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菜“杀”了谁的“嘴”

作者 | 林毓宾

一个人用普通话与别人交流时,思维往往会受“母语”(家乡方言)的影响,因为母语是一个人的文化胎记,不管这个人出生在哪儿、成长在哪儿,这份文化胎记便会相伴相随。

我读小学、中学时,老师用家乡方言潮汕话讲课,我与同学当然会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但是平时交流依然用潮汕话。母语嘛,地域文化韵味浓郁,说起来顺口。不过,有的潮汕俗语,根本无法用普通话表达,有的俗语如果用普通话表达,那么韵味几乎消失了。原本我极少用普通话与别人交流,后来,由于我离开家乡到珠三角谋生,许多同事来自五湖四海,说普通话或者粤语较多,说潮汕话比较少,也没想到这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会闹笑话。

剁菜把手伤了(橄榄菜杀了谁的)(1)

图片仅做配图参考

有一次我向外省籍同事介绍潮汕橄榄菜时,结果潮汕话与普通话“打架”——我的思维短路,不知道该用哪句普通话来表达。

那次我从棉湖返回中山,带回了两斤橄榄菜,用几颗蒜头炸香后再一起炒,装一小罐带到公司,吃午饭时尝一点,换换口味。与我同桌吃饭的外省籍同事见到好吃的,品尝一口,连声称赞“好香”,问这是什么。一听别人点赞,我乐飘飘地热情介绍起潮汕食物的特色,末了,我说:“吃饭时,橄榄菜很……”

“很”什么?糟糕,思维卡壳——我努力在脑海里搜索该用什么词语表达,却没想到思维进了死胡同,好尴尬!

剁菜把手伤了(橄榄菜杀了谁的)(2)

图片 | 网络

如果用普通话进行表述,我想说的是“吃饭时,橄榄菜很下饭”,可是,我的母语思维一时间影响了表达,这个意思用潮汕话来说是“吃饭时,橄榄菜很‘杀嘴’的”。如果我用潮汕话直接说出来,同事肯定听不懂,不明白橄榄菜为什么会“杀”了“嘴”。

呵呵……方言,有时就是这么妙趣横生。

据语言学专家研究,潮汕话保留了唐代部分口语,目前,潮汕话成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比如:

剁菜把手伤了(橄榄菜杀了谁的)(3)

原来如此!潮汕话自带加密功能,难怪外地人根本听不懂,更别说学会说。

离开潮汕家乡在珠三角生活多年,日常中我与朋友、同事交流,常说普通话或粤语,只与有家人或潮汕籍朋友交流,才会说潮汕话,久而久之,说潮汕方言话的流利程度自然比上不以前,思维与表达难免会“卡壳”。

儿子读幼儿园前,一直用潮汕话与我们交流,但是上幼儿园后,老师用普通话教学,慢慢地,他不肯说潮汕话,问他为什么这样子?他说——

“别人问我说的是什么外星话……”

无语啊。虽然儿子不肯开口说潮汕话,但是我一直坚持用潮汕话与他交流,“三斗油麻(芝麻)”倒落耳——即使没多少芝麻能倒进耳朵里,至少还是会有一些芝麻能倒进去的。

剁菜把手伤了(橄榄菜杀了谁的)(4)

图片仅做配图参考

家乡一朋友在小学当语文教师,她说,现在上课也采用普通话教学,学生说普通话的水平比以前的学生有进步,但是说潮汕话却跟不上,比如有的学生会说“萝卜”,但是不会说“菜脯”。

新生代说潮汕话水平倒退的现象,当然要引起重视,可是也很无奈。在潮汕地区出生、成长的新生代,具备学习、传承的潮汕话的语言环境,自然会说话、会用潮汕话;生活在外地的潮汕新生代,家长有责任教育子女学说、会用潮汕话,不过,这类潮二代面对不同的成长与语言环境,对于潮汕话,也只能是学多少算多少。儿子不肯说潮汕话,可是我要求他必须能听懂潮汕话,虽然不如人意,但是我仍然要坚持去做,不放弃。

文化需要兼收并蓄,创新发展,才能美丽绽放。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殊途同归,潮汕人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更要学好潮汕话。潮汕话作为一种地方方言,应当将它理论化、系统化,传承给下一代,不能断层,潮汕人有责任与义务学习与推广潮汕话,推动潮汕文化薪火相传,促使它发扬光大,别让橄榄菜“杀”了自己的“嘴”。

剁菜把手伤了(橄榄菜杀了谁的)(5)

图片仅做配图参考

➊ 图片来源于「今日棉湖摄制组、网络」提供 编辑「今日棉湖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