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能力越强,你才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也希望各位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或在自己的方式上能有更多建树。

产品经理应届毕业应该怎么做(我决定做产品经理)(1)

像大多数刚就业的青年一样,毕业后挣扎在未来方向的选择上。

本篇内容介绍了这2年来,我的职业发展和决定转型产品经理的心路历程,一是为自己做总结,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二是希望有我的前车之鉴,能让各位更好的选择,吸取更好的建议。

以下内容,经过我字字斟酌,尽可能的都是干货,因为本身也是个实在人,同时抱着开放的态度,感谢一切回复。

篇幅将会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目前自身情况
  2. 工作经历和追求的成长
  3. 转型产品经理的心路历程
  4. 结束语
一、目前自身情况

以个人情况作为开篇,也是想定义本篇文章的受众,希望我的就业历程能找到共鸣和建议。

毕业后的这张白纸上,在以下的分类中:

  • 没有背景,一切成败看自己造化
  • 普通2A理工大学
  • 学习成绩中等,按部就班顺利毕业
  • 毕业后无方向,感觉做什么都行的

更具体的就是:学历全日制本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学校课程上掌握得还算熟练,属于有花精力在学习上那种类型;成绩中等,拿过奖学金,参加过电子比赛,折腾过学生会和创业,中规中矩顺利毕业。

不久前,公司由于业绩原因执行了裁员,我在产品经理助理的岗位上不幸中了大礼包,原因更多的是成为组织结构优化的牺牲品。

其实站在公司角度,传统制造业面临危机时,业务/管理(产品)/研发/测试,这几类岗位的辞退顺序会是管理(产品)首当其冲,因为管理的收益与公司规模成正比,然后是测试、研发,最后是才会是业务。

这个可能在未来或者其他行业不是标准答案,如果做为一个单独的话题讨论下也是蛮有意思的一个过程。

为什么说在公司动荡期产品经理的岗位更难自保,以我们公司为例,原因如下:

  • 公司属于实体行业,在获取到订单之后,更大的一部分工作在运营,公司为保证现有项目的运作,研发、测试、制造部门将会优先保留以支持公司正常收益。而产品和管理,在局势不明朗且公司不再接收新的项目时,存在的意义就大幅下降了,将为组织架构优化的做出贡献,R&D部门则会依据项目情况进行裁减。
  • 产品经理的主要工作职责在于前期策划、竞品分析,在这个阶段,无需开展新项目,产品经理的工作职责将更多转移到成本优化和客户关系维系上,可以说这一部分工作只需由少许产品经理担任即可。以我们公司为例,产品划分为4条产品线,那么最终刚需的产品经理也只需3个左右。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初来乍到的产品助理也就顺势被公司淘汰了,当然自身原因也是成长速度太慢跟不上公司发展的速度。

二、工作经历和追求的成长

大三暑假在一家电子厂实习,做生产线维修员兼一线员工,这是段非常黑暗一个月:实习结束后工资结算不到1K,长满螨虫的宿舍,不见天日的厂房,磨练意志感概生活不易也立志不再接触制造体系。

这种实习实质上对于个人提升的帮助很小,最大的帮助就是了解社会。像这样的廉价劳动力,后面接触到工厂后,发现这种类型的实习非常常见也有内幕,学校教学质量越低,这种把学生变卖出去的情况就越多。其中的路数就是院系的领导和工厂的“合作”,一方面是教育上的硬性要求,教育的提升是需要历经这种试验;另一方面是学校跟企业需要建立一些联系。这样的例子网上很多揭露的案例,我就不多说,当然我相信我学校的初衷是好的。

成长:可能很多人觉得这是份宝贵的经历,让我坚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理解到了不想在底层摸爬滚打只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

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个道理我不去经历也能知道,而且未来任何工作都有这个属性,这类工作实践(机械式操作/基本不用脑)对自身成长来说,投入产出比极低,大可不去经历。

同时,也建议大学生,寻找实习工作时,要从自身出发,明白自己想学习或者得到什么?

但有种情况是这类实习是学校硬性要求,如果找领导商议下,也是有机会可以不用去的。当然前提是自身有更好的打算并计划去落实下去,如果还没有发展方向,我建议是花时间去想,写下来贴到床头上。

了解自己想做什么的方法我举几种可行性高的:

  • 从身边的人去发现,你想做什么,可以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去着手。打个比方,你认识一位师兄他很成功,他做的事情是你想做的,那么你可以请教他,并以他为原型先确定大方向,做一阶段再调整。如果说身边没有这种人,那么网络上,电视上,甚至是自传,都是可以用来参考的;
  • 从自身条件出发,SWOT分析法看自己,学校中会有职业发展协会或者是就业办,可以去咨询下,也可以请教专业老师,这样子的发展方向可以更对口。
  • 从自身爱好出发,喜欢什么就做什么,有的理论是如果把爱好当做谋生的工具,那么渐渐就会丧失对这个爱好的热情。这个说法可能属于境界比较高的人,像我这种凡夫俗子,能用爱好实现财富自由,就是爱好最好的兑现了。

接下来是第一份正式的实习工作,在一家做编码器的公司做研发工程师。进入公司后,因为公司跟学校也有合作关系,公司领导就给定了一个项目,花了半年时间从方案制定到最终形成产品并申请专利。

这个过程是我技术能力提升的非常快的一段时间,真正投入去做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带来实际收益的事情后,除了技能的提升,能获得成就感也是一种现在年轻人需要的东西,非常感谢能有这段经历。

成长:这段经历真正提升了技能,了解了公司运营的流程,认识了一些高精尖的人才,就我个人而言,这些才是一份工作真正能提升到个人的地方。

因此我认为,一份好的实习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 平台的选择

这里涉及到大概三类:大公司,中小公司,创业公司。

  1. 大公司平台广,体系流程完善,业务稳定,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好的培训机制,发挥空间会比较局限;
  2. 中小公司平台相对专一,体系流程不断在梳理,业务也较稳定,资源和培训内容会更有针对性;
  3. 创业公司平台小,体系流程精简讲究效率,业务相对较杂,机会也更多。

基于以上,先从我自身为例,实习的岗位属于创业公司,没有完整流程,靠直接沟通去完成相关的工作,效率高但管控差,工作职责杂培训机会很少,晋升机会多但虚,适合有想法的、不想被拘束的人去工作。

后来正式工作的公司为中小公司,有合理的流程但是一直在改,以至于效率较低且需不停的去适应新的规则,优点就是有完善的质量体系,有合理的管控机制,培训的机会根据部门需要而不是个人需求,工作职责的灰色地带仍然比较多,适合过渡阶段,有很不错的企业发展经验值得学习

大公司很向往,但因为学历和能力原因没能找到符合的岗位,优点是流程很完整,适合沉淀、顺其自然、循规蹈矩的一类发展路线去工作,看似很无聊,实际上在大企业学到的东西是专业的、经过验证的、精华的知识,从大企业出来的人,潜移默化的眼界会比普通人广。

所以总地来说,从平台的选择上,对于暂时无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喜欢或适合做什么,首选大公司,进去泡几年再没想法的人也能看清未来该往什么方向走合适。

接着退而求其次,对于大概知道自己目标,中小公司有相应符合目标的岗位,那么去中小公司非常好,机会也多。

对于明明白白的人,加入一个创业团队,跟投资人、公司高层的理念一致,共同创业是件非常热血的事情。

2. 市场的选择

这里如果要从行业来分类太细了,我就从市场角度出发,简单的分为几类:上游市场、下游市场、细分市场。

  1. 上游市场更多锻炼的是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极致的专攻,比如原材料、芯片;
  2. 下游市场更多是综合性比较强的专业知识,供应链的集成等,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写代码的工作人员往往对硬件也要求要了解;
  3. 细分市场则是市场需求分析的结果,这其中更重要的是盈利为主,技术的积累是服务于市场的,所以在这样行业更多锻炼应用能力和思维的变通,工作也是以结果导向的居多。

总的来说,对于行业选择,基于前提说的自身条件,选择下游市场去发展第一机会多,第二易生存。

为什么说机会多?

相比上游市场,从学历上,要求高精尖的占主体,基本没有竞争的优势。从自身发展上看,就算勉强进入了,如果不寻求跳槽,学习能力和上升机会也比不过高精尖的人才。而下游市场,往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较多,学历会放宽,这里才能放大自身的优势。

为什么说易生存?

首先在下游市场,知识和技能的通用性较强,及时离职,找工作也容易。其次,在薪资上更看中工作年限也就是经验,及时能力不太行,经验也能提升工资。最后一点,也可以去做细分市场的管理岗位,毕竟下游市场接触的供应链也好、管理流程也好更加复杂,做细分市场的管理岗位会更加容易上手。

那么,上游市场和细分市场是否也能做,当然也可以。只是基于自身条件,觉得下游市场更能发挥自身优势,对于初入社会的人来说更加保险。

3. 产品的选择

这点其实是针对自己的爱好来做的选择,这里更多考虑的公司做的东西是什么,是否是我喜欢的,我是否希望成为这种产品的专家。

对于这样的出发点,我建议只要公司是正规的、产品是自己想做的,如果是有大公司在做,那首选大公司,这个机会还是有的因为大公司会有更多的资金流入到预研类项目,这其中就有更多自己喜欢的机会。

而像做艺术/设计类的,可以选择小公司或者创业公司,这样更容易让产品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执行,同时了解小公司的模式也更容易为以后自己创业打下基础。

最近的一份正式的工作,毕业后校招过几轮筛选进入了一家做汽车电子的公司,轮岗学习3个月后,做了新产品导入工程师,也就是负责将新产品导入到制造过程中,这也是中国ODM公司高速发展趋势下应声而出的岗位。

这份工作体会最深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周边的人素质,除了学历低、沟通交流难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是工作的态度。

制造体系不能说所有人的工作态度不行,但是会普遍存在一类同事,推脱责任、以流程为借口、得过且过。一个刚毕业充满理想与热情在这种环境下就经常碰壁,想法无法落实、工作难开展,这也是我一直强调不要去制造体系工作的原因。每天的一大部分精力会用在与无法沟通的人上扯皮,一天下来发现没做什么事,但心累。

后面我的应对经验是语言上只说理由和要做的事,如果无法沟通,直接上升领导,立场就是高效完成任务,不需要说为了完成任务而跟那些人打好关系,回报率太低了,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逼论长短。

回过头来我也会思考,是否比自己出色的人在跟我沟通的时候也是这种感觉,我觉得唯一能避免这种情形的方式就是不断提升自己了。

后来我争取到了机会调到了研发体系,是一种解脱,是新的开始,我终于能把时间用来关键的事情上了,你会发现时间过得快而充实,工作状态用冥想的说法叫进入了心流,那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我希望各位也能在生活和工作中找到这种感觉。

在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寻找激发这种心流的方式,身体虽然很累,但心里是愉悦的。

三、转型产品经理的心路历程

我把很大篇幅放在讲我前面三段工作经历上,是因为它们从思想和技能上都奠定了我未来想/能往产品经理发展的基础。

如果你有跟我相似的经历,我觉得你也可以往产品经理的方向发展,而且对于产品经理是干嘛的很多大咖已经解释得不能再清楚了。我能做的就是针对我这个层级的玩家现身说法做补充。

后来根据自身职业发展,我选择了调岗做产品经理助理,一段时间之后,我确定了这个岗位会是我未来的从事方向。

从实际出发,先简单介绍下我的工作职责:

1. 对接客户需求,为客户推荐方案

这个过程,需要与客户沟通他的真实需求,往往客户自己是不清楚他想要什么的?

我们要做的,是帮他梳理需求,从专业角度描绘出应用场景,引导客户确认他的产品需求。这里对产品经理最直接的要求对产品要相当熟悉,不只在功能,也在技术。

这里有个非常有趣的例子:如何用蓝色笔画出七条相互垂直的红线?https://www.kanbilibili.com/video/av3048839/

2. 制定技术方案,组织研发人员立项开发

确认完客户需求,就需要将需求转化为设计语言,也就是方案书/功能清单等,这些都是这个阶段需要由产品输出的东西,至于像这个清单需要整理到哪个层级?功能级别还是性能级别,则由各个公司制定符合自己开发风格的规则。

在开始进入开发阶段,这里面典型的矛盾就是“需求做不到”。例子:做一个根据手机壳颜色更换手机背景颜色。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首先还是要求产品经理的能力,其次就是需求评估时需要拉着研发一起评审讨论,原则上越细越好,才能将该风险降到最低。

3. 负责产品调研,输出调研报告

调研是一项非常体现产品经理价值的工作,调研对公司的重要性不说大家也清楚。

我想传达给大家的还是调研这个对自身的提升,调研是一段有趣又辛苦的过程,一是要保证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二是做出客观的评价,三是基于竞品输出自身产品的策略

为了满足这些条件,会迫使自身去开阔思维想方法,真正的从0到1去思考一款产品。

4. 提高客户满意度

甲方爸爸,就不多说了。

初级的产品经理,更多的是以客户导向,简单说就是客户想要什么,就做什么,而且永远需要考虑成本。

往后发展才会从行业/市场角度自发研制新产品投入市场,这个过程更加考验一个产品经理的嗅觉,这里有天赋,也有自身的积累,需要的是更多的沉淀。

我记得当初我面试的时候,领导说我不担心我的工作能力,但是我没有很好的产品嗅觉。

这个一直让我深陷思考,嗅觉是天赋,毋庸置疑。但是否可以通过后期的培养的,我觉得是可以的。你知识了解得更多,思维锻炼得更加开阔,想法不断在脑海中推翻重建,我相信嗅觉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的。

从事这个岗位能获得哪些成长优势:

  • 知识更广:永远跟踪前沿技术,新需求,新模式;
  • 解决问题能力:永远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去思考解决方案;
  • 观察与分析能力:永远要观察现象,分析需求;
  • 总结表达、逻辑思维能力:永远要跟不同角色沟通,要掌握与不同角色的沟通语言;
  • 职业发展多样化:基于以上技能,能够转型的选择更广。

如果你未来想从事产品经理这个职业,或者想锻炼以上的能力,我相信这份职业能为你的未来,打下很好的基础,同时平时生活中我也推荐一个方法去锻炼这些能力,玩类似于狼人杀/头脑风暴等社交游戏,或者无聊的时候抛出一个命题,像在沙漠中发现一顿黄金要怎么处理?

看到一些脑残的设计吐槽那个产品经理的同时思考如何做改善等等,来帮助提升自己的分析和思维能力。

以上作为职场的新人,凭什么这样断言给出建议?

其实我写的内容肯定很多都是基于目前我的阶段来写的,可能是毒药,出发点还是给自己的一个总结,也可以把我写的内容当作反面教材来批评,我也是很高兴的。这里也抛出我下一个要思考的问题:产品经理需要懂技术吗?

四、结束语

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永远是在前端,往后社会的发展只会孕生出更多的产品经理岗位。

我要做的就是在机会来的时候,能有能力去胜任,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而且我相信,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能力越强,你才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也希望各位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或在自己的方式上能有更多建树,大家共勉。

本文由 @小刘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