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破璀璨的历史长空,瞭望星辉里斑驳的流光闪烁,千年的风霜,冻结了多少英雄传说,那古今横贯的天地长线,串联着生命最初的力量,带给人惊奇,带给人追忆,那历史的浩繁画卷,是永不老去的心灵天宇!

清末时期发生了什么事情(南北议和1912年历史大事件)(1)

1911年10月革命党人在武汉三镇的胜利,给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引起了他们极端的恐惧和仇视。面对迅猛发展的革命运动,清王朝惊慌失措,内部分崩离析,已无力维持其苟延残喘的统治。帝国主义急欲通过武力扑灭革命之火,但是也无能为力,这是因为:(1)当时已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夕,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忙于准备在欧洲厮杀,无法抽出较多的兵力来镇压中国革命;(2)帝国主义之间特别是英、俄、日三国在对华权益上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难于采取一致行动;(3)最重要的是中国革命的迅速发展,使他们深感使用武力不仅不能达到其罪恶目的,反而会使自己同革命势力形成对立,从而使自己的在华权益受到损害。因此,武昌起义后不久,帝国主义便在虚伪的“中立”旗号掩护下,全力支持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走投无路的清王朝,在内外压力下,被迫于1911年10月14日重新起用已被罢黜的袁世凯。富于政治经验的袁世凯深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革命风暴,只靠北洋军是绝对平息不下去的。于是他在逼迫清王朝让出全部军政大权的同时,对革命势力采取了一打一拉的反革命策略,即在武力威胁的基础上,迫使革命派通过“和议”让出政权。为此,袁在未正式出任前,即令其与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有乡谊的幕僚刘承恩接连致书黎,希望黎与袁设法和平了结。10月30日,袁世凯亲自南下督师,令冯国璋率军夺取汉口,并通过英国驻汉口代理总领事戈飞(H.Goffe)的撮合,再派刘承恩前往武昌与湖北军政府直接会谈。这次接触,虽然由于革命党人的抵制,袁世凯企图“招抚”革命势力的目的未能达到,但从军政府方面却得到了如袁能“返旆北征”,“将来大功告成,选举总统,当推首选”的信息。11月13日,袁世凯从武汉前线回到北京,与各国公使频繁会谈。经密商,英国公使朱尔典(JOrdan,sirJ0hn)于11月26日电戈飞,要他向湖北军政府转达袁世凯“停战议和”的意见。当天,袁下令汉口清军猛攻汉阳。次日汉阳陷落。

  这时,湖北军政府外交次长tie廷首次吁请驻汉的英、美领事“调停”。并经由戈飞正式提出了“停战条款”。袁世凯利用有利时机,一方面命汉阳的清军在龟山上架起大炮隔江轰击武昌,一方面与朱尔典、戈飞等策划停战议和。12月1日,第一次武汉地区停战协议确定,从3日8时起至6日8时止,停战3天。2日,江浙联军攻克南京,革命军士气高昂起来,北洋军士气顿挫。因此,武汉地区停战3日尚未届满,袁世凯即和朱尔典磋商,于4日拟订出了“续停战条款四条”,经戈飞转致湖北军政府。这时袁世凯又从北京直接致电湖北军政府,提出双方直接谈判商讨大局,建议第二次停战期满后再继续停战15天。

  当时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正在汉口召开;在接到戈飞转来的停战条款和袁世凯的电报后,代表会议同意了停战和议和的意见,提出议和纲要四条:(1)推翻清政府;(2)主张共和政体;(3)礼遇旧皇室;(4)以人道主义待满人。决定以汉口为议和地点。8日,袁命唐绍仪为全权代表,偕同随从人员迅即南下议和。

  唐绍仪,字少川,广东香山(中山)人。少年赴美留学,回国后赴朝办理税务,受到袁世凯器重,后历任天津海关道,外务部侍郎,沪宁、京汉铁路督办,邮传部侍郎,尚书、奉天(辽宁)巡抚等职。南方独立各省确定以伍廷芳为南方议和全权代表。伍廷芳,字文爵,号秩庸,广东新会人。早年赴英留学,后在香港当律师、法官兼立法局议员,在李鸿章幕府协助办理洋务和外交,20世纪初历任清法律大臣、会办商务大臣、外交部与刑部右侍郎等职。

  12月11日,唐绍仪一行抵达汉口,13日前往武昌与黎元洪晤谈。当时江浙地区的立宪派和革命派均坚持谈判应在上海进行,此意得到帝国主义和袁世凯的认可。16日唐绍仪一行抵达上海。18日“南北和谈”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厅正式开始。与会的除南北双方代表外,还有英、美、俄、日、德、法等国驻沪总领事及上海外商代表。这次会议主要讨论了停战问题,确定在晋、陕、鄂、皖、鲁、苏和奉天七省一律停止军事行动。

  12月20日,双方举行第二次会议,主要讨论“国体”问题。为了使“和谈”能按照帝国主义的意图进行,在这次会议上六国驻沪总领事向南北双方代表致送同文照会,公然要挟说:“目前在中国的战争如若继续下去,这不仅使中国本身,亦将使外国人的利益与安全遭受重大的危险。”因此他们告诫双方:“有必要尽速达成协议,使目前的冲突归于停止。”实际是压迫革命派向袁世凯妥协。对于所谓“国体”问题(实际是“政体”问题),伍廷芳提出:(1)废除满洲政府;(2)建立共和政府。对于第一条,北方代表唐绍仪无异议;关于第二条,唐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双方发生争论。但唐绍仪意识到,他代表袁世凯来与南方议和,主要目的是迫使革命派向袁世凯让出政权,至于采取何种政体,不是问题的实质,故此并不十分坚持,提出中国未来是实行君主立宪政体抑或民主共和政体,“宜筹一善法,使和平解决”。双方未达成协议。此后,以解决“国体”问题为中心的公开谈判即暂时休会,而以是否选举袁世凯为民国总统为议题的秘密谈判却加紧进行。

  原来袁世凯在派唐绍仪为正式谈判代表时,又通过段祺瑞密派亲信廖宇春等以“个人身份”尾随唐绍仪前往上海。伍、唐开第一次会议的次日,廖宇春即与黄兴委派的民军代表顾忠琛举行秘密会议;12月20日,伍、唐举行第二次会议,当天廖、顾便达成五条秘密协议,主要内容为:确定实行共和政体;优待清皇室;先推覆清政府者为大总统。接着,廖字春等离上海先后向段祺瑞、袁世凯报告情况。袁世凯经征得帝国主义的同意,决定承认共和,但须召集国民会议讨论决定。

  基调确定后,伍、唐之间的公开会谈步骤加快,12月29日、30日、31日,议和谈判连续举行第三、四、五次会议,双方确定:通过“国民会议”决定国体问题;每省出代表3人,每人一票;独立各省由临时政府发电召集,未独立各省由清政府发电召集,蒙古、西藏由两政府分电召集;各处代表到达3/4以上,即可开议。伍廷芳提议开会地点在上海,时间定在1912年1月8日;唐绍仪允以电达袁内阁,请其从速电复。

  然而,由于12月29日南方独立各省公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立即全部否定了业已达成的协议。31日、1912年元旦,唐绍仪等两次电袁辞职,并通知伍廷芳停止和谈。1月2日袁世凯一面电准唐绍仪辞职,一面电告伍廷芳,南北和议事项,他直接电商。这时,议和谈判表面上似已中断,但南北暗中的谈判活动并没有停止。

  上海南洋路充当袁世凯政治掮客的赵凤昌的住宅“惜阴堂”,成了南北议和代表和立宪派昼夜密议的场所。谈判双方争执的中心是如何结束南北两个政权的对立,建立以袁世凯为总统的统一中央政权问题。为了迫使革命派让步,袁世凯授意北洋将领连续发表通电,声称“若国民会议竟议决采用共和政体,吾人惟当奋力战斗,至死不承认此政体”。冯国璋等人也群起鼓噪“开战”;武汉前线清军则向武昌开炮轰击。与袁世凯相呼应。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帝国主义在政治上拒不承认,在经济上封锁扼杀,在军事上武力恫吓,在舆论上恶毒攻击;对袁世凯则予以全力支持。在南方,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大搞拆台活动,同盟会内部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们共同压迫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让与袁世凯。

  在内外重重压力下,孙中山不得不让伍廷芳电告袁世凯,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绝对赞成共和,即举袁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初,双方代表商定清室退位后优待条件;12日清帝溥仪下诏退位,袁世凯先一日致电南京,宣告“共和为最良国体”。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辞职,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南北议和以革命派向袁世凯让出政权而告结束。

好了今天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喜欢历史和房产知识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小甲,每天都会更新好文章哦^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