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文章系转载,著作权与署名权归属原作者。

北京密云水库建60年有什么活动(60年前的密云水库大会战)(1)

时光倒回到60年前,喝水也是件奢侈的事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北京是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供给市区的地表水源只有城西郊的玉泉山一地,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更跟不上工农业发展的新形势。

从地图上看,北京市有多条河流经过,但缺少湖泊,这些河流不蓄水,还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其中潮白河便是典型。据历史记载,清康熙七年(1668),潮白河水泛,水冲良田数十顷,淹没城墙九尺。

为了根治水害,有效利用河水资源,1929年,当时的民国华北水利委员会就设想过在潮白河上修建水库,但未能实现。1939年,暴涨的河水汹涌而来,冲垮了护城石坝,河水涌入密云县城,所到之处一片狼藉,犹如汪洋,只能行船。

北京密云水库建60年有什么活动(60年前的密云水库大会战)(2)

来源/密云水库宣传片截图

一边是缺水喝,一边是洪水泛滥,解决矛盾的关键是修建水库。然而,水库需要现代化装备来完成,可中国当时一没有装备,二没有技术,缺材料、缺粮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同样面对着严重的饮水危机和水患灾害。尽管修建水库难如登天,人民政府决定不再等了,原本放在第三个五年计划里的密云水库建设提前开始。

决心:我们今天没有的,明天就要有

“我真的没有想到,这样浩大的工程,施工不到一年,就能发挥拦蓄洪水的作用,这在过去是根本不可想象的事情。”

翻开密云水库建设者罗连恒在1960年春节前夕写给母亲的家书,一位年轻人的喜悦和震撼跃然纸上。过程越艰难,结果才更加珍贵。修建密云水库正是一件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发挥人的力量,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创造的奇迹。

现已耄耋之年的老人罗连恒,当年还是个20岁的小伙子,和许多同龄青年一样,罗连恒主动找生产队报名,跟着同乡一起来到密云水库的建设工地,当时,这里还是一片平原。

平地上起高楼,河水上筑大坝。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规模兴修农田水利的决定,北京掀起了建设水利工程的热潮。

1958年6月,党中央批准修建密云水库。6月26日,顶着酷暑和烈日,周恩来总理来到密云县境内的潮河、白河河畔,亲自为密云水库勘选坝址。当时的潮白河河畔尘土飞扬,脚下是滚烫的沙滩,走一步陷一步,还有凹凸不平的乱石堆。在这样的地方凭空筑起一座大型水库,真是难以想象。虽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成立八年,但缺少技术,更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装备,几百年来没治理好的潮白河能听人的话吗?

在听完清华大学张光斗教授介绍了有关国外建库情况和先进工程技术后,周总理挥了挥手,坚定地对大家说:“我们一定要有敢于赶超国外先进技术水平的思想。他们有的,我们要有;他们没有的,我们也要有;我们今天没有的,明天就要有。”

北京密云水库建60年有什么活动(60年前的密云水库大会战)(3)

周总理亲自勘察坝址。来源/北京卫视《密云水库建设纪实》截图

困难: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1958年9月1日,来自北京、天津、河北的20余万民工,带着苇席,背着铺盖,汇集到潮白河河滩上。水库的建设者们在地上栽上木桩,围上苇席,糊上泥,“新居”就算建成了。窝棚里铺上一层玉米秸或高粱秸,再铺一层杂草,即成地铺。说是住工人宿舍,其实也就是荒郊野外。冬天没有炉火,夏天蚊蝇乱飞,下雨时雨水渗过窝棚漏进屋内,刮起大风,满天灰沙迷得眼睛睁不开,早晨起来被服上满满蒙上一层灰沙。这么艰苦的环境,每人每天只有0.35元的生活补助费(后改为0.7元)。每天的伙食标准只有五角钱,埋下锅、支起灶,玉米窝头就咸菜就是一顿饭。

很多人是抢着来报名的,完全没有考虑条件的艰苦。密云县城关公社南菜园大队的女青年王建华主动请缨,坐上载满人的大车晃晃荡荡来到工地。性格爽朗的王建华很快结识了几位同龄的姑娘,她们自发组成了“十姐妹突击队”,最大的21岁,最小的只有17岁。一开始,她们的任务是推小车,从平地挖土往两边分,再推着小车把土运走。这可把大家难倒了,小车东倒西歪的掌握不了平衡。为了学会推小车,姑娘们借着月光勤学苦练,车上载着人,推着练。开挖潮河明渠时,她们的小车装得满、跑得快,是日定额的三四倍。就是这样不服输的精神,姑娘们又学会了打风钻,她们还编了一首歌谣鼓舞士气:“穆桂英在这块大地上摆过战场,我们在这里修筑‘天堂’;穆桂英为宋朝大破天门阵,我们为人民降服老龙王。”

北京密云水库建60年有什么活动(60年前的密云水库大会战)(4)

大坝修建现场。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运完土,到了打夯环节,没有压路机,就靠人工。坚实的大坝要一层一层的铺土和压实。在密云电视台纪念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特别栏目《足迹》中,一位名叫刘子明的老人回忆,一层30多公分,铺完了,后边就是打硪(wò)的了。一个铁饼子,九个人拉起来,大伙儿听着号子,往起一拉,拉起来差不多得够顶棚高,然后猛地往地上一砸,砸完就瓷实了。然后上边才能再进行第二层。这大坝这么高,基本上都是三十多公分一层,有时候一天能完成两层、三层,就这么慢慢堆起来的。

北京密云水库建60年有什么活动(60年前的密云水库大会战)(5)

刘子明。来源/纪念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特别节目截图

按照水库的设计方案,要在两年内完成3000多万立方米的填筑和开挖,25万立方米混凝土的浇筑,800多吨各式钢闸门的制作和安装。建筑工程庞大、施工技术复杂、质量要求高,但施工时间又短。当时缺少现代化机械,修建水库主要靠手工操作,土方是一锹一锹挖出来的,石头是一点一点用大筐背上来的。工人们用铁铣挖土,用手推车、双轮车运土,有的地段还得人挑着土篮上坝。随着坝基的增高,运料用上了火车,但散料还用人工。除了现代化机械,原材料也是缺乏的,紧急需要的钢材、木材和水泥等重要物资由全国各地运到水库工地,在三、五天内的时限运到。

虽然条件艰苦,但人们苦干巧干拼命干,谁都不服谁,今天你说推上5方土,我就得想办法推上6方。各支队之间进行流动红旗竞赛,开展技术革新,推广先进经验。河北宝坻(现属天津)44个青年组成“生龙活虎突击队”,10个月完成33个月的工作量;河北霸县(今霸州市)青年农民阎尔泰,运土能推千斤车、敢挑六筐土,一班完成两三个定额,被评为特等先进生产者。而据刘子明老人回忆,在小勇士突击队里,有一个当天没完成任务,晚上总结的时候没表扬他,他回来就跑一边哭了。

面对各种困难,大家自己想办法、谋出路。二十万人的吃饭生活是个大问题,每天光粮、煤、蔬菜就要250吨,除了从各地调运,工地还积极想办法自给自足,种青菜、养猪。宝坻姑娘杨桂荣,负责一个千人就餐的大食堂,把粗粮细作,把不太丰富的食材做出花,人称“好后勤”;白河机械修配厂技工商保震,经过400多小时的苦干,试制成功一台万能电焊机,提高工效五、六倍。同时,他还试制成六台新型机械,解决机械难题。

考验:以最快的速度跑在洪水前面

水库建设中遇到的一个最严重的质量难关,是白河大坝坝底河床沉积了四五十米厚的沙砾卵石层,在河床上修建土坝虽能阻挡河床以上的大水,却解决不了水从坝底河床的沙砾卵石中渗流的问题。久而久之,渗流的水量就会危及坝基,导致大坝坍塌崩溃。当时,我国还没有解决这么深厚透水层使之不漏的技术。所有技术人员都在想办法,最终北京市水利勘测设计院的冯寅总工程师提出,采用混凝土防渗墙的办法解决这一难题。

为了进行试验,周恩来回北京后,亲自调来两台冲击钻机。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试验,终于掌握了整个施工技术。试验成功后,要正式施工了,到哪儿去找大批的钻机呢?又从全国各地调来206台钻机。如今,水库已正常使用几十年,最高蓄水位达153米高程,然而大坝下游地上地下,找不出丝毫漏水痕迹。

解决了质量难关,还有更严峻的考验。当时提出的口号是“一年拦洪,两年建成”。拦洪是修建水库的重要阶段,对以土坝为主的密云水库更是件不容易的事。从1958年9月到1959年6月,要使水库能够达到拦蓄潮白河汛期大洪水的程度,完成各类土石方和混凝土等的开挖、搬运、填筑,工作量达2000多万立方米,20多万民工要把相当一座山样的土石移到一二十里外的另一处去,而时间却只有10个月,这的确是件艰巨的任务。但是,能不能按计划要求拦洪,能否确保大坝经受度汛的考验,是关系到首都安全、水库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安全的大事。一旦拦洪失败,不仅已建成的工程将被冲毁,而且垮坝瞬间形成的特大洪峰会将下游村镇席卷而光。要在10个月的时间拦洪成功,以最快的速度跑在洪水前面。

周恩来曾举双手过头比喻道:“这座水库坐落在首都东北,居高临下,就如同放在首都人民头上的一盆水,一旦盆子倒了或漏了,撒出大量的水来,人民的衣服都要被打湿的。”

北京密云水库建60年有什么活动(60年前的密云水库大会战)(6)

来源/北京卫视《密云水库建设纪实》截图

1959年5月19日,密云水库工程进入了“与洪水争先,确保汛期拦洪”的最关键时刻,水库工地指挥发出了“一定要在汛期前把大坝修好的”战斗口令。

熟悉北京气候的人都知道,北京地区的雨都集中在七八两个月。也就是说,6月底密云水库的几个主坝和副坝就要迎来汛期的考验。

工人们喊出了口号“水涨一尺,坝高一丈”。在工程进入关键阶段,甚至24小时不下火线,有人在工地上站着就睡着了。幸运的是,1959年7月,除了月初有一场较大降雨外,一直艳阳高照。这为工程人员争取到了宝贵的一个月时间。最终赶在大汛之前,大坝终于修到了143米的拦洪高程。

从这年入夏开始到9月,密云下了48场雨。特别是8月的几场大雨以后,潮白河河水骤然增加,出现了41年来从未有过的洪峰。汹涌的洪水像野兽一样,朝着刚刚修筑的密云水库猛扑过来!然而,2座主坝和13座副坝在奔腾呼啸的洪水猛兽面前岿然不动。千百年来,潮白河水第一次按照人们的意愿,服服帖帖地顺着溢洪道流走。

如期建成的密云水库总库容43.75亿立方米、控制潮白河1.6万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密云水库,是北京、河北和水利电力部联合筹建的华北地区最大水库。20余万建设大军顶严寒、斗酷暑,昼夜施工,从1958年9月1日开工,到1960年9月1日建成水库,实现了“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目标,被周恩来赞为“放在首都人民头上的一盆清水”。外国专家看过工程后也认为,这项工程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

北京密云水库建60年有什么活动(60年前的密云水库大会战)(7)

如今的密云水库与白河大桥。摄影/hjh4213,来源/图虫创意

“本地尖货”

美团买菜助推本地农特产品品牌化发展

60年来,密云水库累计为京津冀供水390多亿立方米,有着“北京城里三杯水,两杯来自密云水库”的说法。虽然2014年南水进京之后,密云水库已经不是城区供水主力水源,但它既是首都战略水源地,又是南水北调来水调蓄库。

密云水库的修建,不仅根除潮白河的水涝灾害,解决了困扰北京城区多年的缺水之苦,而且生产鲜鱼、鸡鸭等农副产品供应首都。现如今,密云水库已成为北京的生态绿屏障,水质始终保持在地表水二类标准以上,库区内建有8.5万公顷水源涵养林,林木覆盖率达90%,构建出一幅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优美画卷,成为首都北京的生命之水。

由于生态好、水好,因而滋润出高品质的鲜美活鱼。如今的密云水库是北京著名的美食基地,其中,水库鱼是密云的第一美味。开渔时节,密云水库里的鱼最为鲜美可口,很多北京市民会在开渔期间驱车前往密云水库品尝一口当地水库鱼。而今年,随着美团买菜的“本地尖货”品牌计划落地密云,北京市民足不出户,借助美团买菜的配送体系,即可享受正宗鲜嫩的水库鱼。

美团买菜是方便市民快捷购买密云水库鱼的即时零售渠道。渔民上岸后,密云当地农业合作社对水库鱼进行分装处理,由美团买菜从指定码头直接运输,采取鲜活或保鲜措施,减少周转环节,确保水库鱼品质。经工作人员制作、装箱,通过独家特色的“锁鲜”冷链配送链路,由各个站点送到北京市民家中。

据了解,美团买菜于水库开渔日后上线密云水库鱼,根据本地市民的消费习惯和当地独特的捕捞方式,将花鲢鱼“三去”处理后,经分切、冰鲜处理并包装,以预售形式在平台上线,消费者最快30分钟就能吃到独特风味、制作方便的密云水库鱼。

北京密云水库建60年有什么活动(60年前的密云水库大会战)(8)

美团买菜工作人员将密云水库鱼分装处理。摄影/蔡伟

密云的好山好水好生态,不仅造就了密云鱼。近年来,密云区以密云鱼、特色蜜、平原菜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着力打造农业特色品牌。未来,美团买菜还将继续加大密云本地农产品的采购力度,除密云鱼外,针对萝卜、番茄等密云菜系列建立采购合作,倾注流量资源,加大活动力度,共同助力本地尖货品牌化发展。这也意味着美团买菜“本地尖货”品牌打造计划继平谷大桃、庞各庄西瓜之后,完成了在北京地区的又一次落地。

北京密云水库建60年有什么活动(60年前的密云水库大会战)(9)

首日开捕的渔农喜获丰收。摄影/蔡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们发挥人的力量,在一穷二白的境况下平地起高楼,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跃。现如今,我们致力于从有到优,优化配置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凭借美团买菜的即时零售业务及其30分钟快送服务,城市居民坐在家中就能享受到最地道的本地尖货,农民等源头生产者也能实现增收、共享发展成果。

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尖货,期待本地实体经济尤其是农业产业链的更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