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讨厌吧唧嘴(讨厌吧唧嘴并不是代表你素质高)(1)

26岁的刘女士是一家金融公司的销售经理,平时为了工作少不了应酬,颜值和情商“双高”的她,跟不少客户成为了朋友。但她有一个软肋就是每逢遇到吃饭吧唧嘴的客户,她就受不了。“当身边出现这种声音的时候,心里就开始不自在,脑子本来有的计划会全被这种声音打断,很苦恼。”刘女士说。

虽然厌恶吧唧嘴的声音只是个人好恶,可是,最近伦敦大学学院的一项医学研究表明:无法忍受咀嚼等声音的人可能存在大脑异常症状,而这种症状叫作“恐声症”。事实真是如此吗?如何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呢?就读者关心的相关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博士、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神经医学中心副主任邢岩。

恐声症涉及范围较广

关于恐声症的病理成因,专家们仍然各执一词。一项研究表明,耳鸣与恐声症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据调查,耳鸣患者中的恐声症患病率高达79%,而偏头痛患者中的恐声症患病率为60%-100%。

邢岩介绍:“恐声症包括的范围很广,除了对日常声音如手指抓玻璃的声音、吃饭咀嚼声、汤匙刮碗等声音产生不愉快感觉外,另外一大类是由于耳部本身疾病导致对原来‘正常’的声音发生过敏等引起上述症状,这可以归结为感觉过敏。”

听觉学家Ann Rhoten博士称这些声音为“触发音”(Trigger Sound)。而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者发现,由于“情绪控制机制”的差异,一旦听到触发音,恐声症患者的大脑就会陷入失控状态。

恐声症和大脑异常有联系

在邢岩看来,无法忍受吧唧嘴的声音和存在大脑异常症状二者是有联系的。这种情况是有特有的神经解剖、功能连接异常等基础的。像其他的刺激-反应传导的输入输出传导通路一样,一些声音(通常是使人不愉快的声音)的刺激,除了传导到听觉中枢,还可能传导到和听觉相联系的高级皮层区域如额叶、岛叶,引起相应的主观感受或者临床可以测量到的体征,如面色白、心率快等,或者逃跑行为。

按照解剖和功能的关系来分析,最新的研究认为恐声症和腹内侧前额叶皮层及前岛叶皮质有关。这和其他一些神经科疾病如放射性癫痫相似。

“如果对一种声音持续性引起上述类似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很可能患者脑内存在异常通路或原有通路过度激活。但如果仅有少数几次,可能和当时的情境或者身体状况有关,那就不一定存在异常。” 邢岩说。

专家支招巧治恐声症

虽然科学家们逐渐开始对恐声症有所了解,但并不代表恐声症是一个罕见的、影响甚微的疾病。一些人对声音的恐惧不仅有生理上的反应,心理上也会受到刺激。

201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483名被测试的大学生中,高达20%的人说自己表现出了严重的恐声反应,并且伴随着烦躁、焦虑、抑郁等症状。

对于治疗恐声症,邢岩给出了5个方法:1、“生物反馈+脱敏”疗法,建议在心情愉悦平静环境下给予引起患者不适的最小刺激,逐渐增加刺激量,若能耐受给予奖励反馈;2、药物治疗,给予一定的抗焦虑药物;3、对一些少见如刮玻璃等声音过敏者,避免上述刺激即可;4、治疗相关疾病如甲亢、耳科疾患;5、针对脑内异常通路的治疗。如果进一步的研究能发现确切的引起上述额叶、岛叶等异常通路失调的神经递质,则有助于开发新的神经调控药物或非药物治疗。

文/本报记者 杨淑梦

为什么会讨厌吧唧嘴(讨厌吧唧嘴并不是代表你素质高)(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用户可关注 中国家庭报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

为什么会讨厌吧唧嘴(讨厌吧唧嘴并不是代表你素质高)(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