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铁时代的三横五纵中,沪昆线、京广线、京沪线、宝成线、陇海线等都开通了并行的高铁线路。随着高铁线路的运营,这些曾经辉煌无比的普铁逐渐的向货运转变,客运也日益减少。
在这样的背景下,三横五纵中有一条铁路却老当益壮,依然在客运上发光发热。
这条线路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京哈线。京哈线目前的最高运营时速达到了210km/h(秦皇岛-沈阳段),同时承担着大量货车、普铁与动车的运行,是最重要的出关铁路。
我们先来看一下京哈线的历史。说起京哈线的历史,要追溯到大名鼎鼎的唐胥铁路。当年,为了将开平矿务局的煤炭从水路外运,清政府修建了胥各庄至唐山之间的一小段铁路——唐胥铁路,这就是京哈线前身。京哈线北京——沈阳段的历史年表如下:
1880年,唐胥铁路开通;
1887年,唐胥铁路南延至芦台庄,形成唐芦铁路;
1888年,进一步延伸至天津,形成津唐铁路;
1894年,北部由唐山延长至山海关,形成津榆铁路;
1897年,由天津延伸到北京的马家堡(1901年进一步延伸至正阳门),全段称京榆铁路(也称京山铁路);
1898年10月,京榆铁路向北延伸至到了沈阳(彼时成为奉天),改称关内外铁路。北京-沈阳全程在1907年更名为京奉铁路;
北京——沈阳各段铁路通车时间
然后是沈阳——哈尔滨段,这一段铁路当年被称之为“中东铁路”。中东铁路由沙俄修建,整体呈丁字形,于1903年7月开通。两条铁路交汇于是哈尔滨,为哈尔滨取代当时的省城齐齐哈尔奠定了基础。
日俄战争后,中东铁路的哈尔滨——旅顺段为日本所占,就是大家经常在抗日剧中看到的南满铁路。南满铁路充满了日本人的影子:1928年6月4日东北王张作霖从北京返回沈阳时,于凌晨五点在京奉铁路、南满铁路交叉处的三洞桥被日本人炸死,史称“皇姑屯事件”。1931年9月18日晚上,日本人炸毁了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酿成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中东铁路走向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哈尔滨之间的“京哈铁路”形成于1903年,但是因为政治形势,被实际分割为京奉铁路、南满铁路。而全线贯通无阻、京哈铁路的叫法开始形成,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49年。
1928-1949年中国铁路分布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京哈线作为出关干线,连接了京津地区与东北地区两大重地,重要性不言而喻。建国以后,京哈线依次经历了以下一系列变化:
1985年,北京至秦皇岛的京秦铁路通车,对京哈铁路有了一些分流;
1994年,由于唐山南站以北的线路离当时的煤区太近,进行了“压煤改线”,整体进行了西移;
2003年,京哈铁路狼窝铺站——秦皇岛站之间的线路与京秦铁路进行了对调;这一年,我国第一条高铁秦沈客专开通;
2006年,京秦铁路、秦沈客专和原京哈铁路哈尔滨至沈阳北段合并为京哈铁路新线,新的京哈铁路全长1249km。原有的京津段与京沪铁路合并,天津段至山海关段改称津山铁路,山海关至沈阳段改称沈山铁路。狼窝铺站、秦皇岛站以及山海关站成为京哈、津山两大铁路干线交汇的重要枢纽。
2013年,运营时速350km/h的津秦高铁开通。至此,北京出关路线形成了京哈铁路与京沪高铁 津秦高铁 京哈铁路秦沈段并立的格局。
京哈铁路相关铁路、高铁分布
直至今天,北京到沈阳、长春方向的路线依然分为两个方向:1 全程京哈铁路(动车组则在沈阳转哈大高铁);2 京沪高铁到天津,转津秦高铁到秦皇岛,转京哈铁路秦沈段至沈阳,再转哈大高铁;由上图可以看出,路线一时速虽慢,但距离近且不涉及跨线。因此,北京方向出关大部分走路线一,由于速度较低,列车一般是D字头,票价相对路线二也便宜很多。
北京方向出关车次分布
至于华东华中华南地区的列车出关,目前都是由天津北上。高铁则走津秦高铁 秦沈客专 哈大高铁;普铁则走津山铁路 京哈铁路。
可以看出,如今的京哈铁路不仅承担着北京方向出关普铁、动车的运行,还承担着华东华中华南地区经天津出关的大量列车。尤其是秦沈客专段,由于普铁、动车共用,整体客流非常大。
不过,这种现状将在今年年底改变。年底京沈高铁通车后,无疑会对京哈线造成很大的冲击。预计北京出关的相当一部分D字头列车将会转移至更加省时的京沈高铁运行。当然,省时的同时也会伴随着票价的提高。
届时,京哈线北京-秦皇岛这段将会闲下来,主要担任北京-唐山-秦皇岛三座城市之间的客运以及整体的出关货运。
秦皇岛-沈阳段运营速度只有210km/h,相比设计时速350km/h的京沈高铁略显慢。但是,考虑到北京的客运承载量,个人预计南方地区的出关车次将继续由保定转津保铁路至天津,再由津秦高铁 秦沈客专(普铁则是津山铁路 京哈铁路)运行。秦沈段作为普铁与高铁的共线铁路,将继续保持着密集客流。
至于沈阳-哈尔滨段则会和现状的京沪线、京广线一样,随着大部分客运转移至并行的高铁线运行,慢慢的淡出人们的视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