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蜿蜒越是深刻(越原始越深刻)(1)

众所周知,人的活动范围一般是有半径的。早年人们外出依靠步行,其活动半径大约也就是7至8公里,一切都围绕着村落或乡镇这个中心,稍远一点的县城就已经不在活动范围内了;有了自行车,活动半径扩大到30公里左右;当人们有了汽车,活动半径又成倍增加,以前100公里外的地方,可以轻松到达;如今,高速公路形成网络,人们的活动半径可以达到500公里左右。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的视野取决于他的活动半径,而活动半径取决于他的速度,速度又取决于他的行动工具。依靠科技的力量,人类的活动半径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延伸,眼界和生活的边界也不断扩展,这也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明显标志。

越蜿蜒越是深刻(越原始越深刻)(2)


(117)远

越蜿蜒越是深刻(越原始越深刻)(3)


字形演变:

越蜿蜒越是深刻(越原始越深刻)(4)


本义溯源:

逺(远)”多被认为是形声字,《说文解字》:辽也。从辵袁声。其实大谬,从甲骨文看,最初这是一个典型的会意字。

甲骨文“逺(远)”,从彳从衣。“彳(chì)”为古文“行”的一半,通常表示直行的道路;“衣”的甲骨文图形乃是一件上衣的轮廓,上部为衣领和肩袖伸出,下部为裹在躯干上的衣襟。那么,为什么用彳和衣来表示“逺(远)”呢?

古时候人们的活动半径十分有限,由于依靠步行,当日又需要来回,因此离开村落跑不了多远。如果要到更远的地方去(以直行的道路表示通向远方),那就需要带好行囊(以换洗衣服来示意),才能开始远途旅行。古人因此抓住这个生活细节,来表达路途遥远的意思。

越蜿蜒越是深刻(越原始越深刻)(5)

甲骨文“逺 1”

又有甲骨文字形,多加一个“又”在衣下,表示用手拿着行囊(衣服),含义是一样的:

越蜿蜒越是深刻(越原始越深刻)(6)

甲骨文“逺 2”

金文在甲骨文基础上增加了代表“止”,表示“去往”、“至”;增加了圆形指事符,表示远方的目的地。“衣”则有所简化。虽如此,含义仍为目的地很远,需要带上行囊:

越蜿蜒越是深刻(越原始越深刻)(7)

小篆时字形进一步规范,将金文左边的“彳”与下部的“止”合并,形成新的字根“辵chuò”,也是“行走”的意思;而余下部分就形成“袁”形。 许慎未见过甲骨文,因此误认为是“从辵袁声”,殊不知这是从甲金文变形而来:

越蜿蜒越是深刻(越原始越深刻)(8)

小篆“逺”

隶变时,将“辵”进一步改写为走之底“辶”:

越蜿蜒越是深刻(越原始越深刻)(9)

隶书“逺”

越蜿蜒越是深刻(越原始越深刻)(10)

楷书“逺”

后来根据读音,进一步简化为“远”,以“元”为声符,从而变成形声字了:

越蜿蜒越是深刻(越原始越深刻)(11)

楷书“远”

综上所述,“”字本义:目的地距离遥遥,需带上行囊上路。引申为“距离长”、“遥远”。


衍生含义:

越蜿蜒越是深刻(越原始越深刻)(12)


成语典故:

远交近攻

语出《战国策·秦策》:范睢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这是范睢说服秦王的一句名言。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睢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四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越蜿蜒越是深刻(越原始越深刻)(13)


其他汉字解释:

宁 、 静 、 江 、 河 、 湖 、 海 、 地 、 天 、 性 、 争 、 中 、 阳 、 向 、 望 、 私 、 胜 、 取 、 利 ......

越蜿蜒越是深刻(越原始越深刻)(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