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文化跨越了千山万水,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才有了而今独特的瑰宝级魅力。

忠义二字,每当被世人提起,脑海里总是会立即浮现出几位历史上大忠大义之人的名字:精忠报国的岳飞、舍身取义的黄继光,无数的先辈英烈书写着中华民族的传奇英雄史。

明朝最后一个被凌迟处死的人(明朝刽子手讥笑囚犯怕死)(1)

以上列举的几位民族英雄可谓是家喻户晓,而今天想给大家说说的是明朝的忠义之士,他的名字或许许多人还不太熟悉,甚至闻所未闻。

但当笔者用接下来的篇幅为各位诉说完之后,他高大忠义的形象定会自此深深印刻在每位中华儿女的脑海之中。

他就是黄道周。

黄道周其人

谈到黄道周,首先不得不说的就是他过人的才学智慧。根据相关史料记载,黄道周的祖籍在今福建莆田一带,他出生于1585年,他的幼年形象,用现代人得通语言来说,那就是“打小就是一块学习的好料子”。

明朝最后一个被凌迟处死的人(明朝刽子手讥笑囚犯怕死)(2)

再说到黄道周的家庭,其实黄家祖上也有多位先人曾在朝做官,属实称得上是官宦世家,家境一直以来也算得上富裕。

可是凡事都有起起落落,当黄家血脉传送到黄道周祖父这一代的时候,黄家的仕途也变得颇为坎坷起来,因而也就一步步败落了。

所以黄道周幼年的生活条件也是很艰苦的,好在他的父母十分的慧眼识人,他们早早地发觉了儿子身上独特的治学潜力,因而即使是缩减家里吃穿用度的开支,也要为黄道周创造尽可能的读书条件。

在黄道周5岁的时候,父母举全家之力将他送入了铜山崇文书院读书,黄道周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年幼的他就十分的懂事好学,勤学好问,不久就已经在同龄人之中拔得头筹。

明朝最后一个被凌迟处死的人(明朝刽子手讥笑囚犯怕死)(3)

更有详文记载,黄道周在十一岁的时候就能写得一手好字,并且笔下的文章也能每每叫人拍案叫绝。

后来,他还凭借自己的过人才学有机会到广东游学,凡是见识过这位“著作天才”的当地居民,对他印象都十分的深刻,十几岁的年纪就有了很大的名气。

游学结束,他又回到了家乡过起了常人的边耕作半治学生活,古往今来,要想能够改变家境,出人头地,大多数贫寒学子就只能通过考学入仕来转变拮据困局。

黄道周也不例外,他始终坚持着刻苦治学,只待有朝一日科举入仕。功夫不负有心人,时间来到天启二年,这一年已经三十八岁的黄道周参加了科举考试,并高中进士及第,由此,也正式踏入了仕途。

明朝最后一个被凌迟处死的人(明朝刽子手讥笑囚犯怕死)(4)

仕途坎坷

明朝当时的官场环境大家也都有很多了解,党派林立、宦官当道、仕风堕落,到了晚明时期更是愈发加重这样的不正之风。

而就在这一时期初踏官场的黄道周,必然是由于“涉世未深”,再加上他本人刚正不阿的立场,必然是要吃很多苦头的。

但好在当年让他考中进士的主考官袁可立,也是一位堂堂正正的为官之人,所以黄道周一来十分感恩这位恩人的提携,二来他也实感自己与恩人在许多方面都总能不谋而合,视他为知己挚友。

他二人不论从行事风格或是性格特征上都颇为相像,作为前辈,袁可立在黄道周的仕途道路上也给了他许多指点,二人常常是相谈甚欢的景象。

明朝最后一个被凌迟处死的人(明朝刽子手讥笑囚犯怕死)(5)

但这样的刚正不阿在当时的晚明朝堂之上就像一道利刺而不为那帮贪官污吏所容,所以黄道周格外的受人排挤。

但黄道周仍然坚守自我,不畏强权,多次直言进谏,惹得龙颜大怒。因而,他经历了被罢官回乡的坎坷,虽然后来又被重新启用,但仍不得志。

当面对因崇祯帝大型冤假错案而致使钱龙锡等权臣牵连入狱之时,纵使满朝官员无人敢言,黄道周也敢多次上奏,直指皇帝过失,却又被降级处置。

明朝最后一个被凌迟处死的人(明朝刽子手讥笑囚犯怕死)(6)

随着年岁渐高,黄道周在崇祯五年的时候请奏回乡养病,但此时的他仍心系天下,到处皇帝重用小人的危害,并推举了几位忠义大臣。

但哪料崇祯并不识好意,将他彻底贬为庶民。但黄道周的好名声早已名传千里,回乡途中还曾建书院,开班授课。

视死如归忠义郎

朝堂之上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宦官当道,君不理政,眼瞅着大明的江山是气数已尽,但就在时局动荡之间,黄道周仍然一心要匡扶大明。但他当时要依附的隆武皇帝却也更是个无权派,所以黄道周始终是空有志向,却调动不了兵马。

思前想后,黄道周决定不再依靠任何人,毅然决定回乡筹措军马以抗清军,但是凭借他自己力量聚集起来的人马要么是柔弱书生,要么就是从未受过作战训练的农民百姓,再加上粮草军费都甚少,他的队伍显得是那样羸弱不堪。眼见此景,其实黄道周也早知大明的国将不国,但也不曾言弃。

明朝最后一个被凌迟处死的人(明朝刽子手讥笑囚犯怕死)(7)

1645年12月,黄道周仍然坚持带领着自己的军马誓死抵抗着清军,但终是由于双方实力悬殊而全部被俘。

当时的清廷知道这一消息后,并没有立即处死黄道周,他们甚至知道黄道周的为人和他在民间的威望,因此也是想要将这等栋梁之才收为己用。

他们派洪承畴这位曾经也是明朝臣子的开国功臣前往劝降,并保证只要黄道周真心归顺满清,他开出任何的条件都可以满足。

但面对眼前的“汉奸”,黄道周是满眼的嘲讽与戏弄,最终洪承畴也只得羞愧离开了。

明朝最后一个被凌迟处死的人(明朝刽子手讥笑囚犯怕死)(8)

在狱中,他为他誓死也要终生守卫的大明开始绝食抗议。清廷见到无功而返的洪承畴,决定杀掉这位前朝重臣。

在被押往行刑现场的当日,正当押送的一行人行径到西华门之时,黄道周突然从囚车上掉了下来,刽子手见状,以为黄道周是被吓得两腿发软,还嘲讽的安慰道:“别怕。”

哪料黄道周随即厉声斥责他:“我是因绝食多日才腿软无力倒下,这里是天子御道,我必然要下车步行,岂是你这种鼠辈能懂?”

刽子手听罢,继而向黄道周致歉,因为他也曾是明朝遗民,面对眼前视死如归的黄道周,他恭敬地提出让黄道周就义于此。

明朝最后一个被凌迟处死的人(明朝刽子手讥笑囚犯怕死)(9)

第一刀下去,刽子手竟因眼前身材高大又正气凌然的黄道周而吓得直发抖,只得请黄道周坐下再次行刑,这样一位毕生致力于大明清政的忠义之士离开了人们。

当为黄道周收拾遗物时,人们发现了其写在囚服里的七个大字:大明孤臣黄道周。

这样一个“孤”字一时间引得在场的围观百姓和负责行刑的车马都跪地痛哭,为这位忠臣惋惜,为他的忠肝义胆而敬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