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虫洞真实事件(文物上的瓶间虫鸣)(1)

乾隆时期玻璃蝈蝈鼻烟壶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意思是蝈蝈的子孙多又多,家族正兴旺,蝈蝈张开翅膀,群集低飞翔。距今2000多年前的《诗经》已经对螽斯(蝈蝈)的习性描述非常准确:多产、低飞、振翅而鸣。

蝈蝈是昆虫中的“音乐家”,常被人们饲养观赏,它的形象也多出现在文玩和工艺品上。通州出土的粉彩鼻烟壶,上绘一只长须的碧绿大蝈蝈正在“振振兮”。大概是刚吃饱,可以放飞自我了,它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清光绪时期的白菜型花插,整支珊瑚雕琢成白菜状,两只蝈蝈分伏于左右白菜叶上,正大快朵颐。清乾隆时期的酱套绿色玻璃鼻烟壶,用墨绿色的玻璃套出一只蝈蝈。

世界十大虫洞真实事件(文物上的瓶间虫鸣)(2)

通州出土的粉彩鼻烟壶,上绘一只长须蝈蝈

相比蝈蝈,外观上有些相似的小弟蟋蟀几乎没有直接与之相关的文物。蟋蟀与人类活动的交集出现时间也很早,《诗经》中蟋蟀已经瞿瞿登场。唐代皇宫中盛行斗蟋之戏,明清两代,斗蛐蛐在北京盛极一时。

婴戏是青花图案中的重要题材。婴戏图始于唐,宋代后盛行,稚童为主要角色。常见的婴戏图案有戏蝶、捉蜻蜓等各种嬉戏玩耍场面,情趣盎然。朝阳洼里出土的青花婴戏盖罐,腹部主体纹饰分为四个部分,着力表现了14名孩童的神情,有骑木马的,有玩蛐蛐的,也有模拟官员出行、升堂的,还有模拟对弈、会客、教学的,童趣十足。器底书“大明嘉靖年制”。在斗蟋蟀这一幅中,一个大一点儿的孩子手持长长的草捻,撩拨着罐中的蟋蟀。对面的男孩看过来,中间C位的孩子小心翼翼伏在桌上,惟恐惊到罐中的“战斗”。三人或站或坐或伏,正享受着游戏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