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日报

汕头市深化改革创新(塑造开放包容的特区气质)(1)

汕头志愿者活跃在街头巷尾。杨立轩 摄

南海之滨,春潮涌荡,文明蔚然成风。

“‘大同江前,白云点点’,猜一灯谜。”在汕头澄海区前美村的郎中第里,一堂非遗互动课正在生动上演。

“观看红色题材电影,体会到了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以百载商埠古建筑胡文豹大楼为载体全新打造的廻澜书院里,一场场红色胶片电影正在放映,将革命英雄故事送到老百姓“家门口”。

作为百载商埠,汕头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动力在于与时俱进、创新实践。一个文化传承新枢纽,一个城市文明新空间,共同演绎着新时代文明实践新故事。

精神文明是社会发展进步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11月27日,汕头市召开中国共产党汕头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要坚定不移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塑造开放包容的特区气质。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厚植城市精神品格,全面提升汕头城市“软实力”。

蓝图全面铺开,文明成风化俗。站在新的起点,汕头将在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持续用力,为汕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筑牢思想

让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整洁明亮的海滨长廊,红旗飘扬、繁花点缀;文明公益广告遍布公交站点、广场公园;“红马甲”微笑服务、提供指引;小公园“民俗特色文化”经济圈热闹非凡……

围绕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的目标,汕头把文明城市创建打造成最大的民心工程。今年以来,汕头把文明创建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全面、精准、高效响应市民所需所求。一系列“微更新”“微治理”“微服务”,让市民在细节中感知文明力量、共享文明成果。

今年,汕头在全市广泛组织开展以八大系列20项工作为重点的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其中,“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活动”通过建好用好汕头市党群服务中心、文明实践中心,进一步实现阵地全覆盖、服务零距离。

12月5日,汕头市新时代文明宣讲志愿服务轻骑队来到金平区鮀江街道木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文艺表演 理论宣讲”的形式,把党的创新理论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文艺节目,为基层干部群众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党课,让党的声音更加深入百姓心。

基层宣讲接地气,文艺活动暖人心。近阶段以来,文明宣讲志愿服务轻骑队的志愿者深入汕头全市六区一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送去一批学习资料,并多种形式开展宣讲学习活动,充分发扬文明实践阵地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优良传统。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工作作风影响着工作成效和质量。汕头坚持以创建干实事、务实功、求实效。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委(党组)书记亲自抓、负总责,抽调精兵强将充实工作队伍,全面提升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水平。

2020年9月15日起,《汕头经济特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实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用以教育、引导和规范群众文明行为。此外,《2021年汕头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考核评比方案》《汕头市精神文明创建九大行动实施方案》《汕头市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评选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也先后出台,为文明创建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一手抓倡导,一手抓督查。汕头坚持“一月一评”开展镇街评比,通报表扬每轮排名前三的镇街,约谈通报后三名,传导创建工作压力,推动责任落实。严肃追责问责,完善随机暗访机制,对行动迟缓、措施不力、推诿扯皮的及时曝光处理,对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坚决问责。

同时,加强宣传引导,净化网络空间,大力宣传汕头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提振发展信心,引导广大市民关注、支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共享文明创建成果。近年来,共收集整改市民群众各类投诉1万多件,办结率95%以上。

通过不断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汕头将文明之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文明成为汕头鲜明的精神底色。

办好实事

用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您的眼睛有哪里不舒服?”8月26日,龙湖区新津街道充耀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来到一名高龄老人家中,一起前来的还有医护人员,为腿脚不便的老人开展上门义诊。

这是依托汕头市“i汕头志愿者之家”微信小程序开展的志愿服务——市民只需在平台上“点单”,志愿者通过“接单”,并在活动结束后进行“评单”,精准对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同样的场景还发生在金平区鮀江街道港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随着文明实践站里传来孩子的朗朗诵读声,“红色经典读书会”读书学史活动正在开展。学生家长通过在“i汕头志愿者之家”平台“点单”就能参加读书会活动,满足青少年精神文化需求。

如今,由汕头市文明办开发的“i汕头志愿者之家”小程序已成为打造汕头“志愿之城”、实现为民办实事的一个窗口,更是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打通宣传、教育、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之一。

2018年以来,汕头加快推进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建成文明实践阵地1382个,其中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163个,文明实践基地(点)219个,组建志愿服务队1159个,形成县、镇、村三级贯通,中心、所、站协同联动的格局。如今,依托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全市各文明实践阵地不断深化建设、丰富内容、拓展功能,开展了抗击疫情、文明交通、心理援助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活动。

城市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广袤的乡村也向着美丽未来进发。走进龙田小学乡村“复兴少年宫”的花灯室,教室里悬挂着的都是学生制作的鱼灯、五角星灯、六角宫灯等,明亮的色彩将整个教室映照得鲜活起来。这是乡村“复兴少年宫”和潮汕优秀传统非遗文化共生的成果。

今年8月,汕头22所试点乡村“复兴少年宫”正式揭牌并投入使用。得益于乡村“复兴少年宫”的建设,各类有特色、有内涵、有新意的实践项目进驻乡村,素质教育活动成为常态内容。

事实上,建好用好乡村“复兴少年宫”,是汕头深化文明村镇创建、为民办好实事的一项内容。此外,汕头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主题活动,推进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经常化,运用积分制、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等方式开展移风易俗主题活动,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今年以来,澄海区还充分利用农家书屋主阵地,举办阅读分享交流、村史大家讲等活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与全民阅读有机结合。结合2021年南国书香节,澄海区还举办了“我的书屋·我的梦”农村少年儿童阅读实践活动,依托全区137个农家书屋开展红色教育,组织村民一起阅读红色书籍,分享读书感悟。

攻坚治理

打造和谐宜居的文明城市

如果说厚植城市精神品格,是汕头创建文明城市“软实力”的体现,那么,将创建文明城市触角向攻坚治理延伸,则是“硬实力”的展现。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白鹭翔集……走进练江边的大寮村,不少村民正坐在河岸边唠家常。一旁的大寮港,曾经污水横流、垃圾成堆,如今这里的水质已达到地表水V类水质要求。

大寮港的蝶变,是汕头打好练江流域综合整治攻坚战的一个缩影。日前,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公布,汕头4个乡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名单。其中,大寮村榜上有名,成为全国样板成员之一,是潮南区唯一获此殊荣的行政村。

对于居住环境的变化,汕头潮阳区和平镇和舖社区的居民也有深刻感受。2019年,在练江流域综合整治中,该社区被列为雨污分流建设的先行点。从2019年10月起,汕头采用“一村一案,一户一策”模式,在练江流域514个自然村铺开雨污分流工程建设,将每家每户厕所、阳台、厨房的生活污水统一接入污水管道,从源头上彻底解决练江生活污水污染问题。

以着力提升水环境质量为目标,汕头推进“清四乱”“五清”专项行动,开展建成区黑臭水体专项整治;全面建立河长制组织体系,共设立市、区、镇、村四级河长1768名。目前,纳入平台监管的38条黑臭水体均完成治理,全部实现长治久清。

汕头还注重在乡村风貌塑造上下“绣花功夫”,以点带面,连线成片,提速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积极引导各地建设乡村风貌示范片。比如评选、建设10个具有潮汕文化与侨文化特色的“最美侨村”,凝聚血脉之魂、文化之魂。

水清了、岸绿了、景美了……然而,汕头打造文明城市的目标不止于此。

一个城市的肉菜市场,是最具烟火气的地方。以往脏水四溢、怪味扑鼻等脏乱差现象不见了,新的设计布局、齐全的配套设施、良好的环境卫生,给市民群众带来了全新的消费体验……临近中午,位于汕头市区的新瑞平市场熙熙攘攘,人声鼎沸。作为汕头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第一炮”,新瑞平市场开业至今已有5年多,升级改造后成为居民买菜购物的首选。

小市场,大民生。自2016年汕头打响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攻坚战”以来,汕头的农贸市场正在经历一场从“脏乱差”到“新靓美”的蝶变,成为文明城市创建中最鲜活的缩影。截至目前,汕头累计完成252个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占全市农贸市场总量近九成,市场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文明城市创建有标准,城市治理水平提升无止境。城乡环境升级改造背后,是汕头下好“绣花功夫”,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精度的努力。随着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不断推进,汕头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更加充实。

数说文明

●市容环境不断提升

全市共整治违法建设11350万平方米,整治“六乱”行为79万宗,拆除违规户外广告牌11.2万块,治理黑臭水体38条,升级改造农贸市场252个,新建改建公园广场285个,城市环境品质提升项目已完工58个,查纠各类交通违章行为154.4万宗,新增临时停车泊位3.38万个。

●文明创建不断深化

举办农村地区文明创建活动1431场次,各行各业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332场次,校园创建全面覆盖1067所学校,开展家风家训家教主题活动122场次。30人获得“中国好人”“广东省级道德模范”“广东好人”等荣誉称号。

●实践阵地不断拓展

建成各级文明实践阵地1383个,年底前建成镇级示范所14个、村级示范站204个,开展文明实践活动2838场次,文明实践活动吸引群众23.62万人次。全市志愿者注册数超99.5万人,注册人数占全市人口18.1%。

■文明微光

“同在阳光下”点亮未成年人“心灯”

每逢周末,定时开讲。12月5日,正值国际志愿者日,“同在阳光下”汕头市未成年人心理援助志愿者培训课程,在汕头市未成年人文明素养提升志愿服务基地举行。这是该项目第200场线下活动,如今服务人群累计超过22万人次,已成为汕头志愿服务的一张“名牌”。

2019年,汕头市文明办设立汕头市未成年人文明素养提升志愿服务基地,以基地为平台,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援助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以该基地为阵地,汕头联合专业心理研究机构力量,招募了包括医学博士、心理学硕士在内的多名高学历高层次专业人员以及在教育领域、未成年人心理援助领域工作多年的心理咨询师组成项目组,成立志愿讲师团,设立“同在阳光下——未成年人心理援助志愿者培训”项目。项目每周常态化开展两场心理援助志愿者培训公益课,并开通“青春心答案”心理信箱用于接受学生、家长、老师的投信,一对一解决心理困惑。

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团队成员还积极联合其他心理机构开设公益热线,向市民尤其是未成年人提供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预防并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困顿。

截至今年12月5日,“同在阳光下——汕头市未成年人心理援助志愿者培训”项目已举办各类活动271场次,项目团队直接培训志愿者逾4万人次,服务人群累计超过22万人次。

■凡人善举

“中国好人”马学杰: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年底,在广东汕头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全国十佳农民”“中国好人”马学杰又开始了新一轮忙碌。

“80后”马学杰是汕头市顺杰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说起“面朝黄土背朝天”,许多人想到的是农民耕作的辛勤场景。在汕头市潮阳区,马学杰虽然常年与田地打交道,但他却与传统农民的耕作模式不同,他利用现代化机械助农增收,开拓出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农业发展前景。目前,合作社与44个经济联合社5000多名贫困户签订种养帮扶协议书,带动周边农民致富增收,为潮阳、潮南两区2500多户种粮户带来信心和希望。

2020年春节期间,由于疫情防控,部分市民集中采购大米导致各大超市和粮油店一时紧张。为了让各大超市和经销商有充足的粮食供应,马学杰带领员工开仓装车,以原价销售供应市场,共开仓放粮5000多吨,保障了1000万人的粮食供应。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马学杰还带动社员提前做好春耕备耕工作,积极组织社员农户进行水稻集中育秧。通过工厂化流水线育秧技术,合作社帮助周边2500多户农民复工复产,也为一年的好收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种田大户’,我们有责任去辐射带动更多农民高质量发展稻米生产,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一分力量。”马学杰说。

每个时代都需要一种崇德向善、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先进榜样就是最直接、最生动的载体。近年来,汕头有30人获得“中国好人”“广东省道德模范”“广东好人”等荣誉称号,101户家庭荣获市级以上“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称号,选出“汕头好人”等市级先进个人105名。随着更多的道德模范不断涌现,文明风尚在汕头大地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南方日报记者 蔡沚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