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人从未负国",这个说法最早是在南宋灭亡,元朝建立以后流传出来的。自古以来,巴蜀四川之地就是中国的腹地重地,在历史上对国家对人民的贡献不可谓不大,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四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川人从未负国”,原话为“川人从未负国,国人决不负川”,这一说法的本意,强调了历史上四川人对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当然,这里面只是强调川人的贡献,并不是用来否定其他省份人民的贡献。

四川为什么能叫天府之国(天府之国的四川)(1)

四川地图

一、天下粮仓,天府之国

我们都知道自古以来中国都是农业大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多。但是古代的生产技术我们都知道是很有限的,所有天下几大粮仓就显得格外重要。

唐朝以前,八百里秦川、巴蜀之地、江南江浙地区,为全国提供了主要的粮食,但是随着少数民族的南下以及王朝的更替,使得秦川之地生态逐渐恶化,并且由于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人口愈加多了起来。

《史记·留侯世家》: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四川为什么能叫天府之国(天府之国的四川)(2)

所以当时的四川扮演者粮食大管家的角色,天府之国,土壤肥沃,都江堰水利发达,百姓勤劳善耕,使得巴蜀之地成为全国最大的粮仓,直到宋代时期苏湖两地的发展。

众所周知,民以食为天,在那个经济水平不是很发达的年代,粮食就成为百姓生存的最大支柱,每当某个地区发生天灾人祸或者国家打仗时,四川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四川为什么能叫天府之国(天府之国的四川)(3)

都江堰

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捍卫者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地处盆地,四周高山环绕,形成一个天然的屏障。所有中国历史上每当国家遭遇苦难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四川。

《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唐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入蜀避祸;北宋真宗时期,辽军南下,宋真宗就动了南下入川的想法。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一度攻占了大半个中国,唯独西南地区无法深入,因此当时的民国政府就搬到四川。

四川为什么能叫天府之国(天府之国的四川)(4)

安史之乱中唐玄宗入蜀

在战乱时期四川为国家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保护场所,并且四川更是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起之地。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刘邦本为沛县小小亭长,被项羽打得只能龟缩在蜀地。但是川蜀人民为汉军提供了充足的物资和优良的士兵,为刘邦后来建立大汉天下,统一全国,结束战乱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正是有了汉朝,中华民族的文化才能有如此的辉煌。

不仅如此,川地人们对国家的统一,对百姓安居的意愿格外强烈,这也正是为什么川蜀多俊杰,爆发了那么多农民起义,建立了那么多政权,浓浓的家国大义溢于言表。

四川为什么能叫天府之国(天府之国的四川)(5)

刘邦

三、抵御蒙古,捍卫民族

公元1258年,蒙古大军为了尽早灭亡南宋,企图占据四川,从蜀地进入南宋腹地从而灭亡南宋。当时的蒙古属于外族入侵,对汉民族政权、文化、百姓嫉妒恶劣,企图消灭汉民族文化并且大肆屠杀汉族百姓。

这时候的川蜀将士和百姓展现出来川人的骨气,誓死不投降,坚决抵御蒙古族。因此当时蒙国大军号称几十万大军在大汗蒙哥的率领下气势汹汹的杀向四川,在潼川府路合州钓鱼城下受到强烈抵抗,蒙古大军因此无法前行。

四川为什么能叫天府之国(天府之国的四川)(6)

蒙哥打算武力征服,但是没料想无论是将士还是百姓都同仇敌忾,在王坚的带领下将蒙古军队死死的压在城下。

公元1259年夏,当时蜀地天气炎热,蒙古大军内瘟疫横行,士气低下,并且随后的攻城中大汗蒙哥亦被抛石击中,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因此川人将蒙国大军生生的给拖垮了,蒙国大军被迫撤军,南宋因而又多存在了数十年。

四川为什么能叫天府之国(天府之国的四川)(7)

不仅如此,蒙哥兵败身死后,忽必烈也北上争位,忽必烈当上大汗后建立了元朝,通过四川钓鱼城之战明白了不能对汉族过分的压榨和逼迫。因此忽必烈采取怀柔政策,减少对汉民族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对华夏文明起到了保护作用,这是四川人民没有想到的。

但是人力有尽时,公元1279年,当时蒙古从早已灭掉的大理国出兵直取南宋,南宋已经灭亡。钓鱼城也失守了,虽然忽必烈答应不杀城内一人,但是对整个四川人民却没有手下留情,大肆的屠杀,以至于明初时原本的一千多万人口锐减到不到百万,可见川蜀人民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川人从未负国”的说法由此兴起。

四川为什么能叫天府之国(天府之国的四川)(8)

四、赫赫川军,保家卫国

我们将川地对中国的贡献最大的一处就是川军。作为当时武器装备最差的军队,川军毫不畏难。

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四川军阀刘湘立即响应,先后派出近四十万军队奔赴前线,刘湘每每身先士卒,1938年在战场上因病去世时说:"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这句话也成为了所有川军心中的信条,事实也真的如此,抗日战争期间,四川前前后后总共派上战场的川中子弟近三百万,最后回来的,十之二三。

四川为什么能叫天府之国(天府之国的四川)(9)

死字旗

死字旗是川军战士王建堂在出川抗战前由其父亲王者诚赠送的一面写着一个斗大而苍劲有力的“死”字的旗帜。鼓励儿子为国捐躯,奋勇杀敌,马革裹尸。

抗战初期,民国政府对川军不抱多大希望,因为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川军以"两杆枪"闻名于军阀之中,意思就是川军素质低、纪律差,抽大烟、逛妓院都是常事,但是抗日战争打响以后,川军表现出的英勇的品性和强大的战斗力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淞沪会战、武汉会战、豫湘桂战役包括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等等对日大大小小的战役都少不了川军的身影,并且因为川军对日作战的强力而被成为铁血之师,一洗"两杆枪"的耻辱。

四川为什么能叫天府之国(天府之国的四川)(10)

壮士出川

川军前线抗日杀敌,后方的川蜀百姓同样为抗日做出了突出贡献。抗日战争时期需要大量的物资,像粮食、衣服鞋子和军械,都是川蜀人民不分昼夜生产出来的,为了省出粮食给前线将士们吃,蜀地百姓忍受着饥饿,忍受着物价暴涨,依旧无怨无悔的砸锅卖铁支援抗日。

抗战后期,国家财政出现重大危机,因此在全国号召"捐金运动",蜀地人民为了支援国家,从上到下,各行各业都将全部家当拿出来捐给国家,更有甚者一些乞儿将乞来的硬币也投入捐赠箱里,这是一种多么令人震撼的行为。有这种人民,有这种行为,国家焉能不胜利?

正是有了川军、巴蜀人民以及全国各地军民一心,齐心协力才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这是不可磨灭的功绩。

四川为什么能叫天府之国(天府之国的四川)(11)

今天我们重新来看四川的历史,可以发现四川无时无刻不在为国为民奉献着,直到现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四川人民在大灾难面前展现出来的是不畏惧、不服输等顽强品性,他们迅速的从灾难中走出来。

成都,重要的科技中心,为国家为人民提供了大量的科学技术,为我们国家的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川蜀,她的地位毋庸置疑的,她为中国人民付出了太多太多,"川人从不负国"的称号当之无愧!

四川为什么能叫天府之国(天府之国的四川)(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