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追查冤狱案件到了尾声,康熙对张廷玉说,到热河去打猎。这就拉开了一段精彩故事的序幕。此时的康熙是什么状态?清查冤狱,太子也牵涉其中,加上之前的国库案,和太子卖官,此时的康熙心境复杂,不知该如何对待太子,此时的康熙并未下定决心,废除太子。对老八,康熙是赞赏的,清查冤狱,老八审出结果,并直送康熙,康熙对于这种“忠直”的做法是赞成的。所以赐了爵,并代皇帝赏赐外番。但诱审一事,终究是漏了,原以为老八在自己的苦劝之下,开始关心国事,没想到最后,还是为了争太子位。康熙愤怒之余说了句“该死”。

雍正王朝弘历的精明(会拍马屁的弘历)(1)

这时的老四,还在养病。对于在清查冤狱的前夜,老四突然得病,刚开始康熙是觉得很突然,不可信的。因为前几天刚召见了老四,并没见到哪有病态。不应该突然得病,派御医探望,果然真病,得知短时间内,老四的病不可能好,这时的康熙只是失望的说了句“知道了”。康熙为什么会失望?原本说好了,做个真正的孤臣,所谓的“孤臣”,就是心里只有国事,没有朋友亲人。孤臣是什么?可以看做是“柱臣”,大清国的顶梁柱,只为大清基业做事,不怕得罪人。有理由相信,康熙同意了老四做孤臣的想法,并大加赞赏,这让老四是心寒的,为什么?既然要求你做臣,就是说你没资格做皇帝,其实是对老四夺嫡的否定。原本以为老四一心一意为国家做事,没想到老四用得病的方法,躲开了冤狱案,经过了开始的不信之后,康熙对老四的态度完全明了了。康熙感到了失望,所以才只说了一句“知道了”。那对于老四的躲避,康熙是什么态度?生于皇家,一言一行都要谨慎,这案子还可能牵涉太子,老四是太子党,这时躲开也算无可厚非。但是康熙是不同意老四躲开的。康熙心里很清楚,这次一定会牵涉太子,谁拿下了太子,谁就可能得罪天下人,被后人诟病,这是一个锅,一个很大的锅。这时的老八主动请缨,出来背这个锅,康熙不同意。这个锅太大,不是一个人能背的,老四想躲,那也不行,老四来不了,老十三就上吧。老四老十三是一伙的,到头来还是躲不过去的。可见,这时的康熙对老八,还是很看重的,但诱审肖国兴的败露,使康熙震怒,自己原本就是维护了老八,没想到老八动起手脚来,比太子动作还要大。

老四对于打猎采取了兵来将挡的态度,一切事就推说自己病还没好。而且老四打猎应该不行,后面有老四自己射箭的桥段,老四的箭法,确实有待商榷。而邬思道认为,打猎是个机会,此时邬思道,对于康熙的心思,是明了的。不光邬思道知道,其实其他阿哥也知道,否则老十四不会仿造太子手谕,替康熙下废太子的决心。于是邬思道便开导弘历和弘时,但是弘时没能听进去,反倒是弘历很爱学习。到了打猎这天,老四没有准备,并说不打算准备,康熙说你别后悔,这,其实是个试探,康熙认为,老四躲开冤狱案,是有夺嫡之心的。正好拿明黄如意试一下各位阿哥,但老四很谨慎,说应该还给太子。这就向康熙解释了一切,之前得病,并不是为了夺嫡,而是为了力保太子,为了国家才躲开的。

雍正王朝弘历的精明(会拍马屁的弘历)(2)

听到结果,众人认为应给老八,康熙对老八只怕更恨了几分,原来老八蒙蔽的不止他一个,还有这么多官员。这时,弘历出场了。弘历的话,是在拍马屁吗?不是。康熙把如意赏给弘历,是因为弘历马屁拍的好?不是。康熙为什么带儿子孙子们来打猎?其实就是为了教育子孙,教育什么?就是弘历说的那番话。打猎是假,是形式,明理是真,是目的。但可惜其他儿子们都不懂他的苦心,没想到小小的弘历竟然说了出来,一时龙心大悦,这才赏了如意。是什么道理?就是不忘本,满人以骑射得天下,那骑射的本事就是本。国家大事也一样,治国才是根本,国家稳定,才有了皇位的稳定,内斗就是忘了本。满人狩猎就是上天赐予的谋生手段,看似血腥,并且已经没有了必要,但是符合天道。上天赐予汉人肥沃的土地,所以能耕种为生。赐予满人山川大河,所以打猎为生。这时老八的举动,就大为不合适, 活捉猎物,固然显示了仁心,但没有了解到,上天赐予满人打猎,这也是上天的仁心。这是天地之仁。如果活捉就是仁慈的话,那不是在说,满人长期的狩猎就是不仁?不就是说康熙一生打猎的行为是错误的?老八一系列操作,暴露了自己水平太低,心胸还狭窄,并包藏祸心。水平太低导致之后难获圣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