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条小路记忆深刻,每当我看到鲁迅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脑海中自然地浮现出那条小路,是小时候不知疲倦每天奔波的求学之路。

我的小学在豫东平原的农村,小学的房子盖在田地里,离家有一段路程,每天往返学校四五趟,我在1995年上的小学一年级,那时候家乡经济条件比较差,中午放学都要回家吃饭,所以除了假期,每天都要走过那条小路,至于走过了多少次,我也无法合计了,反正很多。

那是一条土路,在田地中间开辟出来的,在我们村庄的后面,斜画着直到学校,在绿油油的麦田衬托下,尤其亮眼,当学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便是我们最经典的实践。

春天是我们走在小路上最舒服的时候,早春略带寒意,风吹过还是冷飕飕的,万物静待复苏。由于经过雨雪的洗礼,地面上湿漉漉的,踩过之后有明显的脚印,所以在小路上尽显各种印记,告诉你我曾走过。当然这样的时间不会太久,暖风悄悄地走过来,吹醒万物,地上的土壤变得松软,感觉像是刚出炉的面包一样。小路两旁新增几点绿色,像是探出的小脑袋,张开双手一样,显得娇嫩。不知不觉中你会发现,麦田变成了墨绿色,小路两旁也开始花枝招展了。

夏天的小路在太阳的烘烤下,变得焦硬,龟裂,路面上像是撒了一层焦黄的面粉,走过去尘土飞扬,在骄阳的照射下,小路上泛起层层热浪,肉眼可见,像是水里的波纹一样在空气里流动,走在路上仿佛罩着蒸笼,四周都是热气,站在路面上像是做“铁板鱿鱼”一样,太热了,急需一场暴雨来浇灭这嚣张的气焰。暴雨一般是猛烈的,黄豆般的雨点,砸在小路上,溅起尘土,路面上出现细小的“陨坑”,密密麻麻。没过多久,整个路面多条水流交汇,错综复杂,有的流入裂纹,有的流入凹坑,有的流入小水沟。干旱已久的大地需要雨水的浸泡,酣畅淋漓,整个麦田、绿草干净地像清洁工洗过的一样。

秋天的小路上有忙碌,也有安静,忙碌在于秋收,农民们有开着农机的,有拉着马车的,有骑着自行车的。小路两旁每隔不远处,都有拔掉的杂草和玉米秸秆。田地里农机“塔塔”的轰鸣声,“拼命似地”犁着地,小路上也散落着新鲜的泥土。安静是因为田地里都已播种了小麦,裸露的田地与小路融为一体,分界不再那么明显,小路上的枯草是辨别自己身份的标志。秋风伴着秋雨,凉凉的,整个空间暗淡无光,仿佛愁事涌上心头,营造深思的氛围,小路泥泞湿滑变得漫长,走了好久。

冬天的小路,白雪皑皑,已经隐藏起来了,无法辨别,只是凭借印象,感觉小路是在脚下,人走多了,脚印多了,逐渐成了一条“雪路”,踩在脚下,咯吱咯吱地响,在阳光的照射下,看上去有点刺眼,像在地上盖着白色的棉被,洁净无比。

那条小路早已不复存在了,大概在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被占用耕种了,后来绕道上学,尽管过了好多年,那条小路依旧若隐若现,重复着四季的变换,难以忘记。人一旦闲下来,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以前的事,而且越想越多,年代记忆的留存。

感慨岁月匆匆,忙碌一生欲何求?

让我想起了自己上学的回忆(这么多年过去了)(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