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人民在古代是如何过端午的呢,端午节又有什么习俗呢?不妨跟着我们去不同时期的志书去看看……

榆林端午习俗(榆林各地的端午民俗是什么)(1)

《延绥镇志》

榆林现存最早的志书,是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版《延绥镇志》,其在风俗岁时中曰:“端午悬艾虎于门 饮菖蒲酒 童儿带五彩索 姻亲馈暑扇 纱罗衣 角粽之类”。

清朝是历代修志最多的时期,也是榆林现存古志书最多的时期。清康熙十年(1671)版《延绥镇志》岁时中曰:“五月五日 馈米粽 悬艾叶 插菖蒲 午时书辟兵灵符 市售长命彩缕 饮雄黄酒 然以早而不以午也”。

榆林端午习俗(榆林各地的端午民俗是什么)(2)

《榆林府志》

清道光十九年(1839)《榆林府志》风俗中曰:“五月五日 端阳节 具角黍 饮菖蒲雄黄酒 男妇簪艾叶 小儿系五色丝艾虎”。

榆林端午习俗(榆林各地的端午民俗是什么)(3)

《府谷县志》

位于今榆林最北端是府谷。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府谷县志》风俗中曰:“五月五日 晨起即饮雄黄酒不必菜”。

榆林端午习俗(榆林各地的端午民俗是什么)(4)

《清涧县志》

位于今榆林最南端的是清涧,清道光八年(1828)《清涧县志》风俗中曰:“五月五日 馈米酒 悬艾叶 插菖蒲 书辟兵灵符 又曰长命百岁缕系小儿手足 饮雄黄酒以辟邪 然以早而不以午也”。

榆林端午习俗(榆林各地的端午民俗是什么)(5)

《定边县志》

位于今榆林最西端是定边,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定边县志》风俗中曰:“五月五日 饮雄黄酒 戴艾 食米枣角黍”。而清道光十八年(1838)《怀远县志》岁时中曰:“五月五日 以艾结成虎形 悬于门上 谓之 艾虎驱邪 浸葛蒲酒饮之 以断百病 为长者馈角黍 为少者送长命缕”。

榆林端午习俗(榆林各地的端午民俗是什么)(6)

《绥德州志》

清光绪年三十一年(1905)《绥德州志》风俗中曰:“端阳节 以艾叶插门灶 幼小儿女并以五彩绳系之臂项 以厌邪气 家人并饮雄黄酒 餐角黍 亲友互相馈赠”。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即使经过文化大革命,可由于现代化程度不高,传统文化也基本保留。

榆林端午习俗(榆林各地的端午民俗是什么)(7)

《米脂县志》

1993年版《米脂县志》 民俗中曰:“农历五月初五,或叫端阳节。五月气候渐热,蚊蝇孽生,易有疾病传播,有“恶月”之名。端午节凌晨,勤劳者上山拔艾叶挂门前;室内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此法并不科学,多饮中毒);小孩戴香包,装苍术、沉香,以避邪逐秽,手足拴五色线,以保“平安”。”

看来,在20世纪之前,习俗虽有变化,但基本大同小异。只是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新事物的不断涌现,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升,端午节的习俗才越来越淡,仅保留了其中的少部分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