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们都将尧、舜、禹之间的禅让当作一种美德在进行宣传。
而我们之所以这样认为,主要来源于司马迁《史记》的记录,这也是我们所一直遵从的正史。
而野史的记载却另有一番说法。其中魏国史官记录的《竹书纪年》一书中有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这本书它描述了尧、舜、禹之间的禅让其实是一场宫廷政变。所谓的禅让是你不让也得让,并非心甘情愿的让位。
另外韩非子在其书中也明确述说了“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也”。
那么到底哪一种说法更为可靠呢?
我们先来说说《竹书纪年》这本书,这是一本魏国的国史记录书。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便于统治,把所有六国记录的史书全部都烧掉了。
既然所有六国史书都毁了,那《竹书纪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现有的记载是这样说的,在晋朝时期,有个盗墓贼,从一个古墓里盗到大量古书,其中就有很多魏国的史书记录,后人将它进行了整理和翻抄。因为都是从竹简中抄录下来,所以命名为《竹书纪年》,于是就这样一直流传了下来。
而我们一直认为是正史的《史记》记录于西汉汉武帝时期,与魏国记录的史书相比,至少要晚五百年左右。
相对于尧、舜、禹时期来说,春秋时期离他更近些。
我们来打个比方,如果要讲述你太祖父时期的事情,是你爷爷讲的正确呢?还是你爸爸讲的清楚呢?毋庸置疑的,肯定是你爷爷讲的更正确,因为他离事实发生的时间近,很多事情的原委不会记错也不会失真。
所以从这点来分析,笔者认为魏国史书记载的内容应该更近接于事实。
既然尧、舜、禹之间的禅让并非真正的禅让,那么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何要这样记录呢?
首先,在孔子的儒家文化之中,为了宣扬贤明和仁德,在儒家的著书之中已经将一场宫廷政变改编成禅让的美德了。
其次,汉武帝时期已经开始尊崇儒家,既然尊崇儒家,就要按照儒家的思想进行宣传和教育。
再则,司马迁本人也是奉信儒家文化的,就算当时的他知道所谓的禅让有不同说法,从内心上分析,他也更愿意相信孔夫子的话。
三国时期,曹丕登上帝位之后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现在终于明白禅让到底是怎么回事了。”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所谓的禅让都是出于无奈。
我们现有的纪年是从公元前841开始的,我们国家对夏、商、周的断代考古工作已经取得了不少突破,或许用不了多久,就会找到确切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