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三路大军伐蜀,刘禅投降蜀国灭亡;公元249年,司马懿父子发动高平陵政变,曹魏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西晋建立,魏国灭亡;而吴国一直撑到公元280年,吴国凭什么最后灭亡呢?
地利——长江天险
东汉末年之所以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无论如何也绕不开“地利”这个因素。蜀有山川之固,吴有长江之险,这正是蜀、吴能够抗衡强大的曹魏的重要原因之一。自从刘备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蜀地基本上就安稳了,诸葛亮北伐的次数远远多于曹魏伐蜀的次数。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伐蜀很难,但毛主席的那句话说得好,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邓艾,就是那个肯攀登的人,当姜维率十几万大军被钟会挡在剑阁之外,邓艾却翻山越岭偷渡阴平小道,兵临成都城下,刘禅在谯周等人的劝说下投降,蜀国就此灭亡。
长江天堑,这是曹操、曹丕父子难以逾越的鸿沟。赤壁之战,曹操挟平定荆州之势,本想一举平定江东,可惜功败垂成。此后曹操、曹丕多次讨伐孙权,都难以逾越长江和东吴水军的阻隔。即使晋武帝司马炎,也是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大造战船,周密筹备,才一举灭吴。
人和——内部和谐
其实,邓艾兵临成都城下,刘禅可以选择凭借坚城抵抗,邓艾孤军深入,没有补给,胜败尚未可知。可是蜀地的人心散了,或者说益州士人本来就心向曹魏,巴不得早早投降,好去中央朝廷做官,不再受刘备集团这个“外来户”的压制。
刘备家族在益州始终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益州的士人心向中原朝廷,把蜀汉当成暂时性的割据政权。终其蜀汉一朝,其统治者始终不敢大规模地启用益州人士挑大梁。蜀汉末年,姜维、夏侯霸等降将支撑蜀汉,就是其人才匮乏,用人格局偏小的表现。所以,邓艾兵一到,谯周等人就迫不及待地投降了。
孙氏家族在统治江东早期也面临着这一问题。孙策时期, 会稽太守王朗不愿辅佐孙策,一定要回到北方;吴郡太守许贡帮助朝廷出主意,对付孙策。孙策后来因被许贡门客击伤而死。但是,孙权改变了这种局面。在孙权时期,江东的世家大族归附了孙氏。
江东本地大族顾、陆、朱、张,孙策掌权是基本上是敌对的状态,孙策依靠的是北渡士族来压制当地士族。但孙权成功缓和了这种关系,双方达成了一种和谐的状态,陆逊、顾雍分别担任大将军、丞相就是最好的明证,江东士族的利益和孙氏的利益绑在了一起。
虽然孙权晚年,刻意地打压江东士族,甚至逼死了陆逊。但在危急存亡时刻,江东士族还是站在孙家一边。东吴末帝孙皓统治何其残暴,但陆逊之子陆抗,依然奋战在长江一线,擎天一柱护卫东吴平安。只有在事不可为的情况下,他们才会放弃抵抗。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学生时代背诵这句话的时候,没有多深的感悟,经历多了、读书多了才知道这真是颠古不破的真理!强大如曹魏,有山川之固的蜀汉,都先于吴国灭亡,完美地印证了“人和”的力量。
其实不光一个国家、一个政权如此,我们每一个小家庭,一个公司,一个单位,人和才是最重要的!家和万事兴,一个团结的集体,往往能迸发出最强大的力量。所以,和谐才是最重要的,和谐社会原来有这么深的含义……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吕思勉《三国史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