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黄颜色的长方形纸盒,

中间有一个戴帽子的老头。

大多数中国人,或在厨房,或在超市,

都看到过这个调味品的包装。

王守义十三香现状(王守义经营38年把)(1)

人们也都知道,盒子上的老人叫王守义。

不过,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王守义究竟何许人也。

毕竟,十三香虽然多年来早就占领了中国人的厨房,

但企业本身,尤其是创始人王守义,

却是一个非常低调的存在。

而这背后,则是一个薄利多销的传奇。

有关王守义的生平,网上公开的资料和各种报道里,

甚至连他的出生年月都没有。

因为后来的企业创办地在河南驻马店,

所以不少人误认为王守义是驻马店人。

王守义十三香现状(王守义经营38年把)(2)

实际上,在1984年之前,王守义的大半生,一直生活在开封通许县。

而十三香这种调味品,还在1959年,王守义就开始制售了。

相传,王家祖上,明朝年间曾在开封府做官。

后不忍看到官场的黑暗腐败,祖上愤而辞官,从此在开封经营药铺。

药铺取名兴隆堂,除了经营草药,还兼卖各种香料。

到了清朝,兴隆堂仍旧被王家后人经营着。

乾隆年间,王家配制了一种调料。

因为性能独特,很快传遍开封并传向全国。

据说到后来,还被收入皇宫,成为制作御膳的专门佐料。

民国初年,这份珍藏多代的调料配制秘方,传到了王守义的手上。

1959年,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迫于生计,王守义想到了祖传的秘方。

王守义十三香现状(王守义经营38年把)(3)

他根据原先的秘方,采用了二十多种草药和香料,

配制出了一种调味品,该调味品取名十三香。

配制成功后,王守义就在通许县附近的集镇上出售。

产品卖得很好,在当地很快就流传开来。

王守义此后便开始了小作坊式的经营模式。

这样一卖,差不多就是10年的时间。

转眼到了1969年,彼时因为大环境影响无法做买卖。

王守义的调料生意也停止了。

这一停,就是15年的时间。

到了1984年,王守义已经52岁了。

此时,他的儿子王银良一家已经搬到了驻马店。

王守义后来也随同儿子,迁居到了驻马店。

王守义十三香现状(王守义经营38年把)(4)

按理说此时的王守义,应该安享晚年生活了。

不过儿子王银良觉得,全社会已经允许做买卖,

他们可以继续从事调料生意了。

正是在儿子的劝说下,王守义再次重操旧业。

父子俩很快申请了营业执照,启动资金也只有100块。

王守义或许认为,接下来的经营模式,

还是和十多年前一样,是纯粹的家庭作坊式经营,

销售的范围,也仅限于乡村集镇。

可他并不知道,第二次重操旧业,

让他和他的十三香,从此走向了全中国。

那时候,销售的方式,主要还是靠王守义和家里人,

拉着板车上街市上去叫卖。

一天吆喝下来,嗓子都能喊哑了。

由于天天出摊,当地的民众很快对十三香就产生了信赖感。

三年时间下来,王守义的生意越做越好。

王守义十三香现状(王守义经营38年把)(5)

1987年,王守义和儿子,正式创办了兴隆堂十三香调味品加工厂。

从那之后,王守义渐渐不用再去市场上叫卖了。

将近10年的时间,年销售额从最初起步时的20多万,

到1997年左右,销售额已经突破了4亿元大关。

十三香集团在1998年成立时,

注册资金也从最早的100元,变成了8000万元。

1999年9月,集团正式申请注册了十三香的商标。

当年,王守义十三香的广告,还出现在了中央台春节联欢晚会上。

再之后,十三香的广告,更是时常出现在中央台的黄金时段。

人们虽然不知道包装上的那个老头是谁,

但是,十三香的名气,开始渐渐在国人的观念中扎根。

王守义老了,不用再起早贪黑,出门去叫卖了。

不过,他仍然拄着拐杖,和厂里的员工一起工作。

对待工人,王守义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

进了十三香的门,就是一家人。

王守义十三香现状(王守义经营38年把)(6)

他会亲自去市场,为食堂采购食品菜蔬。

碰到加班,他又会叮嘱食堂,让工人能吃上热饭菜。

天热了,他会到车间,给工人送解暑的绿豆茶。

冬天,又给工人们发放御寒的手套和鞋袜。

用王守义的话说,厂里挣的钱,饱含了大家的血汗。

既然赚了钱,就应该把钱花在大家身上。

要让大家吃好、住好、休息好。

正是因为有了凝聚力,才能让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

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而十三香在走向全国的过程中,质量和信誉,又是最主要的法宝。

产品所需的各种草药和香料,都是从全国各地采购来的。

过程虽然繁琐,不过王守义对供料的品质要求很严苛。

只要是质量不行的供货方,王守义就坚决不跟其合作。

虽然用料多,不过制作的成本并不高。

王守义十三香现状(王守义经营38年把)(7)

每1000克制成品的纯利润是两块钱。

在推向市场的时候,小盒包装每盒是40克。

换算下来,每盒的利润只有8分钱。

所以,这真的是利小微薄。

不过,就是这样的小利润,

王守义还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做到了亿元的规模。

产品质量过关,再加上企业后来注重维护品牌声誉,

最终让十三香成为国内调料界的扛把子。

还在九十年代末,除了申请商标品牌,

王家又先后申请了多达46项专利。

这种先见之明的品牌意识,使得自家产品开始大规模推向市场时,

那些不知名的调料,基本都被驱逐出去了。

眼瞧着十三香挣钱了,很多仿冒品也渐渐露头。

在王守义去世的2003年前后,

市场上一度出现了王守真、王守仁、十六香、十八香等各种仿冒产品。

王守义十三香现状(王守义经营38年把)(8)

企业从不妥协,每出现一起,就通过投诉和打官司来保护自身权益。

据说,十三香集团光是在维权上的花费,多年来就高达三四千万元之多。

通常来说,企业做大,往往不一定靠的是自家的现金流,肯定会有借贷的存在。

但是,自从1987年成立调料厂,

到2003年王守义去世时已经扩大变成的十三香集团,

王家企业,没有向银行等机构借过一分钱。

王银良说,曾经有很多银行的主管找过他,希望他能贷款,

但每次都是银行吃了闭门羹。

所以,企业一直有着稳定且充足的现金流。

这背后,就是得益于王守义还在世时的经营专一。

王守义在世时,从来没有考虑过上市和融资。

王守义十三香现状(王守义经营38年把)(9)

只要是子女给他提上市的事情,王守义都会以“上市就是圈钱”而拒绝。

这样一来,不贷款、不融资、不上市,

除了可以专心做产品外,每年营销的利润,也是收支有序。

而随着十三香产品在全国的大卖,企业又没有无序扩展的后顾之忧,

那么每年的利润,除了厂里的正常开支外,剩下的就是纯利了。

也因此,这钱也越积累越多。

从另外一件事上,就能看出王家有多有钱。

2000年,王守义的孙子辈,都被送到了英国最贵的私立学校读书。

时年不到20岁的王太白,是王守义小儿子王铁良的独生子。

在英国留学期间,王太白的父母,一次性就给儿子的账户汇入了几百万英镑。

王守义十三香现状(王守义经营38年把)(10)

也因此,王太白在同学中间,留下了银行的绰号。

多数企业只要正常经营,做大不是问题。

但是,能够像王家企业时刻拥有充足的现金流的,却不是很多。

然而,真金白银在手,人心难免不会浮动。

王守义生前就考虑到这一点,

去世之前就留下遗言,不要玩资本,不要多元化发展,不要挣快钱。

2003年,随着王守义的去世,他的告诫也就没人听了。

2005年,长孙王太白想在英国炒房。

于是,他成了第一个不顾爷爷告诫而出圈的人。

好在王家确实有钱,父母又先后给了他几千万元的现金。

王太白在曼彻斯特,囤积了几十处房产,

原本是等着房价上涨坐地收利的。

那曾想后来遭遇金融危机,要不是家里兜底,他就彻底玩完了。

失败回国,王太白还是不甘心。

回来后的第一个提议,就是让十三香上市。

好在父辈在这一点上,还是遵循王守义生前的意志的,

王太白的提议被拒绝了。

王守义十三香现状(王守义经营38年把)(11)

于是,不甘心做调料的王太白,又开始在国内倒腾土地房产。

这次他时来运转,据说一次就让他纯赚一亿多元。

如此一来,有了第一桶金,王太白就更加不用被家族掣肘了。

眼瞧着王太白在其他领域赚了快钱,王家其他人的心也渐渐活了。

再后来,王银良的妻子,开始涉及房地产、酒业、金融、食品原料等多个领域。

王守义去世的第五年,王银良也终于忍不住了。他想进军餐饮业开火锅店。

一切准备就绪,2009年6月,王守义豆捞店在郑州试运营。

王守义十三香现状(王守义经营38年把)(12)

当时王银良和企业高层信心满满,更是放言要在全国开500家门店。

可惜事与愿违,开张两个月基本无人光顾,火锅店项目只能草草收场。

不过,此时王银良的心早已不同过去,

他又先后涉及了地产、广告、包装、商贸物流等多个行业。

无一例外,新业务的经营都不怎么样。

这些公司,最终也都被注销。

兜兜转转一大圈,王银良才想起了父亲曾经的劝告。

等到他回过头,试图一门心思做调料产品的时候,

却发现市场上再次充斥了各种山寨产品。

看来,就在王银良忙着在其他领域攻城略地的时候,

自家赖以生存的后院,已经杂草丛生了。

王守义十三香现状(王守义经营38年把)(13)

要想经营好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又得从打假开始。

除此之外,从2010年左右开始,

国内多个复合调味品,先后异军突起。

面对空前繁荣的市场,王守义显得有些落寞而沉寂。

此时的王银良很清楚,要想继续发展下去,就得慢下来。

他先从改革管理层入手。

既然年轻一代不想从事这个行业,那就把他们从企业中剔除。

包括王银良妻子在内,王家大部分人,先后在2016年左右离开了企业。

再后来,集团的高层,只剩下王银良一人。

王守义十三香现状(王守义经营38年把)(14)

企业架构更简单了,业务开展就能更加专一。

此外,提升产品的品质,也成为王银良首要关注的方向。

原料地他都会亲自过去把关。

实在去不了的,也得先把原料带回来化验。

其实,这一系列操作,都是其父王守义当年做过的。

而事实也一再证明,这种方式是有效的。

截止到2021年,哪怕是在疫情冲击下,

哪怕是相对其他调味品,十三香显得那么陈旧,

企业依然达到了每年二十多亿的营收。

而建立这一切的根基,还是那几分钱的利润。

但同样需要看到的是,时代在变,产品迭代急需展开。

除了十三香,集团本身这几年也推出了很多新产品。

但让王银良感到不安的是,十三香在全部产品中的份额比重在下降,

然而企业每年近九成以上的营收,依然靠的是最初的十三香。

王守义十三香现状(王守义经营38年把)(15)

这意味着,如果不能打开更多的销路,

企业未来的盈利空间,将会越来越逼仄。

而此时的王银良,也已经到了古稀之年。

女儿还在2015年就离开了集团。

侄子王太白,原本是按照接班人来培养的,

但2016年就彻底净身出户,自己去创业了。

所以,王银良现在面临的,是后继无人的局面。

遥想当年,王守义把一包调料,慢慢做到了人尽皆知。

到如今,企业经营38年,

在时代大背景下遭遇各种变故,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未来,十三香能不能继续“香”下去,

产品的质量永远是根本。

但是,这同样也不是一家企业能够持久的唯一因素。

一切,都存在变数。

王守义十三香现状(王守义经营38年把)(16)

文|二十二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