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国历史上,要说哪个君王运气最好,当然非秦昭襄王莫属;秦昭襄王的爷爷是秦孝公,选贤任能立志变法,最终重用魏国人商鞅对秦国进行彻底的改革变法,秦国实力迅速增强,并出兵魏国,夺得河西之地;在秦孝公死后,秦昭襄王的父亲秦惠文王继位,虽然秦惠文王杀了商鞅,可是并没有废除变法,秦国实力进一步增强。

秦昭襄王和秦始皇的功劳(因错杀一绝世名将)(1)

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在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继位,秦武王重武好战,在位期间,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桥。秦武王有横扫六国之志,奈何早逝。

秦武王无后,所以秦惠文王其他几个儿子一同竞争秦王之位,最终在宣太后和魏冉的帮助下,秦昭襄王夺得秦王之位;秦昭襄王在位时,国内有魏冉、甘茂、白起、司马错、芈戎、孟尝君田文、范雎、王龁、赵掺等能臣名将,国力强盛;此时秦国继续扩张。

秦昭襄王和秦始皇的功劳(因错杀一绝世名将)(2)

秦昭襄王在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当权,外戚魏冉为宰相,史称“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魏冉推荐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国的河东和南阳、楚国的黔中和楚都;其中最著名的、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发生的。

但秦昭襄王先后听信谗言,孟尝君田文逃往齐国;公元前266年,昭王听从魏国人范雎的话,夺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拜范雎为宰相,改为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长平大胜赵军。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将。公元前256年攻陷东周王都洛邑,灭亡了周朝和西周国,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之一。

秦昭襄王和秦始皇的功劳(因错杀一绝世名将)(3)

但无奈,手下将相不和;其实在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拟乘胜灭赵;整顿兵马后秦再次平定了上党,并军分二路:一路由王龁率领,进攻皮牢;一路由司马梗攻占太原。而白起自将围攻邯郸。如果不是因为范雎接受赵国的贿赂后从中作梗的话,赵国就要成为第一个退出战国舞台的国家了。

于是范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秦昭襄王应允。韩割垣雍,赵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闻知此事,从此与范雎结下仇怨。但是没过多久,秦昭襄王反映了过来,派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但此时赵国已经修整过来了,并在楚国和魏国的援助下,秦国大败,损失惨重。

秦昭襄王和秦始皇的功劳(因错杀一绝世名将)(4)

其实当时白起生病了,而且良机已过,但秦昭襄王认为这只不过是白起的托词而已,在秦昭襄王看来,白起是心里有怨恨;秦军战败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秦昭襄王更迁怒于白起,命他即刻动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秦昭襄王比起他的爷爷秦孝公和父亲秦惠文王多有不如,甚至可能连他的前任秦武王都比不上,明明实力强大,麾下文武兼备,却先赶走了魏冉、甘茂、田文,后赐白起自杀,将秦国一统天下的步伐往后推迟了数十年,将千古一帝的名头拱手让给了秦始皇。

秦昭襄王和秦始皇的功劳(因错杀一绝世名将)(5)

​其实,从用人方面也看得出来秦昭襄王和秦始皇的区别,秦昭襄王将自己手下的名将有的逼走,有的赐死;而秦始皇,竟然肯将六十万大军交予王翦,可见其肚量和气魄,千古一帝,果然名不虚传;只是秦昭襄王白白浪费了他的爷爷、父亲留下来的大好局势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