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主任

杨振宁、汪曾祺、邓稼先、何兆武……当一群超级学霸出现在一同一时间是什么感觉?

看看电影《无问西东》的彩蛋,你就能知道了!

杨振宁与邓稼先同窗数载(杨振宁汪曾祺邓稼先)(1)

电影《无问西东》里王力宏饰演了一枚优质学霸的沈光耀,他的学霸同学可不得了,杨振宁、汪曾祺、邓稼先、何兆武……当这些业界大腕还是小哥哥的时候,都曾经在西南联合大学读书,学霸的同学,还是学霸。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学霸,是怎么凑一块的呢?

时间回到1937年夏,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北京沦陷,京津地区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被迫迁至云南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是西南联大最著名的毕业生之一,然而他的入学,却并非通过公开考试的途径。1944年,青年李政道怀揣着浙大导师的一封推荐信,穿越万水千山,到云南寻找联大名师吴大猷。

在烽火连天的路途上,李政道经历过翻车之祸,经住院治疗后,继续坚持前行。终于,在昆明北郊的岗头村,李政道敲开了吴大猷的房门。吴大猷随机出了一些物理题目,李政道的回答让其一次次感到惊讶和狂喜。第二天,吴大猷到西南联大的物理系宣布:"各位,我发现了一个物理奇才。""发现李政道",成为了西南联大和物理学界的一段佳话。

入读西南联大后,吴大猷积极地介绍李政道来往于国际的学术人士,后又推荐他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1957年,李政道与杨振宁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早恋?我是拒绝的

杨振宁与邓稼先同窗数载(杨振宁汪曾祺邓稼先)(2)

和李政道一起分享诺奖的杨振宁,也是西南联大物理系吴大猷教授的得意门生。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清华大学教授,七七事变后举家随校逃难至昆明,同年杨振宁以高二学历参加统一招生考试,被西南联大化学系录取,后改物理系。

在联大,杨振宁是一个读书"较真"出了名的人。有一次为弄明白量子力学中"测量"的含义,他与同学黄昆等从白天讨论到晚上,躺下后又爬起来点亮蜡烛,翻出海森堡的《量子论的物理学基础》等权威资料来继续辩论……

杨振宁求学精神的坚毅,还体现在他对早恋的拒绝。刚入学的时候,杨振宁班上有个女同学张景昭,后来转到了算学系,并经常到系主任杨武之教授家求教。随着日常交往增多,杨振宁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这个聪颖美丽的姑娘。为了能与张景昭见面,杨振宁打听好她上课的地方,还请假到她的教室旁徘徊,以便她出来时借故讲上几句话……这样持续了一两个月,情窦初开的杨振宁意识到,为了爱情整天情绪不定,根本无法念书。他便克制自己,尽量不去见张景昭,让自己的心情慢慢平静了下来。如此过人的定力,非白金级学霸不可及啊!

邓稼先:防空洞里背唐诗

杨振宁与邓稼先同窗数载(杨振宁汪曾祺邓稼先)(3)

"两弹元勋"邓稼先,和杨振宁同是安徽籍人。二人的父亲邓以蛰、杨武之都是清华大学教授,邓教美术史,杨教数学,两家同住清华园,可谓是世交。抗战爆发后,邓以蛰让邓稼先随大姐先行南下昆明,临走前叮嘱邓稼先,"以后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学文,科学对国家有用"。这句话在邓稼先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41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在大学里比杨振宁低三个级。

就在邓稼先入学那年,日军对昆明的空袭愈演愈烈。为了躲开日军的炮弹,联大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需要做好随时跑警报的准备——城里一响起空袭警报笛声,同学们拿书就跑,躲到联大附近的马尾松林或山沟里,等到警报解除后,再回校继续上课。在一次轰炸中,邓稼先与杨振宁一起躲于山洞里,尘土陷落。天摇地动之际,杨振宁背诵起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邓稼先则背诵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身为一个文理兼修的学霸,躲空袭也可以诗意得很。

汪曾祺:作业被批"美术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

杨振宁与邓稼先同窗数载(杨振宁汪曾祺邓稼先)(4)

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汪曾祺,大学期间就不断在杂志上发表诗歌、小说,并与同学创办杂志《文聚》,成为西南联大校内小有名气的文艺青年。

又和大多数文艺青年一样,汪曾祺尽管笔头功夫了得,却缺乏严谨的科学精神。在皮名举教授的"西洋通史"课上,汪曾祺交了一张马其顿国的地图作业,皮教授阅后,批了两行字:"阁下之地图美术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然而在学风自由的中文系,似乎这样的画图水平也获得了通过……汪曾祺在回忆西南联大的文章里,曾多次提到最为享受无拘无束的学风。看来士大夫气质的炼成,主要靠"放养"?

许渊冲:"飞虎队"专用翻译大神

杨振宁与邓稼先同窗数载(杨振宁汪曾祺邓稼先)(5)

翻译家许渊冲,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1938年,许渊冲以第七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读大一那年,许渊冲就把林徽因的诗《别丢掉》译成英文,发表在《文学翻译报》上,这是他最早的译作。

为支援抗日,1941年,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受国民党政府的委托,在云南成立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俗称"飞虎队"。美国大兵不会中文,需要大批翻译人员,西南联大大三、大四的男同学,一律被征调赴前线翻译。许渊冲应征入伍,成为飞虎队司令部机要秘书室的一名军官,负责中英文情报翻译。有一次,许渊冲翻译的情报说日军飞机将进驻越南河内机场,引起了他的警觉。军方人员根据情报分析,认为日军很有可能对昆明进行空袭,要求许渊冲火速把情报译成英文,并派专车送他去陈纳德指挥部。飞虎队迅速采取对策,翌日在滇池上空成功截击日军。由于许渊冲战时功绩突出,陈纳德给他颁发了一枚镀金的"飞虎章"。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许渊冲用过硬的专业知识,漂亮地示范了什么叫做实力报国。

结语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当偌大的中国,已经容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西南联大的莘莘学子,依然在漫天战火中坚持学习。秉承清华、北大、南开三所高校自由、宽容的学风,西南联大提倡师生平等对话和进行启发式教学,允许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西南联大的课程设置,国外开什么课,国内基本一样。而越是普通的课,越是有名的大师教。在陈寅恪、冯友兰、钱穆、沈从文、朱自清、陈省身、华罗庚、闻一多、吴大猷、王力等学者名师的加持下,西南联大短短八年的办学,栽培了大量的人才:包括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朱光亚、邓稼先等八位"两弹一星"元勋;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等四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并为新中国贡献了九十多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这种学霸井喷的现象,古今中外罕有先例,可谓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学霸的修炼各有秘技,西南联大的成功亦不可复制。联大荣誉校友、美国历史学家易社强,在《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一书中,对西南联大的教学成果,作了精辟的评价:"在艰苦的环境下,保持着最尊贵的思想和精神;在战争和革命的年代,展示出通才教育的适应力,联大为自己在人类的奋斗史上赢得了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