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非遗官网(合肥市级非遗大家庭)(1)

日前,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合肥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16个项目上榜。其中,15个项目为新入选,1个为扩展项目。

新入选的15个项目为:民间文学1项,即三河十大舍不得;传统音乐1项,即庐州梅庵派古琴演奏;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项,即唐殿卿石头拳拳艺;传统美术3项,分别是庐州胡氏木雕、庐州布艺画、巢湖赏石艺术;传统技艺8项,分别是:长临河根雕、庄墓圆子制作技艺、庐州制笔技艺、巢湖织网技艺、宫廷描金纸制作技艺、刘鸿盛特色小吃、徽帮裁缝、庐州丁氏铁画锻造技艺;民俗1项,即吴山九曲黄河阵。此外,还有扩展项目1项,即庐州年氏狮舞。

截至目前,合肥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即庐剧、巢湖民歌、纸笺加工技艺和洋蛇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8项,即包公故事、刘铭传故事、火笔画、葫芦烙画、吴山铁字、钾明矾、抛头师、庐州大鼓、门歌、庐州木雕、庐州吴氏船模、三河羽扇、纸扎工艺、紫蓬山庙会、吴山庙会等。

此外,我市共开展了七批非遗项目申报工作,评审出10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完成了513项全市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普查。我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22人,市级83人。

市级非遗“新人”简介

三河十大舍不得

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芜湖、合肥先后沦陷,那些商家纷纷“跑鬼子反”到三河暂时避难,一时三河人口急剧膨胀,达八万之多,日夜开市,十分繁华,人称“小南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那些商人要返回故里,临走之前,看看这也舍不得,望望那也舍不得,于是便产生了《十大舍不得》的旧时民谣。

合肥非遗官网(合肥市级非遗大家庭)(2)

三河“十大舍不得”古民谣。

庐州梅庵派古琴演奏

梅庵琴派是近代民国初年崛起的一个新兴琴派,诸城琴派的一个分支,故也有琴家将其归入诸城派。中心在江苏南通。合肥地区梅庵派古琴根植于徽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对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主要以彭韬、王徽宁最具代表性,他们在多年的研习与传承中形成了各自的演奏风格,同时也致力于安徽古琴艺术的教学与推广,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安徽古琴正在向着演奏、学术、系统、权威等多方面全方位发展。

合肥非遗官网(合肥市级非遗大家庭)(3)

梅庵派古琴。

唐殿卿石头拳拳艺

当年,唐殿卿高超武功、武林轶事,在合肥民间家喻户晓。其二代合肥传人吴重光、王品先于1930年在肥创建了合肥县国术馆,推动了合肥习武成风。经世代相传,唐门石头拳已成为合肥本土的一个优秀传统拳种,列为国家备案之129个优秀拳种之一,唐殿卿拳艺是合肥宝贵的武术文化遗产,珍贵的人文历史典籍,也是合肥传统民俗文化的一个亮点,有助于唤起老城记忆,复兴老城文化。

合肥非遗官网(合肥市级非遗大家庭)(4)

唐殿卿拳艺。

庐州胡氏木雕

庐州胡氏木雕,其前身源于徽州木雕,历经明清两朝发展,从岭南到江淮,从广州到合肥,同根同脉,同师同技,互通有无,相袭相承。从技艺上来说,是真正的南北结合,“广作”与“徽作”的联姻。庐州胡氏木雕既吸纳了广作木雕的作派,也沿习了徽州木雕的儒家文化特色,同时又具有抽象的理念,大胆创新、独具风格。近年来,以其精湛的技艺、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高品质的材质,在木雕界占据了无法复制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

合肥非遗官网(合肥市级非遗大家庭)(5)

庐州胡氏木雕。

庐州布艺画

布艺画是以纺织品为主要材料制作的画,又称丝绫堆绣。早在一千多年前南北朝时已出现这种工艺画的雏形,流传至唐朝,在民间已很盛行,被广泛应用在荷包、衣裙、佛堂饰品中。

合肥非遗官网(合肥市级非遗大家庭)(6)

庐州布艺画。

巢湖赏石艺术

巢湖赏石艺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其艺术发源可以追溯到北宋石圣米芾。石圣米芾当年所拜的“石丈”就是一块合肥巢湖石。合肥巢湖石还以“无为军石”之名载入宋朝杜绾所著的我国第一部观赏石著作《云林石谱》中。合肥巢湖石也以其“瘦、皱、透、漏”的鲜明特征而作为我国古典赏石的代表性石种或置于庭园,或置于案几,深受文人雅士、百姓大众所喜爱,遍布大江南北。赏石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

合肥非遗官网(合肥市级非遗大家庭)(7)

巢湖赏石艺术。

长临河根雕

根雕又称根艺,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形式之一,是充分利用树根(杈)、竹根等植物的自然形态特征,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保留植物根部的自然形态美,辅以创造性的艺术加工而创作出的艺术作品,讲究“七分天成,三分人工”,通过人的构思创意、艺术加工,创作出具象、意象或抽象等形式的艺术作品。每一件根雕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

合肥非遗官网(合肥市级非遗大家庭)(8)

长临河根雕。

庄墓圆子制作技艺

圆子又叫大元宝,是中国许多地方过年必备的食品之一,因为形状特殊,它也被赋予了团团圆圆的美好寓意。在合肥,似乎什么都可以成为做圆子的材料,有糯米圆子、挂面圆子、山芋圆子等等。但最负盛名的当属庄墓圆子了。庄墓镇市场繁荣,餐饮业比较有名气。庄墓镇的手工圆子,软而不烂,油而不腻,是盛名远扬的美味佳肴。庄墓圆子历史悠久、风味独特,至今已有千年的传承。

合肥非遗官网(合肥市级非遗大家庭)(9)

庄墓圆子。

庐州制笔技艺

毛笔制作技艺延续千年至今,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盛行于唐、宋,均有制笔名手。元代以后湖笔渐兴,安徽徽笔渐衰。上世纪50年代,毛笔制作技术由凤兆华等人将以复苏。

毛笔制作工艺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与科学价值。所制毛笔工序繁杂,必经择料、水盆、结头、装套、蒲墩、镶嵌、择笔、刻字等十二道大工序,一百二十多道小工序,全手工操作。讲究梳、齐、赶、盖、扎、修、装,务达基、垒、尖“三齐”,以求“清风亮顶”。

合肥非遗官网(合肥市级非遗大家庭)(10)

庐州制笔。

巢湖织网技艺

巢湖民间织网主要集中在巢湖南岸沿线,最初俗称结网或“捿网”。这一带的妇女基本不下田做农活,都在家中织网,是典型的“男耕女织”模式。传统的织网技艺在当今社会正在被机械生产逐步取代,织网技艺的传承面临困难,传承人老龄化,年轻人缺乏传承意识,并且没有好的传承机制来保护传统织网技艺的传承。

合肥非遗官网(合肥市级非遗大家庭)(11)

传统渔网制作技艺。

宫廷描金纸制作技艺

粉蜡手绘描金纸,因其制作对原材料要求极高,工艺十分复杂,造价昂贵,成为加工纸精品中的极品。它代表中国手工纸加工的最高水平,素有“纸中之王”美誉。范发生经过几年不断努力,现已复制多种清乾隆年宫廷描金纸,为弘扬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绵薄之力。

合肥非遗官网(合肥市级非遗大家庭)(12)

手绘描金粉蜡笺。

刘鸿盛特色小吃

刘鸿盛以冬菇鸡饺为首的特色小吃制作技艺从侧面见证本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史;对江淮地区餐饮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价值和研究价值;对江淮地区民情社会风俗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刘鸿盛特色小吃在民间具有极高的口碑和知名度,可以藉此了解江淮地区民族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发展变迁;亦可作为百年老字号品牌,对其进行挖掘、抢救、发展、创新,以传承保护。

合肥非遗官网(合肥市级非遗大家庭)(13)

刘鸿盛传统小吃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胡明朗。

徽帮裁缝

徽帮裁缝创始于民国九年,是一家中国民族服饰的自主品牌。百年以来,秉承创始人王允茂先生独创编制的“四功、六针、九法、十六诀”等手工缝制技法,使得其手工盘扣、手工徽绣、手工缝制,工艺精湛,独成一派。目前全国范围内,使用纯手工缝制技法,达到这样工艺水平的,非常少见。徽帮裁缝的每一件服饰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且款式设计上具有浓厚的徽文化元素。

合肥非遗官网(合肥市级非遗大家庭)(14)

徽帮裁缝。

庐州丁氏铁画锻造技艺

庐州铁画传承人丁宝龙自幼便跟随祖父即铁画大师丁宗平学习制作铁画,近40年的创作研习中,将其作品的创作灵感充分融入到人物、山水、花鸟题材中,同时辅以热煅和冷作,揉铁而成半浮雕的完整画面,鬼斧神工,气韵天成,是独立成画的欣赏艺术品,达到了新的艺术境界,实现了书法艺术和打铁技术的结合。

合肥非遗官网(合肥市级非遗大家庭)(15)

庐州丁氏铁画。

吴山九曲黄河阵

“九曲黄河阵”是据神话传说中的“九曲黄河阵”布置的迷宫式游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大槐树移民传入吴山,至今已六百余年。“九曲黄河阵”灯会集灯的扎制于游艺于一体,它既带来了身心的愉悦,又传承了文明,同时,它又是其它各种表演的载体,集灯、舞、戏于一体,对其它艺术形式起到丰富促进作用。

合肥非遗官网(合肥市级非遗大家庭)(16)

吴山九曲黄河阵。

庐州年氏狮舞

舞狮主要发源于河北省和广东省,俗称“南狮北狮”。庐州福升堂舞狮把南狮和北狮相结合,引用南狮的狮子造型和外形,北狮的步法和技巧,称为“南狮北舞”。音乐伴奏采用安徽当地的花鼓灯锣鼓,场面喜庆,热闹非凡。自古以来,舞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舞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合肥非遗官网(合肥市级非遗大家庭)(17)

庐州年氏狮舞。

合肥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庐 剧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声腔剧种之一。它流行于安徽境内皖中、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区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庐剧是在皖西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的,因其创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最后定名为庐剧。

庐剧的传统剧目分本戏、折戏和花腔小戏几种,本戏以爱情、公案等为主要内容,折戏是从本戏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戏以小喜剧和闹剧为主。较有影响的庐剧剧目包括《彩楼配》、《药茶记》、《天宝图》、《柴斧记》、《借罗衣》、《打芦花》、《讨学钱》、《休丁香》、《雪梅观画》、《放鹦哥》、《卖线纱》等。

合肥非遗官网(合肥市级非遗大家庭)(18)

庐剧 。

合肥非遗官网(合肥市级非遗大家庭)(19)

“庐剧皇后”丁玉兰(右一)。

巢湖民歌

巢湖民歌的起源可追溯至南宋和元朝,伴随人类生产实践而生,是劳动中升华的音乐。解放前,巢湖境内民歌活动普遍,余岗、山戴,坝镇、大沐等村到春节玩灯时就唱歌,到栽秧时就唱秧歌。1980年代中后期,巢湖民歌产生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北方的花鼓灯同为民间艺术的奇葩遥相呼应,形成安徽省“南歌北舞”的群众文化新格局。

从内容看,有反映生产、生活和情趣的民歌;有反映爱情、风俗习惯和革命的民歌。从体裁看,有号子,如《打石硪号子》;有山歌,如《送晚茶》;有秧歌,如《手拿黄秧喜洋洋》;有小调,如《姑嫂对花》;有舞歌,如《十剪花》;有儿歌,如《摇娃娃》等。

合肥非遗官网(合肥市级非遗大家庭)(20)

合肥非遗官网(合肥市级非遗大家庭)(2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家莲(巢湖民歌)。

洋蛇灯

洋蛇灯源于元末明初的一个传说故事。合肥市肥东县解集乡大邵村村风淳厚,民风纯朴。600多年前, 邵姓婆媳为避乱兵,躲在一山洞栖息。不巧正好遇到元兵溃散,也到山洞藏身,见婆媳二人,欲图不轨,这时,山风大作,雷电交加,暴雨倾盆,一条数丈长的白蟒飞下山崖,口吐蛇珠,直逼元兵,元兵惊散逃遁。婆媳得救,相安无事。3月后媳妇生下一子,取名“思明”。当邵思明至18岁时,母亲告知其事,邵思明知恩图报,发动全村扎洋蛇灯玩耍,纪念这一逢凶化吉的日子。邵姓代代相传,每18年玩一次,每一次增加一节(1.60米)现洋蛇灯长度已达104米。洋蛇灯工艺技巧复杂,绑、扎、凿、勾、翘、压等方法,其他方法无可替代,全凭老艺人的经验,师徒传承,难以用文字形式表述。

合肥非遗官网(合肥市级非遗大家庭)(22)

合肥非遗官网(合肥市级非遗大家庭)(23)

洋蛇灯。

纸笺加工技艺

纸笺加工技艺是传统造纸技艺在技术上的延伸与发展。简单来说纸笺加工技艺就是对原纸进行再加工的技艺,从而得到或外观更加精美,或改善、改变使用性能,或提高耐老化及防蛀性能的纸张等,赋予纸张更多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特征。主要服务于我国传统书法、绘画、装裱、装帧、装潢等。

2009年以掇英轩为代表传承的纸笺加工技艺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合肥非遗官网(合肥市级非遗大家庭)(24)

纸笺加工技艺。

合肥非遗官网(合肥市级非遗大家庭)(2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靖(纸笺加工技艺)。

合肥非遗官网(合肥市级非遗大家庭)(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