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继承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坚持人道主义传统,批判反思社会现实。

2、文学表现空间拓展,除了继续揭露批判垄断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之外,战争文学、无产阶级文学成为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题材。

3、重视对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

4、艺术手段创新,吸纳多种表现技巧,呈现出多元化特色,形成心理现实主义、新闻报道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H.Lawrence, 1885 1930)

1、生平、创作

出生于诺丁汉郡矿工家庭,父亲是矿工,性情粗暴,醉酒后打骂妻儿。母亲做过教师,不满婚后生活。长子去世后,母亲将母爱转向劳伦斯,对其心理产生影响。劳伦斯学习刻苦,诺丁汉大学毕业后在伦敦郊区一所小学任教。1911年, 发表《白孔雀》后辞职从事创作。

1912年4月(26岁) ,劳伦斯拜访诺丁汉大学法语教授威克利,与31岁、已是3个孩子母亲的弗丽达一见钟情,5月初私奔。一战中,因弗丽达是德国人而被监视,战后去意大利,尔后浪迹天涯:锡兰、澳大利亚、旧金山、新墨西哥、墨西哥等地,寻找精神绿洲。曾与作家赫胥黎等朋友在美国弗罗里达州建立乌托邦庄园,未成功。1913年,病逝于威尼斯的疗养院。

弗丽达:他所目睹。感受和理解的东西,都无私地融注于他的作品中留给了后人,他-二生的丰采,他给子我们越来越多的生活的希望,是一份崇高和不可估量的馈赠。

十二世纪欧美文学简史(20世纪欧美文学概述)(1)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

2、《儿子与情人》 (1913)

(1)、情节:有早期自传色彩。叙述贝斯伍德矿区工人的生活及其家庭内外的情感纠葛保罗母亲 (莫雷尔太太)

保罗一米丽安

保罗 —克莱拉

(2)、劳伦斯与弗洛伊德:

劳伦斯本人的个体生活经验;俄狄浦斯情结;劳伦斯与弗洛伊德的不同: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是性恶论,劳伦斯则认为现代文明压抑人性,将自然人性扭曲为占有欲,将爱变成控制欲,只有回归自然,才能摆脱压抑,从俄狄浦斯情结束缚中解放出来。

(3)、俄狄浦斯情结与现代文明批判:

保罗的俄狄浦斯情结:格特鲁德对莫雷尔失望后先转向儿子威廉,威廉去世后转向保罗。保罗受母亲影响,恨父亲,依恋母亲,最大的快乐是与母亲生活在一起。

对现代文明的批判:

劳伦斯:“英国的工业 生活给每一- 个社会成员留下了烙印一般难以洗刷的污斑,削弱他们的人性,缩小他们的视野。被机械所奴役,为工业化、生产与消费这些神灵所驱使一样的生活是荒芜徒劳的人生。

人对自然、人对人的占有欲、控制欲破坏了自然的生命节奏,把自然中的-切扭曲(父亲的被扭曲,从阳刚、沉默到压抑、暴躁;母亲从柔情、快乐到憎恨、控制),只有承认生命的自然节奏,尊重、接受个体生命和自然的特异性

二、现代主义文学

1、现代主义文学界定

现代主义是对20世纪初期西方一切思想上反传统、艺术上追求试验、革新的文学流派的统称,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种种非理性哲学、社会学思潮影响下产生的,主要包括: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后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意识流小说等文学流派。

2、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思想内容:表现20世纪初期的西方文明危机图景,揭示个体的孤独、幻灭、绝望心理。

(二)艺术特征:

1、文学观:反对再现客观真实,主张表现个人主观心理真实。

公叙事手法、艺术技巧革新:叙事视角转换;语言革命艺术表现技巧多样化:象征、荒诞、夸张、内心独白等。

十二世纪欧美文学简史(20世纪欧美文学概述)(2)

弗吉尼亚伍尔夫

生平与创作

伍尔夫出生于伦敦一一个文学世家,性格敏感脆弱,自幼饱读诗书。《到灯塔 去》是伍尔夫最优秀的小说。伍尔夫一一生从未中断对各类虚构作品的探索,如《奥兰多》、《弗拉希》 等。出于病痛和战争所造成的心理压力,伍尔夫1941年投水自尽。

《到灯塔去》

小说分为“窗”、“岁月 流逝”和“灯塔”三部分,犹如充满诗意的三个乐章,集中表现一个大家庭的核心人物拉姆齐夫人带给大家的美好的家的感觉。灯塔象征着女主人公的心灵,成为贯穿全书组织叙述的主导意象。小说突破了个人眼界,呼应着拉姆齐夫人自我超越的历程,不断转换叙述角度,表现了人性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生活的多层次性。

十二世纪欧美文学简史(20世纪欧美文学概述)(3)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后现代主义界定20世纪中期以来,用于描述某些与现代主义相异的文学现象。主要流派有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文学、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等。

二、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共同特点

1、质疑元叙事:法国启蒙叙事与德国的思辨叙事

2、不确定性的创作原则(主题、形象、情节)

3、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 尤奈斯库的荒诞剧《秃头歌女》)4、嘲讽、调侃世界的荒诞性(如黑色幽默,《第二十二 条军规》)

塞缪尔.贝克特(1906- -1989 )

爱尔兰剧作家、小说家和诗人、荒诞派戏剧的领袖

1969年因“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十二世纪欧美文学简史(20世纪欧美文学概述)(4)

塞缪尔.贝克特

故事发生在两个黄昏,背景是一一片荒野,路旁有一-棵枯树。

第一幕,戈戈和狄狄在枯树下等待戈多的到来。为消磨时间,他们语无伦次地没话找话,不停地做- -些无聊动作,还错把路过的波卓和“幸运儿”当作戈多。天快黑时,来了一个男孩,告诉他们戈多不来了明天准时来。

第二幕,次日黄昏,两人依旧在原地

等待戈多,不同的是枯树上多了几片叶子。他们模模糊糊地回忆着昨天发生的事,又开始喋喋不休。波卓主仆再次出场,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小男孩又。上场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天准备来。两位流浪汉玩了一通上吊的把戏后,决定离去,可口里喊走,却仍然站着不动。

文章艺术特色主要有:

1.具有极强的象征性。2.具有不同于传统戏剧的独特结构。3.语言荒诞离奇。

而这篇文章的主题揭示了人与外部世界无法沟通的隔绝状态。刻画了人与人之间无法分开又相互隔膜的异化状态,提出了“人该如何面对自身”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