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从古到今,圣人贤士、英雄豪杰、文人骚客各色人等的论述浩如烟海。纵观这些论述不外乎读书可成就功名、可增长知识、可陶冶情操、可开阔视野等等,凡此种种,都摆脱不掉读书的功利之心。
我自认为,人生来不管喜欢不喜欢,多多少少都是要读一些书的,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培养出读书的兴趣和爱好,我所认识的人中,有人一看书就头疼,所以一生也看不了几本书。
小时候,生于穷乡僻壤,文化的贫乏自不待说,加之赶上十年动乱大革文化命的时代,别说古今中外经典名著,能看到的铅印文字就是村上大队部的“两报一刊”,上小学时才看到《西安晚报》。因此,中学之前我读过的课外书屈指可数,都是一些烙上那个时代印记的作品,如浩然的《西沙儿女》《艳阳天》,还有已经想不起作者的《江畔朝阳》。
印象最深的是读《狼牙山五壮士》。这本书是在一年的暑假里,为生产队看守高粱地,主要是驱赶成群结队的鸽子时,坐在地畔的柿子树上读完的。记得看到结尾时,天已黄昏,夜露已降,微风带着些许凉意,翻动着已经残破不堪的书页,五壮士们舍身赴死的画面,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当然,成长于那个特殊年代,不能不提连环画“小人书”。可以说,我们这代人人人都有一个革命的“小人书”世界,《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八个样板戏,《地道战》《地雷战》《鸡毛信》等抗日连环画,是最常见和流行的课外读物。记忆最深刻的是《鸡毛信》里的情节,把小英雄海娃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的形象描绘得深刻而生动。
上高中的时候,我才真正接触并读完了第一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同样是暑假,因为有了这样的阅读经历而变得不同寻常。不论在故乡的田间地头、山梁沟峁,还是在窑洞昏暗的煤油灯下,我完全被《红楼梦》书中的情节和人物所吸引,至今还记得读到林黛玉去世时,我真听到了一阵如泣如诉、摄人魂魄的仙乐从阴沉的天际间飘过,让我感到惊异不已。由于书是借同学的,本来我是想再认真的读一遍,可惜只看到三十多回,就不得不把书还回去了。
真正大量读书是在高中毕业来到古城之后,十年动乱刚刚结束,百废待兴,文化的春天萌芽初开,幸运的是与我同住的朋友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他购买收藏了大量世界以及中国古典名著,单身宿舍的写字台及箱柜之上堆满了他的书籍,我可以随时借阅。从《约翰克里斯朵夫》《安列卡列尼娜》《悲惨世界》《红与黑》《罗曼罗兰》,到《少年维特之烦恼》《三个火枪手》《漂亮的朋友》;从莫泊桑、司汤达、塞万提斯,到列夫托尔斯泰、车尔尼雪夫斯基,这些世界名著及文学巨匠,在我人生的青春之旅上打开了一扇扇引人入胜、充满诱惑和惊奇的窗户,让我时而惊喜,时而伤悲。
那一段时间,我的情绪、我的思维,甚至我的言行,都沉浸在一部部文学巨著构建的人物和情节、语言和环境之中。与此同时,我闲暇上街走遍了古城各个有名的大书店,并购买了一些哲学、美学、文艺理论、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书籍,了解了中国当代哲学家、美学家华岗、李泽厚、王元华以及一些外国著名哲学家、艺术家,几乎买齐了黑格尔的《美学》著作。
参加工作之后,孑然一身的我除了工作、吃饭、睡觉,逛书店、看书几乎成了每天唯一的爱好。这个时候,虽然随时都能买到自己喜欢的书,但居无定所的生活、随时流动的工作,让我的藏书成了大问题。单位的更衣柜,集体宿舍的壁柜,甚至临时借住的朋友家里,都成了我寄放书籍的地方。因此,书虽买的不少,其中也不乏一些好书,但搬来搬去最后大部分都散失了。这段时间也是我从买来的书籍中,囫囵吞枣接触心理学、逻辑学、伦理学、哲学、美学以及文艺理论等知识的时候。由于不能潜心深钻于某一专业知识,所以收获甚微。
八十年代末期我终于成立家庭,先是租赁一间简陋的平板房,后搬到单身宿舍,其间皆因住所逼仄而容不下一副书柜,书总是堆放在桌上地下,尽管还时不时地买一些喜爱的书籍,无奈无处收藏,总觉得将书胡乱堆放一隅,是对书的大不敬。
真正将多年购买留存不多的书放进书柜的日子,是2000年在城南有了一个三居室的住所之后。装修房子时专门制作了两个书柜,多年过去了,虽然我从城南又搬到了城北,那两个书柜却一直陪伴着我。随着家里藏书的日益增多,两个书柜已经难以容纳,一些新买的书只能另觅地方收藏了。
这就是我读书、买书和藏书的大体历程。转眼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龄,时空转换,时代已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逛书店的习惯依然未改,但面对满架装帧愈来愈豪华、版本愈来愈繁多、价钱愈来愈昂贵的书籍,总有一种“望洋兴叹”的感觉,在买与不买之间徘徊到腰酸腿疼、两眼昏花,最后往往是两手空空而归。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及图书出版业的日新月异,文化泡沫泛起,阅读的碎片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也使潜心读书、静心思考成为一种不合时宜的行为。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曾言:“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唯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多且易致如此,而后生科学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看来,900多年前人们读书的情状和当今没有多大差别。
这使我想起在我的书柜里,也有相当一部分书至今被束之高阁,或刚买回来时翻看过几页,终究或因忙于各种琐事或因沉于懈怠而未读完,这不仅仅是可惜能说得过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