事为重。而且,皇帝亲耕时的姿势也是有讲究的,必须右手扶着犁,左手拿着鞭子,还有专门的“耕耤礼”。

至于为什么是一亩三分这个数字,也有一种说法。

当时的中国一共划分了十三个行政区,所以,就取了“一”和“三”来作为“耤田”面积。所谓“耤田” ,在《史记》中又叫做“籍田”,在明清以后,才被称作“耤田”,其意思是:“普天之下,皆是皇土,农民所耕之地,其实,都是向皇家借的。

什么叫做一亩三分地(一亩三分地的由来)(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