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公元751年,也就是天宝十年,是唐朝倒了血霉的一年,也是后来一系列倒霉开始的第一年。

上期说过,阿拉伯帝国扩张到西域的时候把当时的唐朝安西节度使高仙芝打得惨败。怛罗斯一战,唐军两三万人出征,只回来几千人,几乎全军覆没。但这还没完,同年在东北安禄山出兵打契丹,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也死了好几万人。最惨的是当时的剑南节度使(剑南就是现在的四川重庆一带)出兵打南诏(就是现在的云南贵州,当年是少数民族政权)。结果又大败,将士阵亡六万人。这简单一算兵力减员不下十万人,整个国家的五到四分之一的野战部队直接打没。

而在这一年之后,朝廷里的大权奸,宰相李林甫病死,换了另一个更大的权奸,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当宰相。多说一句,杨国忠其实还有一个身份很多人不知道,他还是武则天的首席男宠张易之的外甥,所以杨国忠其实可以管武则天喊一声舅妈。杨国忠上台之后朝廷接着打南诏,打了好几次,前后损失二十几万人。国家连年征战,同时李唐的核心统治地区关中又开始闹饥荒。所以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最终“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禄山从东北开始造反了。“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长安几个月后易手,唐玄宗只能带着文武百官跑路去了四川。

李隆基盛唐衰败的原因(李隆基的盛唐下)(1)

关于《霓裳羽衣曲》多说一句,一般都认为这是李隆基谱的曲子,专门给杨贵妃写的。后人每每念起杨贵妃在华清池里随着《霓裳羽衣曲》翩翩起舞,盛唐景象顿时赫然面前。虽然杨贵妃确实跳过这支舞。但这本来是一首宗教乐曲。是道教,也就是当时的唐朝国教,在太清宫里面祭祀老子的时候用的。所谓是”霓裳”,就是彩虹做的衣裳,是神仙高人专用的纺织品。这首曲子经由白居易同志在《长恨歌》里的绝妙引用,被后世当做是象征整个开元盛世的意象。不光是白居易,中晚唐的诗人怀念安史之乱之前的那个时代都会提到这个曲子,比如后来晚唐的张祜,他在 《华清宫四首》里面有一首这么写:

天阙沈沈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

沉沉长夜,宫里大殿上仿佛还响着“霓裳羽衣曲”里清脆的玉笛之声,“向空尽”,吹进了开元盛世的繁华,再也回不去了。张祜那时候正是中唐向晚唐过渡的年代,国家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所以是“一声玉笛向空尽”。 这华清宫在著名的骊山上,这李隆基也是心大,秦始皇的坟就在边儿上,他跑上面修一大堆宫殿。所以是“月满骊山宫漏长”,宫漏是一种计时的器具。

所以黄仁宇不是有本儿书叫万历十五年么,说明朝灭亡,从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就能看到后来所有灭亡因素的萌芽。同样的,天宝十年,所谓的盛唐,所谓的盛世,从这一年开始局面急转直下。冰冻非一日之寒,前面说过唐朝这种对外频繁用兵从唐玄宗中后期开始,直到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前几年,局面是越来越糟。所以在李隆基的开元天宝时期,唐朝的闺怨和边塞诗同时井喷。边塞诗当然被一般人所熟知,主题都是边关大漠风情,将士们怎么奋勇杀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所谓盛唐气象这个雄健的概念,很大程度上都与这些边塞诗构建的形象有关。但是这里面不得不说一个很矛盾的现象,就是那些创作边塞诗的诗人,一边写这些给人打鸡血、号召大家去边关塞外克敌立功的诗,一边又写哎呀你老婆在家等你啊想你啊你是不是也很想家呀,这种闺怨题材的诗。拿王昌龄来说,大家都曾经背过他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但是他也写过闺怨这样的诗,诗名字就叫《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说一个少妇本来好好的,等到画好了妆,上高楼眺望,看到杨柳枝头,才想到丈夫远征自己一个人在家。春日里好不容易画好了妆却无人欣赏,这才后悔说,哎,不该成天鼓捣丈夫出门儿,建功立业。王昌龄还有一首诗,你要连起来看,像是他在自己和自己对话一样,诗名叫《变行路难》(表示是从乐府的《行路难》,变过来的)

向晚横吹悲,风动马嘶合。前驱引旗节,千里阵云匝。单于下阴山,砂砾空飒飒(sa)。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

日落将晚,横笛声中,带一点儿风吹过来的战马嘶鸣。队伍的前锋战旗高扬,此刻是战云密布。这个“匝”是环绕的意思,表示这战阵是一层一层的。“单于下阴山”,这里的单于和阴山肯定都是代指,意思说敌阵的部队沿着山势俯冲。因为都是骑兵么,所以砂砾空飒飒,地动山摇把沙粒都给震起来了。 这一仗结果怎么样,打没打贏没说。就是一句话“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成王败寇,建功立业就这一战了,怎么还能想老婆呢。反正正一说,反一说都是他。

李白这么放浪形骸的人,也写闺怨诗,他有一首《春怨》:

白马金羁辽海东,罗帷绣被卧春风。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

最后一句,最直接了,说月亮都快没了,蜡烛也烧尽了,这时候飞来一朵花瓣,笑话姑娘你这床怎么空着。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李隆基盛唐衰败的原因(李隆基的盛唐下)(2)

妖猫传 李白 剧照

诗佛王维,王摩诘,盛唐最佛系的大诗人。连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人,都有一首《秋夜曲》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最后两句,那女子的心理状态写的特别凄凉,意思是我反正回去也是守空房,还不如多弹两首古筝。

应该这么说,开元年间这些诗人,无论是边塞诗人也好,浪漫主义诗人也罢,山水田园的也罢,全部都写过闺怨题材的诗。开元年间突然一下写闺怨的增多,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也是很少见的。这折射出了某种真实的社会心理。所以,大家把闺怨诗和边塞诗的这种井喷现象结合起来看,会发现原来在开元年间,不仅仅只有那些令人血脉喷张的边塞诗里饱含的建功立业的雄心。从社会精英阶层到普通老百姓,不少人对国家经常打仗这件事其实也是有怨言的。打仗这种事儿是肯定会死人的,像文章开头开篇举的例子已经是盛世尾声的比较极端的情况,一年里死了十万二十万。是天宝后期一些比较极端的例子,但这并不意味着开元天宝年间前期打仗就不死人。

杜甫那首有名的《兵车行》,这个大家其实读书的时候都学过了,据考证就写于天宝十年: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很多人印象里这首诗是写来反映安史之乱中国家屡遭兵燹的状况的,其实那是和老杜的《三吏》、《三别》弄混淆了。《兵车行》就是反映天宝十年左右,离安史之乱不远的那个时候的事情。国家连年征兵,还老打败仗,所谓“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这里必须说明一点,唐诗里面经常出现“武皇”来代指李隆基。而且不是孤立现象,比如我们前面说过的张祜,他在华清宫四首里面还有一首,说

水绕宫墙处处声,残红长绿露华清。武皇一夕梦不觉,十二玉楼空月明。

这种叫法不是因为什么李隆基的谥号或者庙号有武字,唐玄宗的玄字是他的庙号,是他在祖宗庙里被后世子孙祭祀,吃冷猪肉时候用的名字。他谥号里面也没有武,他是谥号全称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其中倒数第四个字“明”是他自己独有的,所以史称唐明皇。无论谥号庙号都没有”武“这个字。而且杜甫写兵车行的时候唐玄宗还没死,谥号庙号都人死了之后才有。现在不少书解释说是用汉武帝代指唐玄宗李隆基,这话没错,可没有把意思说全。要知道,汉武帝其实在位的时候也是连年对外征伐,最后把国家差点也整垮了。

最终他晚年良心发现,下了《轮台罪己诏》。所以在唐朝人心里,人们对李隆基的“武皇”称呼是有微妙涵义在里面的。表面上提到李隆基全部叫”武皇“,好像是为了尊崇他,把他比作汉武帝。其实古时候儒家社会是不尚武的。古时候要是给你上个谥号叫”武“,说明对你的评价也就是比什么隋炀帝的“炀”,夏桀的“桀”,商纣的“纣”要好那么一个等级,有点明褒暗贬的意思。比如秦朝时候那个自不量力去扛大鼎,结果被鼎给压死了的秦武王;晋朝虽然是开国皇帝但是以篡位起家而且荒淫无度的晋武帝,更不要说明朝那个一辈子贪玩胡折腾,又宠信宦官的明武宗。所谓夸志多穷曰武,所以“武”这个字真不是个好字。我们千万不要以现代人的观念去套当年唐朝中后期这些诗人对李隆基的那种复杂的感情。

李隆基盛唐衰败的原因(李隆基的盛唐下)(3)

所以归根结底,不得不说这所谓的大唐盛世有构建的成分。许多经历安史之乱之后的诗人们,他们回过头对太平盛世的回忆,某种程度上虚构了一个美好的时代。这实在是因为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有一阵实在是太惨了。

国家首都是破鼓万人捶,一会安禄山,一会儿吐蕃,后来到了唐德宗的时候连一伙几千人的乱兵都可以搞一场政变,抢一把长安。国家又穷,连年饥荒。所以老杜甫后来写诗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总之当年就是有钱。可其实国家似乎从来没有真正像他诗里说的那么好过。而且,即便国家有钱的时候也没少打仗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