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秘密》共18集,是中国第一部长期连续记录儿童生活的故事纪录片,从拍摄到完成历时三年多,展现出一群小朋友在一所名为“巴学园”的幼儿园真实环境里发生的真实故事。

《成长的秘密》记录下许多孩子哭闹的场景。

毕竟每个孩子进入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和心理需求,每一刻都在不同的情绪中转换,每一天都会面对不可预料的冲突和困境。一旦解决不了问题,控制不了情绪,就开始哭闹。

生活中,有些父母会简单粗暴地按下“停止键”,强迫孩子不哭,表面上看,孩子不哭了,实际上是给孩子带来了“二次伤害”。而巴学园里的所有老师都采用了温柔而坚定的态度面对孩子的哭闹,妥善地帮他们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成长的秘密》中,幼儿园里的孩子哭闹时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而巴学园的老师们又是怎样面对和解决的,父母从中可以借鉴到哪些有效的“止哭”经验。

一招教孩子就乖乖停止哭闹(别给哭闹的孩子按)(1)

01了解孩子哭闹的多方面原因

1. 孩子哭闹的事件原因

如果是0-2岁的小宝宝哭,十有八九是生理上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饿了想吃、渴了想喝、尿了不舒服、疼了求安慰。一般情况下很容易找到原因,并对症下药。

可是已经上了幼儿园的孩子就不同了,他们的哭,情况复杂得多,原因多种多样。

《成长的秘密》里,锡坤小朋友因为吃饭途中跑去玩玩具没有得到老师的同意,在地上打滚哭闹。其根本原因是他还没有建立好良好的规则意识。

大壮小朋友早就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从某一天开始突然一直哭。表面原因是想吃饭时、游戏时随身携带一个非常笨重的大行李包。实际上,他的内心依然焦虑,他想等父母来了就带着包回家,离开巴学园。

......

2. 孩子哭闹是情绪发泄

《成长的秘密》里的事情虽然发生在幼儿园,可是类似的哭闹情景在父母的看护下同样发生过,比如不好好吃饭想看电视玩玩具,在陌生环境抱着依恋物或者抱着妈妈,和兄弟姐妹争玩具等等。

一件件在父母眼里不值一提的小事,却是孩子心里天大的大事。一瞬间天都塌了,他们肯定会情绪激动,大哭大闹。

美国发展心理学阿尔黛·索尔特博士说:

哭泣是机体在进行重新构建时所做的努力,它是进行自愈的一个程序。

哭,是人们释放内心不满的方式。等孩子哭够了,情绪发泄完了,自己也就停下来,努力地调整情绪。

一招教孩子就乖乖停止哭闹(别给哭闹的孩子按)(2)

3. 心理学上的解释——认知评价理论

心理学领域关于情绪的理论研究中,最经典的是阿诺德-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该理论认为: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

认知评价理论强调,评估是情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引起和调节情绪的重要过程。人的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对评估过程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孩子的哭闹,用认知评价理论来解释就是:外界环境事件的刺激,引起孩子对这一事件进行评估,继而引发情绪反应。

当孩子正在伤心地哭泣时,成人的做法,是又一次外部环境刺激,其不同的做法,会影响孩子不同的评价,继而决定情绪如何进行适应性调整:是平静放松慢慢地不哭了,还是紧张恐惧升级哭得更厉害。

因此,成人做法是否正确,决定了孩子的评价和后续情绪。

可是反观现实,许多父母的做法往往简单粗暴,不但没有成功让孩子“止哭”,相反还带来“二次伤害”。

02父母的哪些做法给孩子带来“二次伤害”

1. 置之不理

不是说孩子需要发泄情绪么?那他哭闹的时候,对他置之不理,等他哭够了不哭了,再去处理。

这个想法和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的“哭声免疫法”不谋而合。他认为,当孩子哭的时候延迟一段时间再抱他,最好是等他不哭的时候再抱,随着延迟时间的加长,孩子最后就会不哭不闹,变得独立自强。

华生在他的子女身上严格践行着这套方法。然而结果是:

大儿子和女儿都患有严重的精神问题,都曾多次自杀,大儿子在三十多岁时自杀身亡;小儿子离家出走,常年流浪。

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心理学家哈洛及其团队通过大量的试验得出的新结论彻底宣告了冷漠处理方法的失败。

这时人们才明白:

采用冷漠的处理方法,孩子的确不哭了,甚至以后也哭得很少。但是那并不是孩子变乖了,变聪明了,而是孩子失望至极之后的平静,对索求爱和宽慰产生绝望。

也就是说,面对父母的冷漠行为,评价结果是得不到爱,伤心至极后停止了哭闹,最后给孩子带来无法弥补的心理创伤。

2. 批评、打骂孩子,强迫他不哭

孩子哭闹的原因在父母看来微不足道、甚至是蛮不讲理,于是他们发现哄劝一下不管用之后,就采用批评、威胁甚至打骂的方式强迫孩子停止哭闹,强行按下“停止键”。

这样的父母常常使用的语言是:

这么点儿事情都哭半天,你是不是男子汉/大姐姐?

我从1数到10的时候马上停止,否则就把你关到门外去!

......

如此一来,孩子面对的是更严重的环境刺激,孩子自我评估后的情绪反应是恐惧、紧张、更加伤心。

《欲望山庄》里说:

柔软的舌头,可以挑断一个人的筋骨,语言有时候比暴力更能伤人。

父母过于严厉,长期强迫孩子停止哭闹,导致他们内心脆弱,以至于父母稍有不满就引起孩子的哭泣,反过来寻求安慰。

一招教孩子就乖乖停止哭闹(别给哭闹的孩子按)(3)

3. 单纯转移注意力

有的父母看见孩子哭闹,马上给吃、给喝、给手机哄着孩子。孩子的注意力转移了,不哭了,事情也就过去了。

这样做,是避重就轻,虽然重视了孩子的情绪,但是忽视了孩子哭闹时遇到的问题。

长期接受这种方式的孩子,以后也非常容易以哭闹的方式操纵父母,提出各种条件,以满足需求。

看到这里,家长犯难了:管也不行,不管也不行,转移注意力还是不行。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03有效解决孩子哭闹的4个步骤

纯粹为了让孩子不哭而按下“停止键”,除了都给孩子带来“二次伤害”以外,还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没有解决孩子哭闹时遇到的问题。

当孩子哭闹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搞清楚自己接下来的言行目的是什么:绝不是简单粗暴地按下“停止键”让孩子不哭了,而是要解决孩子“哭”之前面临的问题。

否则,父母将错失一次良好的教育时机,孩子也无法得出经验教训,无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习惯。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依然受挫。

关于如何妥善、有效地解决孩子哭闹行为,《成长的秘密》中的老师们的做法非常值得学习,总结起来,分为以下4个步骤:

1. 了解事实,确认原因

看到孩子哭闹时,首先要用温柔的态度关心孩子、宽慰孩子,了解他们遇到的现实问题。

《成长的秘密》里,大壮经过了入园初期的焦虑后不久的一天,突然开始哭个不停。老师第一时间把大壮抱在怀里安慰他。由于大壮年龄小,只能耐心地询问他哭的原因。

一招教孩子就乖乖停止哭闹(别给哭闹的孩子按)(4)

老师的拥抱和耐心询问让大壮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视和尊重的,这本身就给了大壮极大的安慰。

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德傅斯博士曾经说过:

拥抱可以消除沮丧——能使体内免疫系统的效能上升。

老师在询问时,孩子通常会配合,毕竟他有希望问题能得到解决。当他明白自己被了解时,情绪也会有一定的缓解。

在家庭教育环境中,需要父母把心放在孩子身上,注意观察孩子的情况。

孩子哭闹时,父母的温柔宽慰,能让他感受到被重视和尊重;耐心了解了孩遇到的问题,才能为下一步做准备,帮助孩子解决具体问题。

2. 允许孩子哭,尊重孩子意愿

有时候,孩子哭得太伤心陷入了悲伤的情绪,即使有父母的安慰,也没有办法马上停下来。那么父母可以允许他哭一会儿,把情绪释放完。

儿童心理学家黛博拉·麦克纳马拉博士说:

孩子哭闹时,让孩子将脾气发完,而不是试图阻止。要知道哭闹、发脾气本身是无害的,阻止才是。

纪录片中,小女孩在沙坑里玩的时候哭了,老师弄明白事情之后,女孩仍然在哭。老师问她:“你还需要哭一会儿吗?”女孩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老师继续说:“那你哭完了来找我好吗?”

我们看到,老师在安慰和了解事实之后,做了两个动作:允许孩子继续哭和征询孩子意见。

这样的话语和做法,给了孩子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同样值得父母借鉴。

父母既不要因为自己的安慰没有马上奏效,变得不耐烦甚至恼怒,用暴力方法让孩子不哭。也不要过分展现自己的重视,一意孤行地陪在身边。征询孩子的意见给他一定的空间自己哭一会儿,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父母一方面要理解孩子的心情,允许他通过哭把情绪宣泄完。同时,尊重孩子,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社会人,征询他是否需要陪同的意愿,满足他此刻真实的个人需求

3. 共情,建立情感链接。

等孩子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后,父母需要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说出他的想法,并表示自己对他的理解。

《成长的秘密》里有一集,天天因为和小伙伴抢着上楼,别人没有让着他,于是生气的哭闹起来。

一招教孩子就乖乖停止哭闹(别给哭闹的孩子按)(5)

老师走过来蹲在天天的对面,了解情况后,老师对天天的伤心情绪表示理解:“这真是一件让人伤心的事情,要是爸爸妈妈在这儿就好了。他们肯定会把你抱在怀里,对吧?”

天天点点头,一下子哭得更伤心了,因为被戳中了心中的伤痛,感受到自己真正被理解了。

通过共情能建立情感上的链接。

《不成熟的父母》一书中说:

情感联系是我们毕生的课题,每个人都渴望表达自己,渴望被关注,被接纳。

父母如果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体谅和理解孩子,他也一定会感受到被理解,并逐渐学会体谅父母,继而体谅他人。

4. 共同讨论解决办法

父母与其直接把方法告诉孩子,不如跟他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会让孩子更易于接受,并执行。

柔柔参与集体游戏——九大行星轨道时,道具行星小球被抢走,大哭起来。

老师把两人单独叫到一边核实情况。刚开始俩人激烈地争吵,柔柔认为自己的行星小球被抢走,是刘嘉阳不对。刘嘉阳则认为柔柔错在不遵守规则,自己是为了维护规则。

老师发现问题的症结后适时给出评判,指出柔柔不可以破坏规则,刘嘉阳也不可以把别人的小球拿走。

一招教孩子就乖乖停止哭闹(别给哭闹的孩子按)(6)

最后,俩人在老师的引导下,商量着解决了问题,又回去继续玩起来。

整个过程,老师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搬出长篇大论教育孩子,也没有指手画脚地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办。矛盾的解决、两人的和解基本上都是自己完成的。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相信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他们仍然处在“自我为中心的”的特殊年龄段,有时候无法认清事实。帮助他们认清事实后,给予适当的引导,他们往往能自己解决。

然而,当问题超出孩子的解决能力范围时,成人该出手还得出手。

老师观察到柔柔近期常常因为和其他同学发生争执而哭闹。通过分析发现,由于柔柔比较有个性显得不合群,班里的好些小朋友都在针对柔柔。然后,老师们开始积极想办法,介入柔柔的集体生活,使她既能保持个性,又能融入集体。

如果孩子在一段时间内频繁发生相同的不太好的事情,父母们就可以想一想,这是怎么了?个性问题?和同学相处不愉快?自身的教育方法问题?......

有时候孩子限于自身的认知,并不能给出合理的解决办法,父母可以提出建议,征询孩子的意见。

如果情况超越了孩子的能力范围,他自己也不明白怎么回事,完全不知道怎么办。此时,父母需要找到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帮孩子有针对性的解决困境。

看《成长的秘密》,耐心学习4个步骤,就能真正意义上轻松解决孩子的哭闹问题。

当然,这4个步骤有时候不一定每一步都全部出现,关键是父母能根据孩子当时的情景按照步骤中的建议去做。

一招教孩子就乖乖停止哭闹(别给哭闹的孩子按)(7)

04最后

父母要搞清楚自己教育行为的目的。

当孩子哭闹时,千万不能把“哭闹”这个行为本身当做关键点,认为只要按下“停止键”,让孩子不哭就行了,其实这只会给孩子带来“二次伤害”。

父母应该认识到,孩子的哭闹并非是不好的事情,它的每一次的出现都是一次教育契机。

父母先把哭闹的原因搞清楚,然后把重点放在如何解决导致孩子哭闹时所遇到的困境和问题,才真正完成了一次教育过程

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孩子就会逐步锻炼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