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祁镇在明朝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论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这个两度登上皇位的皇帝有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他能够让人称道的事情或许有废除了明朝以来的殉葬礼制,但是发生在正统年间的土木堡之变绝对是其一生的耻辱,土木堡之变可以说是大明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是明朝前期的衰落却和一场小战争有关—麓川之役。

明朝的清平盛世 盛世大明的哀歌(1)

从元朝开始,西南地区便实行土司制度,这一制度设置的出发点是为了让地方得到更好的治理,但是伴随着元朝政府统治的崩溃,西南地区也奉行着天高皇帝远的宗旨,逐渐脱离中央的掌控。于是从朱元璋开始便对西南麓川地区进行了三次征讨,而对明朝国运影响最为深远的则是明英宗正统年间(1439-1448年)的平定麓川之役。

明朝的清平盛世 盛世大明的哀歌(2)

一、战争背景

早在元朝统治时期,占据西南的思氏家族便在麓川地区建立了麓川政权,割据一方,这极大的威胁了元朝的统治,但是数次征讨无果。在元朝败亡北方,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明成祖父子两人的主要精力在于消灭元朝的残余势力,而对西南思氏割据政权主要是安抚为上。

在明太祖、成祖两位皇帝着重打击元朝残余势力的时候,思氏家族也在积极的对外扩张,伴随着疆域的扩大,实力的增强,思氏政权对明朝统治的威胁越来越大。

明朝永乐十二年,思任发继承其兄位置担任麓川宣慰使,思任发胸怀大志,经常说要光复祖上基业,为此,他采取两手准备,一方面频繁派遣使臣向大明称臣纳贡,另一方面却加紧对外侵略扩张。从这两方面的措施可以看出来,思任发真正的目的在于壮大实力,而其频繁纳贡不过是麻痹明朝廷的神经,放松对其侵略扩张的警惕。

从永乐十二年其即位之初,思任发便派兵进攻南甸地区,又在宣德元年与木邦争夺疆界,宣德五年又趁孟养内乱侵占了孟养地区。从正统元年开始到正统三年,,思任发派兵攻占了孟养、孟定、木邦等数个地区,在西南地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割据势力。

明朝的清平盛世 盛世大明的哀歌(3)

二、战争经过及结果

鉴于思氏政权对明朝廷的威胁,明英宗最终决定对西南地区用兵,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四次征讨战争。

1、第一次征讨(正统四年—正统五年):正统四年(1439年)正月,明英宗派遣黔国公沐晟、左都督方政、右都督沐昂率军讨伐思任发,在部队抵达金齿以后,由于思任发隔江阻拦,大军无法渡江。沐晟便派人招降思任发,思任发假装答应。但是麓川军将领缅简屡次挑战,方政便出城夜袭,打败缅简以后乘胜追击,但是因为援兵未到而最终大败。正统五年派沐昂再次征讨,但是征讨的结果并不理想,虽然开始打败思氏军队,但是随后思任发断绝明军粮道,最终还是仓皇败逃。

2、第二次征讨(正统六年):在第一次征讨以后,思任发便上表请降,不过是借以休养生息,而明朝征讨麓川地区也因为徒劳无功答应了其要求,不久明英宗赦免其罪。但是很快思任发再次起兵叛乱。在第一次徒劳无功以后,明朝内部针对第二次征讨已经有了争论,反对出兵的人认为麓川位于西南之地,得之并无太大用处,反而是劳民伤财。但是当时正是王振当权,他希望通过战争来提高自己的威信,巩固自己的地位,所以压下了反对声音积极派兵。最终明英宗任命定西伯蒋贵为征蛮将军,蒋贵等人率军大破思任发所率领的象军,最后思任发带领妻儿逃到了缅甸。

明朝的清平盛世 盛世大明的哀歌(4)

3、第三次征讨(正统七年—正统十年):在思任发逃到缅甸以后,明军凯旋而归,但是麓川军队却再次卷土重来,明英宗只好在正统七年再次任命蒋贵出逃麓川,正统八年蒋贵等人到达麓川以后与麓川军激战一昼夜最终大破麓川军,思任发再次逃跑,但是妻儿被明军俘获。后来明英宗许诺缅甸人孟养等地,缅甸将思任发献给明朝,思任发后来自杀,但是其子思机法却仍占据孟养割据一方。

4、第四次征讨(正统十三年):在思任发死后,其子思机法不断掠夺孟养地区,而对明朝的诏谕不闻不问。于是明英宗派王骥讨伐思机法,王骥率领大军到达金沙江以后,大破麓川军,最终思机法下落不明。王骥率军回师,麓川余部又拥立思机法之子思禄为主继续叛乱。而王骥认为最终无法消灭思禄,便与其订立盟约。

明朝的清平盛世 盛世大明的哀歌(5)

明英宗正统年间的四次征讨最终结果是思氏政权的覆灭,而其残余势力已经无法对明朝政权构成威胁,深究其讨伐思氏政权的原因则在于大一统王朝下中央和地方政权不可调和矛盾的爆发,思氏政权割据一方必然会影响到明王朝的整体发展,为此,明朝征讨麓川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仅仅是军民死伤惨重的问题,同时也是劳民伤财,耗费国库内帑。而得到的仅仅是一个没有完全归附的麓川地区,而且思氏政权仍旧继续为乱。

但是也不可否认征讨麓川的积极方面,明朝廷覆灭割据一方的思氏政权,从长远角度来说维护了明朝的大一统政权,也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管辖,同时密切了西南地区也内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但是我们却称麓川之役是大明盛世的哀歌,就在于明朝廷征讨麓川地区付出的代价要远远少于其得到的回报。

明朝的清平盛世 盛世大明的哀歌(6)

三、战争影响

麓川之役的惨痛代价不仅仅在于对当地西南地区带来了长期的灾难,更是对大明王朝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1、西南地区领土纷争问题无法解决,持续不断。在思氏政权覆灭以后,原本被思氏政权占据的木邦等地纷纷崛起,占据了大量的麓川地区,而且王骥等人还将西南广大地区给了木邦,致使其实力增强,成为了另一个能够威胁中央统治的割据势力。而后来思任发逃亡缅甸后,明英宗为了得到思任发许诺缅甸只要献出思任发便可得到土地。而后来明英宗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将大片领土给了缅甸,致使其势力大增,成为了又一个难以抗御的势力。而其后伴随着缅甸势力的增强,曾多次向明朝索要土地,恐怕是明朝始料未及的事情。而后西南各方势力因为土地纷争问题军事摩擦不断,使当地百姓深受其害。

明朝的清平盛世 盛世大明的哀歌(7)

2、征讨麓川劳民伤财,农民起义不断爆发。明朝廷征讨西南地区,向途径各地横征暴敛,激化了已有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而且为了维持麓川之役的庞大开支,明朝廷加紧对东南地区的搜刮剥削,致使百姓负担沉重苦不堪言。而且在思氏政权覆灭以后,明朝统治者应该进行安抚休养生息,但是王振等人却采取相反的措施实行屠戮高压政策,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各地农民起义纷纷不断,而原本西南地区的土司也纷纷反抗,民族矛盾空前激化。而且明朝为了供应麓川之役的军费问题,耗费了自仁宣以来积攒的国库,最终的结果却是国库消耗过半而结果不甚理想,致使国力大大削弱。

明朝的清平盛世 盛世大明的哀歌(8)

3、西北边防削弱,瓦剌趁机而入。

从明朝建国之初,便一直将元朝残余势力当成心腹大患,故而一直用兵。虽然元朝残余势力进行了分裂,但是仍然是最能够威胁明朝统治的存在。早在征讨麓川之时,便有大臣上疏称大明之患在西北不在西南,但是王振等人好大喜功,执意发动战争,集中全国的兵力去讨伐麓川,得到了一个尚未平定的麓川,但是却导致军队疲惫,而且西北边防废弛。更为甚者,刚刚平定西南麓川之地还没有休养生息就立刻平定南方农民起义,导致军队大量减员,军备废弛,国库空虚。而当瓦剌军队入侵之时,明朝已经没有精兵强将可以调用,虽然最终明英宗在王振的撺掇下亲率50万大军御驾亲征,但是却遭到了土木堡的惨败被俘,这一切都和明朝征讨麓川之役有着直接的关系,最终使明朝由盛转衰。

故而,《明史》评价麓川之役为“以一隅骚动天下”,不无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