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带你聊专业(院长之声经济学)(1)

看得见的手:宏观经济政策对产业资本形成的影响

从“资本产业化中创业的基础条件:有能力、有精力、有财力”一章开始,我们用很长的篇幅从各个方面,具体分析了“资本产业化”的作用,同时提出,资本产业化的投资体系,存在着自身无法解决的“两小一大”的缺陷和局限性。

院长带你聊专业(院长之声经济学)(2)

对此,估计有不少朋友会产生疑问。

一问:既然在资本形成过程中存在那么多的问题,有自身无法解决的矛盾,为什么中国经济还能长期维持高速增长?

二问:既然整个经济体系中产业投资总量太小,如此大规模的产业投资的资金,又是哪里来的?

三问:既然大量实体经济企业的资本体量太小,为什么这么多的企业还活着,有的还活得不错?

所有的问题都问得不错,很有意思,原来我也有同样的疑惑,有疑惑就应该寻找答案,做出合理的解释。中国经济能够保持长期的高速增长,一定有它的客观原因,有一些特殊的、不易察觉的因素在支撑着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

经过仔细观察和分析,原来是政府的作用,政府的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在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许多人认为,中国经济本身就是“政策经济”。离开了经济政策,上上下下,各方各面,宏观微观,所有的投资活动和企业经营活动,可能寸步难行。一个企业,离开了经济政策,可能无法在国内进行任何经济活动,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

院长带你聊专业(院长之声经济学)(3)

院长带你聊专业(院长之声经济学)(4)

凯恩斯是西方经济学历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奠定了“宏观经济学”的基础,通常称为凯恩斯主义。

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就是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经济学。什么是凯恩斯主义,就是主张用宏观经济政策来解决经济问题的经济学流派。

自从“宏观经济学”出现以后,自从凯恩斯主义在实际经济领域产生影响以后,宏观经济政策在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作用显而易见。

从某种意义上讲,世界上已经不存在纯粹的“自由经济”体系。各国经济体系的区别,无非是受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大小而已。甚至可以说,没有宏观经济政策也是一种政策,叫“不干预”政策。

院长带你聊专业(院长之声经济学)(5)

原来,有一种经济学的观点,微观经济体系的缺陷和局限性,可以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补救,这就是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核心内涵。

当然,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不同意凯恩斯主义的理论,认为所有的宏观经济政策本质上是对自由经济体系的干扰,破坏了经济体系自行运行的规律。

新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各有各主张,各有各观点,经常吵得不可开交。本人一直强调,“没有观点,只有观察”,就不介入“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之间的谁是谁非的争论了。

回到本题,国内流行一种说法,经济活动有两只手,第一只,是“看不见的手”,指的是市场经济(有没有市场经济?后续讨论)自行运行的规律。第二只,就是“看得见的手”,指的是宏观经济政策。

国内舆论界经常强调,既要用好“看不见的手”,市场经济规律;又要用好“看得见的手”,宏观经济政策,两手都要硬。

院长带你聊专业(院长之声经济学)(6)

于是,有了“顶层设计”,有了经济政策,有了行政措施,有了管理手段,有了无处不在的“看得见的手”。

在真正的市场经济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之前,“看得见的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不可能完全消失的。甚至可以说,“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种政策的结果,是“看得见的手”发挥作用的实际产物(自由派经济学家一定不承认)。

在中国,彻底否定经济体系的“顶层设计”,否定宏观经济政策、各类行政措施、具体的行政管理手段的作用,可能是幼稚的,多少有点“书呆子”气。

院长带你聊专业(院长之声经济学)(7)

但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不可否认,有时候,无处不在的“看得见的手”,客观上对经济发展和经济活动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变成了“闲不住的手”

院长带你聊专业(院长之声经济学)(8)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分为两类: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大道至简,直插主体,透过现象看本质,一言以蔽之。其实,宏观经济政策的政策目标和刺激手段并不复杂,货币政策主要体现为“宽货币”,财政政策主要体现为“拉需求”。

第一,货币政策

看到货币政策,大家一定会联想到两个字“放水”,原来,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就是“宽货币”,每次降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降低利率(特别是贷款利率)。专家学者也好,底层的普通老百姓也好,都会讲,又“放水”了,基本说明了货币政策的实质内容。

“放水”的宽松货币政策,就是“改革开放”前期,解决经济体系中资本产业化资本形成机制的缺陷和局限性的主要武器。只要出现经济不景气、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劳动力就业困难、财政收入下降等情况,“放水”是不二法门、灵丹妙药,甚至可以说是百试百灵、药到病除。

回顾历史,就是通过宽松货币政策,解决了当时社会资本总量不足、企业资本体量不足的基本矛盾。“钱不够,找银行”,是大多数企业解决资金困难的主要路径。直到现在,对于大多数企业家而言,这种基本思路,还是没有改变,形成了思维上的“路径依赖”

但是,我们必须指出,这种传统“放水”政策的实际作用,在不断下降。特别是

在2009年“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以后,用“宽货币”来救经济,实际效果越来越差,副作用越来越大,“灵丹妙药”开始失灵了,吃了也不管用。

院长带你聊专业(院长之声经济学)(9)

货币政策作用下降,一方面,是因为副作用(后续讨论)太大,不敢大规模放了;另一方面,就是放了,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起不到实际作用,用一句经济学的“内行话”,“放水”的“边际效用”在不断下降。

因此,“绝不搞大水漫灌”,已经成了当前货币政策的铁的纪律。形势比人强,大家不要再期待,货币管理部门还会通过不断“放水”,来解决社会资本的总量不足、企业资本的体量不足的问题,估计很少会有这种机会了(除非经济形势极端恶化)。

2009年以后,也有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请注意“相对宽松”的含义,而不是“全面宽松”,本人把这种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称为“补水”

院长带你聊专业(院长之声经济学)(10)

具体讲,所谓“补水”是指,每当出现经济不景气、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劳动力就业困难、财政收入下降等经济困难,也会采取降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降低利率的方法。但是,货币政策不再是“大水漫灌”,最多是“小水滴灌”,更多的是所谓“定向降准”、“定向降息”等小打小闹的货币政策措施。

作为在资本产业化条件下,弥补社会产业资本总量不足、企业资本体量不足的主要武器的货币政策,已经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产业资本形成,只能寻求新的方向了。

第二,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一种更加直接、更加“短平快”的经济刺激政策,一直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官方文件中,一般排在货币政策之前,可见财政政策的重要性。

财政政策种类繁多、方法各异、手段不同。不过,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所有财政的核心内容,离不开“三驾马车”,也就是消费刺激政策、投资刺激政策、出口刺激政策。

院长带你聊专业(院长之声经济学)(11)

估计有的朋友会哑然失笑,消费、投资、出口,不就是经常提到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吗?原来,“三驾马车”不是带动正常经济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而是在经济下滑时,用来挽救经济、刺激经济的三类经济政策和措施。

“三驾马车”不是发展经济的“正常”手段,而是刺激经济的“异常”手段;不是发展经济的“常态”手段,而是刺激经济的“非常态”手段。不能把“三驾马车”解释为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力,经济发展的真正动能,是经济体系中的资本形成机制。

院长带你聊专业(院长之声经济学)(12)

具体分析,财政政策就是三个“拉动”。“消费拉动”、“投资拉动”、“出口拉动”,万变不离其宗,其实质都是“拉需求”。既然是拉需求,就是在需求侧发力,最多是需求侧改革;资本形成本质上是供给侧的问题,需求侧的方法解决不了供给侧的问题。

同时,既然是“拉动”,就只能起到短期“拉动”的作用。“拉动”政策的最大优点是,可以由政府有效控制,刺激经济效果快,一出手,很快能够看到“短平快”的效果,立竿见影。

但是,短期作用是短期作用,不能真正解决经济发展的长期问题。不能依靠财政政策来解决产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同时,这种见效快的“保经济”、“稳经济”政策措施背后,往往隐藏着很大的内在矛盾和隐患(后续讨论)。

积极的财政政策,就好像急诊室医生抢救病人,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使用“强心针”,可以一下子把病人急救过来。能不能从根本上把病人的病根根除掉?是否能让病人真正恢复元气?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院长带你聊专业(院长之声经济学)(13)

通过分析,无论是“宽货币”的货币政策,还是“拉需求”的财政政策,都不可能真正替代资本产业化的资本形成机制的作用,也不可能真正解决资本产业化条件下资本形成机制的“两小一大”的缺陷和局限性。

无论是政府的作用,还是宏观经济政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资本形成的局部矛盾和短期数量缺口,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机制问题。要想真正解决问题,还得另辟蹊径,寻求其它方向。

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产业政策

我们谈了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补位”作用,货币政策主要是“宽货币”,财政政策主要是“拉需求”,不管是“宽货币”,还是“拉需求”,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主要依靠产业资本作为投资主力军的“资本产业化”资本形成机制的缺陷和局限性。

其实,货币政策也好,财政政策也好,“宽货币”也好,“拉需求”也好,只是支撑实体经济投资体系的间接力量,从产业外围,通过改变投资环境,间接对产业投资活动产生影响,作用力有限。

院长带你聊专业(院长之声经济学)(14)

在政府的行政力量中,真正对产业投资、产业资本形成过程,产生巨大的直接作用的,是从上到下、东西南北、各行各业、无处不在的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才是真正弥补资本产业化资本形成机制的缺陷和局限性的主力军,是导致中国经济长期能够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

张五常先生曾经讲过一个观点,中国的经济发展,本质上是一种“县域经济”。每个县级单位,都是一个实体公司,县委书记就是董事长,县长是总经理,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产业政策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

产业政策,既是一种国家层面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由经济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部”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制定。

也可能是地方层面的具体政策,主要由各级政府的“有关部门”制定,包括行政措施、行政手段和具体的行政管理方法。

理解产业政策,需要理解五个基本层面:第一层,顶层设计思想;第二层,宏观经济政策;第三层,行政控制措施;第四层,行政干预手段;第五层,行政管理方法。

五个层面,从上到下,滴水不漏,有时是“看得见的手”,有效助力经济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性力量;有时是“闲不住*的*手”,成为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

写作过程中,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主导性”和“制度性”的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是相同的,都是“ZDX”。是不是有“一种力量”在冥冥之中在暗示,产业政策就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是经济增长的主导性力量,也可以是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

最重要的产业政策,应该莫过于全国各地琳琅满目、丰富多样、名目繁多、招数各异的“招商引资”政策了。

“发展是硬道理”、“招商引资是重中之重”,是每一个“体制内成员”长期学习的重要内容。许多“体制内成员”体会过“招商引资”任务层层分解、层层压码、层层加码的压力。

“招商引资”的产业政策在相对长的一个时期,是全国各地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政策,“全员招商”、“招商引资”一票否决制等政策,成为干部队伍重要考核内容。

当然,也出现过因为“招商引资”任务完成出色的“突击提拔”、“越级提拔”的“明&星干部”,特别是美女型“明#星女*干部”(不要对号入座!)。

没有“招商引资”政策,没有“县域经济”模式,很难想象,中国经济可以长期维持如此长期高速的增长,

至此,上一章的三个“疑问”基本得以解决。

第一,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力量,保证了中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

第二,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解决了经济体系运行中的社会资本总量不足的矛盾,社会的资本总量得到了行政性补充

第三,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解决了经济体系运行中的企业资本体量太小的矛盾,企业的资本体量得到了行政性补$贴

实际经济生活中,许多“明星企业”的发展,从来就不是市场力量造就的,而是各地政府的产业政策长期支持的结果。同时,这些“明星企业”又充分利用了“宽货币”的货币政策和“拉需求”的财政政策所带来的各种“优惠”。

三种政策支持,“三管齐下”,想不成为“明星企业”都难,有一些“好事”的“书呆子”曾经对某些全国著名的“明星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长期跟踪分析。

发现它们自成立以来,所得到各类“政策支持”的实际金额大大超过了历年来所产生的“所有利润”的全部总额。原来,“明星企业”不是“做出来”的,而是经济政策“堆$出来”的。

近年来,五个基本层面的政策作用在不断强化,对经济体系的影响越来越大,可以说,“看得见的手”无处不在。

可以预见,“新冠后时代”,国内的产业政策一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甚至可能取代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成为支撑经济体系的最主要的政策体系(注意,是政策体系)。

院长带你聊专业(院长之声经济学)(15)

产业政策是“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既可以解决经济发展的“三个疑问”,促使经济快速增长。也可能产生它的副作用,就是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产生对经济政策的“路#径依赖”。

所谓“路#径依赖”,就是离开了政府支持,企业很难独立运营,企业原有的经营管理体系,不能完全自主运转。能不能获得政策支持,可能成为将来民营企业生存中“最最关键”的因素,甚至是“唯一”的因素,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

对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本身并不是坏事,但是,如果过分依赖经济政策的支持,政策就可能成为民营企业的拐棍,离开了“政^策拐^棍”,企业就无法走路了。

大家都知道正常人是不需要拐棍的,病人和身体有残疾的人才需要拐棍支持。如果正常的企业也要依赖“政^策拐^棍”,所有的企业就有可能变得不正常,整个经济体系中,就没有正常企业了,细思^极恐,这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啊?

政策是从哪里来的?肯定不是企业自己制定的,需要由政府来制定。既然是政#府制定的政策,就一定会体现政#府的意志,企业就得按照政#府的意愿,听政#府的话,如果不听政#府的话,企业就得不到政策。

经济体系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变成了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听从政策的指挥,政策成为了整个经济体系的核心,成了“指挥棒”,一切跟着政策走。

本人把“一切跟着政策”的经济体系称为“统*领经济”,因为它既不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也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又不是简单的“战^时经济”,只能创造一个怪名字,叫“统*领经济”。

在“统*领经济”中,所有的企业再也无法摆脱对政策的依赖,所有企业的短期经营、长期投资、永久发展活动,都必须跟着政策走,只要找不到政策方向,企业也就迷失了方向,有了政策,企业才能正常运行,没有政策,企业就寸步难行。

“没有观点,只有观察”,不讨论“统*领经济”好不好?有没有弊病?任何经济体系,总是有优点,也有弊病,重要的不是讨论利弊得失,而是应该讨论如何适应。

如果真的出现“统*领经济”体系,最大的风险,是最后走向资^本国^家化,如果回到了资^本^国家化的资本形成机制,就离传统的计!划经济不远了,当然,即使计!划经济来了,你也只能适应。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用一定的经济政策是必要的,但是,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比政策本身更加重要。如果不能保证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所采用的经济政策不仅不能达到修复经济、刺激经济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健康发展。

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各种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资本产业化的资本形成机制的缺陷和局限性,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但是,在政策制定和落实过程中,必须十分小心,防止经济政策的副作用,尤其需要警*惕产业政策的副作用,政策一过头,就会形成一切跟着政策^走的经济运行方式,回到资本行*政化,最后演变为资本官*僚化。

未来,中国经济的经济运行体系会和新冠病毒疫情发生之前的原有经济运行体系不同,具有许多新的变化、新的特点、新的玩法,也许,一切都变了。新形势下,企业必须重新适应,重新思考,重新布局。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适者生存。如果真的出现“统8领*经济”,学会在新形势下生存和发展,是每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命题。谁能够提前适应,就能够在新的经济体系下生存,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可以找到新的发展机会,甚至会出现奇迹,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英雄。不能够适应新的变化,新的形势,就会被时代残酷地淘汰。

为什么要提醒朋友们,可能出现“统*领经济”体系,不为其它,只是为了告诉大家,在后疫情时代的实体经济复苏过程中,企业的生存逻辑、企业的投资机制、企业的运营模式、企业的具体玩法,都有可能因为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出现很大的变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变化不可怕,不懂变化才可怕。懂变化、适应了变化,就不可怕,就能够利用变化,在变化中取胜。

要点:

1.第一层: 顶层设计思想。

2.第二层: 宏观经济政策。

3.第三层: 行政控制措施。

4.第四层: 行政干预手段。

5.第五层: 行政管理方法。

货币政策目标有效性悖论:“大水漫灌”和“跑冒滴漏”

为什么要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是为了弥补微观经济体系的缺陷和不足,提高经济运行机制的效率,政策好不好?主要看实际效果,也就是看政策有没有用,如果政策没有用,制定政策干嘛呢?

从学理上讲,政策有没有用,能不能起到效果,是政策的有效性问题。提高政策的有效性,是制定政策需要考虑的最重要问题。

具体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货币政策目标的有效性,主要解决为什么要制定、制定政策为了什么的问题。

第二,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主要解决采用什么样的政策工具、政策手段是否合适的问题。

第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主要解决如何执行、执行的效果如何的问题。

政策有用没有用,当然不能问政策制定者,政策制定者一定认为政策是有效的,不仅是有用的,而且是最好的。各部门为什么要有“发*言人”,就是为了不断讲,反复讲,政策是有效的,不仅是有效的,而且是最好的。

偷偷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发*言人”的话,老汉一般不相信,因为真正客观的不多,主要为了证明“自己”是做的“最好的”。

那么,政策有用没有用,主要看什么?用一句套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来,是实践说了算、实际效果说了算,好的政策一定会有好的效果,没有好的效果,一定不是“好政策”。

这里,我们首先讨论,货币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宏观经济政策的政策目标,主要是为了解决资本形成过程中,社会资本总量不足和企业资本体量不足的问题。通过政策,弥补传统的资本产业化机制的缺陷和局限性。

如果能够达到弥补传统的资本产业化机制的缺陷和局限性的政策目标,说明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反之,说明政策失效。

为了达到弥补资本形成中社会资本总量不足和企业资本体量不足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主要刺激经济手段就是“宽货币”,俗称“放水”,通过“放水”解决实体经济企业的资金不足。

所谓“放水”的,就是通过降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比率、降低利率(特别是贷款利率)和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的各种直接操作(公开市场活动)等政策工具。增加货币市场的基础货币数量,增加货币乘数,最后达到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市场货币供应量增加了,可以使用的货币多了,“流动性”增加了,通俗的说法,就是“放水”。我们不再纠缠于“放水”的利弊得失,主要讨论一个简单的问题,就是“放水”是不是真的有效果?能不能达到想要实现的货币政策目标?

改革开放早期,货币政策的特点就是“普遍放水”,实际就是“大水漫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又是“降准”,又是“降息”,又使用各种“公开市场活动”工具,大量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释放“流动性”。

“放水”以后,不管是谁,都能通过各种手段得到利率较低的银行贷款,货币政策的效果比较明显,直接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但是,因为是“大水漫灌”、“普遍宽松”,必然出现新增加的货币供应的“跑冒滴漏”现象,具体讲,就是货币市场上新增加的货币没有进入经济体系的主循环体系(体系内循环),没有达到增加全社会资本总量的政策目标。

新增加的货币大量进入主循环体系(体系内循环)以外的体系外循环,因为,体系外循环的资金增加不是“宽货币”政策的初衷和基本目标,所以称为“跑冒滴漏”,背离了原来的政策目标。

因为已经有了前面的分析基础,分析“跑冒滴漏”产生的原因就相对简单。

整个社会中,只有一小部分具有“三有”条件的产业投资者,会把通过银行信贷体系得到的新增加的货币投入主循环体系,参与体系内循环,进行新的产业投资,形成经济体系中的新的资本投入。

大部分不具备“三有”条件的其它“三无”人员,都不会把通过银行信贷体系得到的新增加的货币投入主循环体系,不会参与体系内循环,没有进行新的产业投资,没有形成经济体系中的新的资本投入,形成“跑冒滴漏”现象。

院长带你聊专业(院长之声经济学)(16)

“跑冒滴漏”现象主要体现为以下各种形式。

“宽货币”的货币政策所形成的新增货币供应量中,一部分资金进入第一个体系外循环,消费循环体系,消费信贷是进入消费循环体系的主要资金。

住房按揭贷款就是一种必然进入体系外循环的信贷资金,其它消费信贷和通过其它路径获得贷款后增加消费需求的资金,属于进入第一个体系外循环的范畴,是第一种形式的“跑冒滴漏”。

另一部分新增加的货币进入了第二个体系外循环,资产循环体系。凡是利用信贷资金参与二级市场(不参与新发、增发、并购为前提,后续讨论)的股票投资、参与房地产投资、参与商品类投资的,都是进入资产循环体系的资金。

因此,借钱炒股、借钱炒房、借钱炒期货和其它商品,是第二种形式的“跑冒滴漏”。

另外,有一种非常奇特的“跑冒滴漏”现象,就是在货币市场得到新增加货币,又投放到第三个体系外循环,货币循环体系。利用借款利率低、贷款利率高的利率差别,赚取其中的利差,本人把这种现象称为“放高利贷”是第三种形式的“跑冒滴漏”。

千万不要以为“放高利贷”赚取利差是个别行为,仔细观察,可能会发现,相当一部分金融机构的业务主要建立在“放高利贷”赚取利差的基础上(后续讨论)。

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领域,形成产业资本,进行新一轮投-创-分-留的经济体系的主循环是“注入”不是“跑冒滴漏”,可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保证了货币政策目标的有效性。

信贷资金进入非实体经济领域,不形成产业资本,参与货币市场循环、商品市场循环、资产市场循环等体系外循环,对于经济体系的主循环而言,都是“泄漏”都属于“跑冒滴漏”,没有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背离了货币政策目标的有效性。

在“大水漫灌”中如何防止“跑冒滴漏”?成为提高货币政策目标有效性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防止各种形式的“跑冒滴漏”,必然导致货币政策目标无法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有效性大大下降。

是“普遍放水”还是“精准放水”?成为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中需要考虑的选择,学术化的说法就是选择“普遍宽松”还是选择“定向宽松”?

在这种背景下,近年来的货币政策从原来的“全面宽松”走向“精准宽松”,提出了“定向宽松”的概念,就是出于这种思考,出发点和动机都是对的,就是为了防止货币政策目标不能有效实施。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精准宽松”、“定向宽松”有没有真正落实的可能性。也许,事与愿违,“精准宽松”、“定向宽松”的思路依然无法得以有效实施,“精准宽松”货币政策无法落地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

一方面,货币市场、资产市场、实体经济、商品市场之间,并没有自然形成的隔离带,也很难形成非自然的“政策隔离带”。而“精准宽松”、“定向宽松”实施的基本前提条件就是市场之间是可以隔离的。

另一方面,监管机构也不可能要求每个人只能从事一种经济活动,许多人往往是“多种角色的综合体”,既是消费者又是投资者,既是产业投资者又是资产投资者,既是金融资产投资者又是商品资产投资者……。

他们可以把资金在各种市场同时投放,哪里有利就把资金投向哪里。再精确的投资监管政策、金融监管政策、产业监管政策都不可能真正监控“多种角色的综合体”在不同市场的资金调度行为。

因此,出现了货币政策目标悖论不放不行,如果不实行“宽货币”的宽松货币政策,经济体系的主循环(体系内循环)会缺少资金、缺少投资、缺少动能。放了也不行,如果实行“宽货币”的宽松货币政策,也不一定能解决经济体系的主循环(体系内循环)缺少资金、缺少投资、缺少动能的问题。

会出现宽松货币政策形成的新增加货币进入经济体系的体系外循环,助长借钱炒股、借钱炒房、借钱炒期货和其它商品、“放高利贷”赚取利差等非主流投资行为,产生对经济活动不利的副作用。

为了平衡“大水漫灌”和“跑冒滴漏”的关系,解决“大水漫灌”和“跑冒滴漏”的矛盾,出现了以“补水”为主要特征的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

为什么是“相对宽松”,而不是“绝对宽松”,就是在整个经济体系出现经济不景气、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社会面就业困难、财政收入下降的经济困难时候。

不再采取强有力的“大水漫灌”政策,而是小范围的“小水滴灌”政策,实行所谓“定向降准”、“定向降息”,货币政策力度不断下降。

政策力度下降,监管加强,出现“跑冒滴漏”的可能性降低了,信贷资金用于借钱炒股、借钱炒房、借钱炒期货和其它商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但是同时,必然导致货币政策效应的下降,因为宽松政策力度下降,必然导致市场资金总量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体经济体系的经营资金需求、投资资金需求、发展和创新的资金需求,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始终得不到真正解决。

由此看来,不放水,“小水滴灌”效果并不好,并不是“好政策”,因为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又不敢“大水漫灌”,因为可能会“跑冒滴漏”;左右为难、犹豫不决、进退维谷,就是当前货币政策的实际状态。(偷偷插一句,也许,只要敢于“大水漫灌”,问题就基本解决了,为什么?以后告诉大家)

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中国经济体系的资本形成机制必须寻找新的方向,解决货币政策悖论所形成的两难困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体系主循环(体系内循环)的“水流(流动性)”问题。各位务必注意,我已经好多次提出“新的方向”问题了。

本文作者:傅连康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