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分享话语(星期特刊掌声鼓励)(1)

星期一分享话语(星期特刊掌声鼓励)(2)

掌声鼓励

——武警甘肃总队白银支队

密切内部关系行与变的新闻观察

掌声鼓励作为尊重、激励方式之一,是凝聚兵心士气、推动部队工作的一把钥匙。掌声虽短暂却直抵人心,动作虽简单却传递温暖,合理恰当地使用,能奏出团结友爱、同心协力的和谐之音。

——题记

冬日的铜城白银,金色的暖阳洒下来,给人以温暖而静谧的感觉。

此起彼伏的喝彩声与掌声打破了暂时的宁静,武警甘肃总队白银支队练兵场上,机动中队年终考核正在有序进行。5公里武装越野课目中,特战排一班班长杨洪鉴带领全班最终以20分11秒的成绩打破支队保持3年的纪录。提任侦察股股长不久的中队原指导员陈振军特意来到现场为战友们加油助威。这场考核中,机动中队21项受考课目的优良率达90.5%,综合成绩支队排名第一。

大家都看到了成绩,却很少有人知道,单位建设向上向好的背后有着一段从施压式要求到激励式鼓舞的曲折转变历程。

两年前,杨洪鉴在担任中队教练员时产生了消极情绪,陈振军在中队管理中也多次碰壁。他们的矛盾起源于掌声,他们的成长也得益于掌声,由他们身上折射出的该支队密切内部关系的新尝试、新改变引人深思——

“官兵们在一次次的掌声鼓励中赢得了尊重,也在一次次的价值认可中树立了信心。”支队政治工作处主任孙衍林深有感触:掌声鼓励犹如催化剂,唤醒了原本沉睡的正能量。与指出问题相比,掌声鼓励给了官兵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一个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军营环境也由此诞生。

星期一分享话语(星期特刊掌声鼓励)(3)

掌声的背后:一场压力与动力的邂逅

杨洪鉴永远忘不了自己首次获得“特战勇士”勋章的“高光时刻”。

2019 年年底,杨洪鉴因为在全年四个季度“魔鬼周”极限训练中多次获得识图用图、本能反应射击、18 米爬绳上等多项课目考核第一名,被总队授予“特战勇士”徽章。

回到中队时,全体官兵夹道欢迎、敲锣打鼓、热烈鼓掌。中队还专门组织召开了表彰大会,会场上,包括杨洪鉴在内的5名官兵分享了自己的奋斗历程和成功经验。

就在全中队掀起学习典型热潮,火热开展冬季大练兵时,仍沉浸在战友们的掌声中的杨洪鉴却产生了一种错觉:结束了一年的工作,取得了心仪的成绩,终于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了。他准备利用接下来的时间给自己“放个假”,休息一段时间,但没想到美好只是“昙花一现”。

表彰大会召开后不久,时任中队指导员陈振军找到杨洪鉴:“我和中队长商量过了,决定任命你为中队射击训练教员,给你提供一个更大的平台证明自己,充分施展才能。”

在陈振军看来,倾注更多的关注关爱、提供更大的展示舞台也是表彰的方式之一。他认为,杨洪鉴刚提任班长不久,表扬的同时还得考虑成长进步,让他担任训练教员可以促使他训练更加刻苦,还能带领其他战友共同进步,两全其美。除了压担子、多关注,陈振军还结合实际为杨洪鉴量身打造了一套更加科学高效的训练计划。

担任训练教员,既能锤炼自身本领,又能帮助战友提升军事训练水平,本是官兵竞争向往的岗位,没想到却成了杨洪鉴苦恼的开始。第二天一早,陈振军就让杨洪鉴针对“对不动目标射击”课目为中队官兵展开射击教学。一没准备教案、二没调整补充就走马上任,杨洪鉴心里苦闷不已。此外,中队干部每天都会轮番询问杨洪鉴训练准备情况、开展情况和下步计划,特别是每周队务会上,杨洪鉴的军事训练工作汇报成为大家的重点关注内容。一旦杨洪鉴在工作推进和个人进步上取得突破,干部骨干都会给予掌声鼓励,并对他提出新的期望,这让杨洪鉴感到压力倍增。

在杨洪鉴看来,掌声是动力,更是压力。

“指导员,让我休息一段时间吧。”一边是干部骨干频频关注施压,一边是身边战友轮番请教,杨洪鉴渴望放松减负。“现在正是工作的关键期,任命你为中队训练教员,既是对你成绩的肯定,也是对你获得荣誉的鼓励,你可不能半途而废。”一个月后,内心焦虑的杨洪鉴在一次谈心时向陈振军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想法,陈振军耐心疏导,并对他讲起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2013年年底,陈振军任机动中队排长,刚刚参加完支队和总队两级年终考核,就被支队推荐参加总队“四会”教练员比武竞赛,同时还被选拔为2014年总队特战比武团队中的一员。一边要熟背练习教学法,一边又要参加高强度的军事训练,但坚持不懈的他不仅被表彰为总队“四会”教练员,还成为当年唯一获得总队“特战尖兵”称号的干部并荣立个人三等功。

如此高强度、超负荷、赶时间的任务都咬牙坚持下来了,杨洪鉴仅仅参加了几次“魔鬼周”极限训练,担任了中队训练教员,为何就吃不了这个苦?陈振军认为自己当年也是这样走过来的,正是因为上级的不断加压和鼓励,才有了很大进步。如果不努力、不坚持,怎么对得起领导和战友们的掌声鼓励和殷切期盼?

杨洪鉴无奈地点点头,表面不说,内心却总觉得怪怪的。自从获得荣誉以来,个人成长被特别关注,学习训练也被额外加量,每次掌声过后,换来的却是更加严苛的要求和沉重的责任担当。杨洪鉴明显感觉劲头不足、精力不够,训练成绩也一度下滑。

有人为“甜蜜的负担”苦恼,有人则为没有获得掌声和鼓励而发愁。

“杨班长,掌声和‘鲜花’都给你了,我们非常羡慕啊!我到现在还没得过一次掌声呢!”中士黄城丞看着杨洪鉴状态低迷,忍不住说起自己的烦恼。

黄城丞入伍前就读于成都广播电视大学,喜欢演讲的他曾获得校级比赛“最佳朗诵奖”和班级组织的演讲比赛第一名,多次受到学校的各类表彰,一直被掌声和鲜花包围。入伍后被分到执勤某中队的他,也曾多次因参加各类活动和竞赛受到表扬。

向往特战队员的生活并如愿转入机动中队后,黄城丞渴望继续得到表扬与掌声。但他却发现,在这里,只有像杨班长一样特别优秀的战友才可能得到干部骨干的表扬。于是,他给自己制订了一套学习训练计划,每天疯狂背记理论常识、弥补训练短板。

在一次以公交车反劫持为背景的反恐实兵演练中,黄城丞自告奋勇担任突击队队员。“一定要把握住这次机会,争取立头功。”急于求成的黄城丞率先抵近车辆,准备从车窗突入击毙“罪犯”、解救“人质”,可刚一开始行动就被发现了,演练因此失败。

“黄城丞也太冲动了,能力不足还逞强!”演练结束后,几名战士私底下的抱怨声传进黄城丞耳朵里,令他十分懊恼。

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让黄城丞有苦难言。身心疲惫的他,觉得自己的付出得不到认可,努力得不到回报,甚至与这个集体显得格格不入,心里打起了退堂鼓,学习训练积极性大不如以前。

掌声鼓励能激发官兵内心的积极因素,形成肯定自我的意识。同黄城丞一样渴望得到掌声与认可的官兵大有人在,而拼搏奋斗后得不到掌声与认可的官兵也不在少数:

机动中队中士王军干工作喜欢打头阵、当排头,结果出头越多、出错越多,不仅没得到认可与鼓励,反而迎来了批评与指责,从而与干部骨干产生矛盾。

会宁中队下士张硕想考学提干,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加练”,可提干失败后,有的战友不仅没有正面鼓励引导,反而说风凉话,严重打击了他的自信心。

白银中队下士白磊总是羡慕身边战友得到掌声鼓励,便事事与人比高低,结果伤了战友间的和气,闹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掌声鼓励,本应是传导压力让杨洪鉴更加优秀,赋予动力让黄城丞取得突破,缘何得到的都是反面效果?压力本就是给人鼓舞的动力,动力本也是催人奋进的压力,压力与动力的邂逅,该激荡起怎样的火花?杨洪鉴的“泯然众人”和黄城丞的“心灰意冷”两种现象背后,一场关于掌声鼓励正确打开方式的思考就此展开。

掌声的节奏:节拍要打到官兵的心坎上

“皮格马利翁效应”启示告诉我们: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能够传递积极、予人阳光。新时代的青年官兵正需要掌声、夸赞等正面激励,积聚成长进步的源源动力。

“不是我想取巧偷懒,干部对我关注太满,我额头冒汗寝食难安,期盼压力尽早减半,他日继续摇旗呐喊,第一一定继续包揽……”不久后,中队召开“说说中队那些事”恳谈会,杨洪鉴绞尽脑汁编了个顺口溜,将心中的苦闷如实倾诉,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说归说笑归笑,陈振军心里清楚,杨洪鉴这段话是说给自己听的。

“方式不对的爱,带来的可能是伤害。”陈振军认识到,渴望每名官兵快速成长,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并没有错,不足的是严管背后缺乏厚爱与温度,缺乏换位思考的理解与包容。如果一味地将掌声鼓励变成理所当然的“压担子”,而不是深入战士中知道他需要什么、为什么需要,那只会离表扬的初心越来越远,与官兵的距离越拉越大。

战士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掌声鼓励?

该支队领导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掌声鼓励犹如一座熔炉,由于不同的材质熔点不同,有的不需要太高温度,有的则需要加把火。如果把握不好这个温度,要么难以熔解,要么直接升华,都不能达到最终目的。

对此,陈振军深有感触:“掌声鼓励的节拍要打到官兵的心坎上,这就对带兵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回想起之前与杨洪鉴谈心的一个细节:比武一个月前,杨洪鉴刚刚通过家人介绍认识了心仪的女孩,因为参加“魔鬼周”极限训练,已经快半个月没有视频通话了,原本应该坐下来好好聊聊天、谈一谈新年计划,却因中队训练教员的身份而忙于应对,导致那一阵子与女友关系不和。他所期望的掌声鼓励,应该是得到更多调整补充的机会,从而更好地投入到下步训练中。

针对杨洪鉴“吐槽”的问题,陈振军认识到自己方法上的不妥,当场承诺作出改进:由他和杨洪鉴、中队一名射击成绩较好的排长组成教练组,由杨洪鉴任组长,一起担负课目备课研讨、教案撰写和分组教学任务,在充分发挥杨洪鉴教学骨干作用的同时帮助他减压释负。

伴随掌声鼓励的温暖与关怀,令杨洪鉴如释重负,沉重的压力变为接续奋斗的动力。近年来,杨洪鉴多次参加“魔鬼周”极限训练和特战专业比武竞赛,先后在武警部队“巅峰-2020·甘肃总队”比武中获得侦察专业第二名、在白银支队“决战-2021”特战专业比武竞赛中获得侦察专业第一名和“一枪毙敌”专项训练第四名等好成绩。

陈振军虽然找到了杨洪鉴问题的症结所在,内心却犹如一颗石头砸入湖底,泛起了层层涟漪:掌声鼓励谁不会?拍拍手掌就真的能点燃官兵热情吗?从杨洪鉴的经历来看,陈振军明白:掌声鼓励,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掌声鼓励,本质上是一次越辩越明的新认知。而这个“越辩越明”的新认知,其实是“知兵爱兵”的老话题。

掌声鼓励的温暖与关怀,同样捧起了黄城丞的拼搏信心。

黄城丞日常各项表现优秀,可圈可点,唯独体能综合素质不拔尖。可一心渴望提升成绩并证明自己的黄城丞过度心急,在多次演练中表现欠佳,不仅期盼落空,而且遭到大家的埋怨,对他打击很大。他所期望的掌声鼓励,应该是得到战友的尊重和对自己付出的认可。

黄城丞该不该收获掌声?他的身上有没有闪光点?中队官兵对此有不同意见:有的官兵认为演练失败不能得到表扬,不然就没有公正可言;有的官兵认为黄城丞演练失败是因为向往成功,训练态度可圈可点,理应得到理解和肯定;有的官兵认为应该等他在比武竞赛中取得名次时再表扬……

“掌声鼓励不能止于比武竞赛中的名次、考核测评时的优秀,大家的每一次小努力、小进步、小成就都应该得到赞扬与尊重,只有温暖有加,才能有家的温暖。”尽管存在争议,但陈振军心里已经有了明确答案,他认为,杨洪鉴的消沉来源于掌声过后的重重加压,而黄城丞的消沉则来源于勤学苦练后的掌声落空。

陈振军认真倾听黄城丞对优秀的渴望和付出的故事,一边肯定黄城丞对中队建设做出的贡献,一边将自己多年来总结撰写的《训练手册》分享给黄城丞,并为其量身定制训练方案,教育他要学会循序渐进,不能在演练训练中抱有个人英雄主义而单打独斗,也不要因为遭遇挫折而垂头丧气。前不久,黄城丞顺利通过中队班长竞选考核,如愿成为一班班长。

掌声鼓励越精准,越能发挥正向激励作用。杨洪鉴是在下士乔鹏飞身上找到的答案。

“班长,大家都载誉而归获得表扬,而我却成绩平平。看来我真的不适合当特战队员,我不想再拖集体后腿。”乔鹏飞多次找杨洪鉴吐露心声,表示自己想从特战排转到机动排。练兵失去斗志,思想不再进步,乔鹏飞一度情绪低落。

“乔鹏飞虽然综合素质在特战排挂不上号,但是在武器分解结合、识图用图等技术性课目中一直名列前茅。”杨洪鉴决定将乔鹏飞的闪光点作为突破口。

不久后的一场野外军事地形学训练中,杨洪鉴简单动员后,悄悄走到乔鹏飞身边低语道:“这项课目你最在行,我相信你能行。”看到班长信任的眼神,调整状态后的乔鹏飞以昂扬精神投入比拼中。最终,他不负众望,第一个返回出发点,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从那以后,杨洪鉴对乔鹏飞打出了激励“连环拳”:阶段考核进步明显、练兵场上训练刻苦、内务卫生干净整洁……晚点名时,杨洪鉴总会想方设法找出理由对乔鹏飞提出表扬。

乔鹏飞在一次次掌声中重拾信心,工作更加积极:别人休息时,他研读特战相关训练教材,熟记基本理论;别人训练时,他认真汲取亮点经验,总结训练方法,不断突破自我……

掌声鼓励虽然能正面积极引导,暗藏着的消极隐患却也悄然浮出水面。

去年3月,支队在第一季度“魔鬼周”极限训练中组织红蓝双方模拟电子对抗训练时,杨洪鉴指挥红方成功“击毙”8名蓝方队员,解救两名“人质”。总结点评时,杨洪鉴特意将目光看向乔鹏飞:“今天的演练特别成功,尤其是乔鹏飞在突击过程中情况判断准确、处置果断及时,率先‘击毙’一名蓝方队员,为胜局开了好头,让我们以热烈掌声对他提出表扬。”

其余参训队员虽然表面鼓掌,内心却极度不服气,集体演练的功劳怎么就成了乔鹏飞一个人的了?下士康勇找到杨洪鉴表达不满:“班长,虽然乔鹏飞需要鼓励引导,但是也不能事事偏向他吧?今天训练大家都很辛苦,如果只肯定他的成绩,这不就是打击我们的上进心嘛!”

掌声鼓励变独宠关照,爱兵管理也就变了味。康勇的话让杨洪鉴意识到:掌声鼓励不只是点燃官兵信心的“助推剂”,更应是密切官兵关系的“黏合剂”,必须控好温度、掌好火候,在合适的时间、场合、背景下合理运用才能效果最大化。如果把掌声鼓励当成单纯的表扬和夸奖,而没有夸到点子上,那么掌声就会“名不副实”,鼓励就会缺乏“含金量”,官兵自然也会不服气。

在一次次探索实践与跟踪分析中,杨洪鉴不断总结,创新推出“真心给官兵掌声 真情帮官兵解难 真诚向官兵学习=快乐成长”的“掌声鼓励带兵法”,并帮助乔鹏飞纠正“小进则满”的心态,重新认识并找回了自己。

官兵之间感情持续升温,对各级组织也愈加信赖,相比前一年,去年机动中队递交入党申请书和留队申请书的战士分别增加了29人和11人,申请转入特战排的战士增加了9人……

掌声的本质:一种敞开与走进的双向奔赴

支队听说了解了杨洪鉴的“掌声鼓励带兵法”,迅速结合“深知兵、真爱兵”教育实践活动,组织了一次以密切内部关系教育为主题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体官兵均在“是否渴望得到身边战友掌声鼓励”与“是否认为掌声鼓励能增进官兵友谊”一栏中选择了“是”。

敞开与走进是一种双向的奔赴。支队党委“一班人”深刻认识到:助力官兵成长成才,不能只有冰冷严格的要求,更要有温暖贴心的激励和真情实意的关怀。唯有如此,方能让官兵之间、兵兵之间热情敞开胸怀、主动走进心扉,持续交汇心灵、建立友情。

支队在问卷调查中还发现,发生在杨洪鉴、黄城丞、乔鹏飞等战士身上的故事在其他战士身上也不同程度存在。究其原因是,有的带兵人对战士“心电图”摸不透,一味地自作主张;有的带兵人对战士只重结果、不看过程,对进步表扬认识不清、把握不准,而脱离战士“朋友圈”;有的带兵人对战士过度溺爱、盲目鼓励,而催生自大心理、弱化战友情谊……

忧思之深的背后,是带兵育人的使命之重。该如何破解时代新课题,让干部骨干赏识有度,让普通一兵信心倍增?支队党委在杨洪鉴“掌声鼓励带兵法”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

去年年初,支队利用机关“四送”服务小分队下基层之机,让杨洪鉴到各基层中队传授“掌声鼓励带兵法”,也让杨洪鉴在沟通交流与排忧解难中不断丰富完善带兵方法。

刚到平川中队,杨洪鉴就遇到了中队干部的求助:新任班长周宏卫自从担任了班长一职,与班里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刘僧关系逐渐疏远,周宏卫为此苦恼不已。

原来,周宏卫和刘僧是同年兵,入伍3年来一直在同一个中队同一个班级里并肩作战。从理论学习到军事训练,从日常生活到作风养成,从文娱活动到站岗执勤,两人总是相互提醒、相互帮助、相互欣赏、相互成就。

去年9月,周宏卫因工作表现突出,担任了一班班长。“熟悉的环境,亲密的战友,开展工作肯定得心应手。”接到上级命令,周宏卫兴奋不已、干劲十足,他迅速结合班内每名战友实际情况,为他们量身制订了成长成才计划表。

刘僧当然也不例外。考虑到刘僧军事素质较差,周宏卫特意指定班内军事素质靠前的李广宇和他结成训练“对子”,帮助他尽快提升军事素质、锤炼军事本领。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宏卫很快发现,尽管班内工作管理有序、稳步推进,但班内战士却渐渐和自己拉开了距离,特别是刘僧态度转变最明显,从以前的无话不谈变为无话可谈。

周宏卫试图打破这种僵局,私下和刘僧谈心:“工作上我是班长,私底下我们是好朋友,有什么想法、什么需求你尽管提……”他苦口婆心说了一堆,但刘僧却全程一句一个“是”“明白”,场面十分尴尬。

中队干部了解情况后,也多次采取正面引导、侧面教育的方式试图破解僵局,可是一段时间后,大家关系依然很僵。多次碰壁的周宏卫开始抱怨班长难当、战友难带。

杨洪鉴的“掌声鼓励带兵法”为周宏卫带来了新的思路:制订成长成才计划是好事,但他们会不会觉得我的管理太严格、要求太苛刻、相处太呆板?如果我多在合适的时机场合给他们一些掌声、一句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我当了班长之后依然很友善、很亲近,说不定就会和我掏心窝子了。

“严管也需厚爱。敞开胸怀为战友着想,也得主动走进心扉给他们鼓励。”杨洪鉴的话在周宏卫脑海中回荡。他决定采取同样的“掌声鼓励带兵法”,每逢班内战友进步得到大家认同时,周宏卫总是带头第一个鼓掌鼓励。晚点名时,周宏卫也多以表扬为主,力图让大家感受到轻松愉悦、积极阳光的成长氛围。

然而两周后,大家不仅关系没有更亲近,反而开始传出一些风凉话,带头的正是周宏卫的昔日好友刘僧。他多次在战友面前嘲讽道:“有些人表扬一大堆,无非是为了显摆自己的成绩,营造事事优秀的假象。”

“掌声鼓励”变“虚情假意”,同样的方式怎么就起了反作用?

周宏卫再次向杨洪鉴诉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杨洪鉴回想起在会宁中队交流经验时,刚好遇到了与周宏卫类似的情况——

去年9月,孙涌博刚提任班长不久,就推行“掌声鼓励带兵法”,还积极探索实行欢乐学习、科学组训和口诀记忆内务设置等方法,为战友成长成才出点子、想路子。可一套“组合拳”下来,大家不仅不领情,反而觉得假大空,渐渐由最初的坦诚相待变成阿谀奉承。

为什么担任班长之后,掌声变多了,关注变多了,反而信任变少了,交流变少了?

杨洪鉴发现,原来“掌声鼓励带兵法”推行以来,孙涌博总是以掌声代替工作讲评,却很少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措施整改,也很少对战友的成长进行实质性帮带。工作只停留在嘴皮上、掌声间,效果也就只停留在敷衍中、沉默里。

心连心需要实打实,敞开胸怀是前提,走进心扉才是关键。在杨洪鉴的指导下,孙涌博一改工作作风,训练中提前制订计划,管理中主动带头落实。所带班不久后便获得中队军事训练流动红旗,5名班级成员获评中队“标兵之星”。

工作有了实绩,掌声有了“内容”,大家才能对鼓励真正认可。听完孙涌博的故事,周宏卫明白了问题所在。尽管自己积极为战友制订成长成才计划表,但都是指挥要求多,主动帮带少,每天的晚点名也都是要求鼓掌的形式主义多,真正结合实际抓落实、创先进的少。

只有汗流在一起,心才能连在一起。除了工作中相互鼓励和赞赏,训练中同甘共苦互相陪伴,周宏卫与刘僧生活中也相互帮助。理论功底深厚、喜欢读书的刘僧在支队“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党史党建法规知识竞赛中取得第一名,周宏卫主动向刘僧请教,准备退役后参加地方公务员考试。周宏卫学过美声和吉他,原创编排的队歌《当一个好兵》深得官兵喜欢,从小热爱音乐的刘僧向周宏卫“拜师”学艺。二人恢复了亲密无间的关系。

“建立春风化雨、无微不至的兄弟情谊,是提升官兵幸福指数、营造温暖集体的强劲动力。”在《下队日记》中,杨洪鉴把敞开胸怀与走进心扉本质背后的“真爱助官兵成长”内容充实进“掌声鼓励带兵法”。支队党委“一班人”也在一件件官兵具体事例中深刻认识到:“掌声鼓励带兵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完善。同时,它也绝非是万能钥匙,要做到干部骨干赏识有度、普通一兵信心倍增,关键还得架起心灵相通的桥梁,做到走“新”更走心。

元旦假期刚结束,该支队就结合秋季新兵下队之机,大力开展以“热心服务、公心处事、诚心交往、真心帮带、倾心解忧、虚心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六心”活动,教育引导干部骨干找准定位,在对身边战友的关心关爱、纾难解困中织密情感之“网”,把真情实意体现到平时帮教上,形成一举一动有人教、一言一行有人带、一点一滴有人管的生动局面。同时,该支队还出台了《密切内部关系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引导官兵角色互换,定期让干部骨干参与“当一天兵、站一班哨”活动,让战士担任模拟骨干开展工作,促进官兵包容理解、真情夸赞,推动掌声鼓励更具温度、更有深度。去年,支队被武警部队评为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和抓建基层先进单位。如今,支队内部关系活力迸发,各项工作稳中有序推进。

评 论:

数兵十过,不如奖兵一长

王建勋

心理学上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需求分为五个部分,其中尊重是人的高层次需求,它既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也包括对自我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管理学也认为,表扬是最有效的管理工具。在军营,官兵受到掌声鼓励不仅意味着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同时也会因对自己价值的满足而充满自信。

部队里有句俗语:“好兵都是夸出来的。”每名官兵在军旅不同阶段都可能出现不适应、情绪低迷等现象。有些战士由于经历和阅历的制约,经常会陷入缺乏自信的困境,弥补差距找不准方法、解决问题寻不到方向。这时,干部骨干的情感“补位”就显得非常重要。相对于对战士漠不关心、不闻不问,甚至一味揪辫子,驳面子、端架子、装样子的冷漠方式,充分尊重、鼓励战士,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更能激发他们的潜力。把掌声鼓励融入经常,多一些将心比心的理解与鼓励,少一些冷言冷语的指责与命令,在激励的氛围中让每名官兵都有收获感,帮助官兵不断扬长避短、幸福成长,官兵心暖了、理通了、气顺了,一些思想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掌声鼓励不仅适用于比武竞赛、立功受奖、入党提干这样的重要时间节点,也应见诸扎根平凡岗位的每一次辛勤付出和微小进步。军旅路上,每一名战士都不甘平凡,都渴望自己的“高光时刻”。新时代的战士优点多,个性也突出,年轻战士不服输的拼劲背后,往往有着想证明自己的雄心壮志。励夸赞身边的战友,就是要点赞每个“高光时刻”,激励更多官兵在练兵备战中勇当先锋,积蓄更强大的练兵动力。每名官兵看到被掌声鼓励的战友,也会在心中期待未来更好的自己。

当然,掌声作为表扬与激励的打开方式,也不是无原则的,表扬的同时也要注意打好清醒剂。都知掌声鼓励好,假如掌声泛滥,该指正的问题不及时指正,该批评的错误任其自由发展,就会助长不讲原则、一团和气的“老好人”思想。鼓励是为了影响官兵一生,是为了更好地激励打胜仗。我们必须想清楚这些问题。找准鼓励的出发点再出发,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掌声鼓励也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凝聚着带兵人与战士之间的互相信任。这也要求被鼓励的战士多些“我能行”的心态,独立、自主、能动地去实践、探索和创造,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军队建设事业,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部队备战打仗主业,珍惜发展平台,奋进勃发、主动作为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掌声响起,犹如激昂高亢的冲锋号,给人力量、催人奋进。带兵人不妨善用掌声鼓励,通过尊重官兵主创精神、激励先进带动后进等方式,增强部队凝聚力战斗力。

文字:张倚铭、侯兆东、曹世凯

供图:李岩、张倚铭

来源:人民武警报·星期特刊

监制:刘凤桥、张红卫

执行监制:张金岭

主编:关树声、王文

值班编辑:王燕婷、袁浩翔

邮箱:wjxinmeiti@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