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渝帆受邀到重庆市潼南区米心镇的一个朋友家做客,途中经过一座渡槽,看起来非常高大,立即引起了我的注意,并特意泊好车下来参观了一番,还拍下了这组照片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走近一看,原来这个渡槽名为龙王村灌溉渠,因位于米心镇的龙王村,故得其名,整个渡槽全部用石头砌成,看上去非常牢固。
为了了解这座渡槽,渝帆特意向桥下几位老人打听了一下,他们说这座渡槽建于上个世界六十年代,距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当时修建的时候他们都还年轻,其中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家表示,他参与过这座渡槽的修建。
老人家告诉我,这座渡槽并不是孤立的,它的起点位于米心的涪江边,经过新华、红卫、惠光,一直到宝龙镇,长约50公里,修建了三年多才建成,惠及沿线十多万人口。
在渡槽的一个拱桥下方,有明显的字迹,长焦拉近看了一下,上面刻的是渡槽的建成时间“公元一九六七年四月建成”,那么可以推断这座渡槽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兴建的。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我们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全国上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兴水利建设,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发扬人定胜天的精神,修建了很多水库、水渠、渡槽等,比如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及与红旗渠齐名的长岗坡就是那时所建,而且龙王村灌溉渠其实比长岗坡渡槽及红旗渠都更早一些。
即便是与潼南的另一个令人骄傲的水利工程、西部最长的运河——潼南运河相比,这座渡槽也要更早一些(潼南运河是1977年动工,1979年完工,而这条灌溉渠是1967年峻工,早了十多年)。
一位老爷子告诉渝帆,当时修建这渡槽可不容易,那时候不仅没有工程机械,连汽车都没有,所有的石头全靠人力肩挑背扛,那时候生活也不好,吃都吃不饱,但是大家都充满激情,从早忙到晚,毫无怨言。
当我问及这条水渠是谁主持的?花费多少?有多长?他们都回答不出来,只说从米心一直到宝龙,中间经过了新华、红卫、惠光等地,差不多有100里(50公里),这个数据的准确性我没有去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条水渠并不简单。
老爷子说,以前没有水渠的时候,这沿线几个镇的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饭,十年九旱,经常颗粒无收,尤其是上个世界六十年代初,恰逢三年自然灾害,人民腹不裹食,有的人只能吃草根树皮,所以才下定了决心来修建这些水利工程。
“那时候人们虽然吃不饱却尽皆干劲十足,不过由于缺乏经验和工程机械,刚建设不久,人们在将这些石头提到几十米高的拱桥上时还是发生过事故”,老爷子回忆起建设时的情景,仿佛依然记忋犹深。这让我忽然想起了这段时间火爆网络的重庆巫山修路村支书毛相林,为了解决地方的出行困难,即便再困难也要上。想必建设这条水渠时的情景也差不多,大家只有齐心协力把水渠修通,才能感受到丰收的喜悦,改善饿肚子的困境。
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条人工修建的水利工程不仅没有垮塌,连水都不漏(不过据说近期正在全线维护),但是却显得默默无闻,要知道红旗渠、长岗坡等好多比它后修的水利工程都已经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的还是国家AAAAA级、AAAA级旅游景区,而龙王村灌溉渠不仅外地人不知道,估计99%的重庆人也闻所未闻,这是不是太低调了呢?或许重庆像这样的水渠还有不少,有的可能已经丧失了水利功能,但它们所展示的“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精神却是永不过时的,大家觉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