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
修志作为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传统,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传承。地方志享有“地方百科全书”的美誉。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
“最古之史,实为方志。”
太原市图书馆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地方志等特色文献的收藏,拥有品类齐全、数量丰富的馆藏资源。其中,全国县级以上地方志馆藏,其品种与数量位居全国公共图书馆前列。
时值壬寅新年,太原市图书馆特别推出“‘志’说山西”栏目,通过“读志”、“用志”、“传志”的方式,让山西地方志“活起来”,使广大读者在阅读三晋方志的同时,畅游美丽山西。
清徐县位于山西省晋中盆地西北部,太原市南端。巍巍吕梁,雄峙西境,如孔雀开屏;泱泱汾河,纵贯平川,若锦带束腰。山川秀丽,地肥水美。全县总面积609.13平方公里,辖9乡4镇,195个行政村,211 个自然村,1998年总人口28.7万。
清徐在春秋时期为梗阳县(见《春秋左传》)。隋开皇十六年(596),于梗阳故城置清源县(因城西北有清源水)。金大定年间于县之东境置徐沟县。清、徐两县历代曾几经分合也曾互为依属。1952年合并,取两县名之首字,始称清徐。1959年1月划归太原市管辖。
《清徐县志》记事纵贯古今,详今略古,上溯事物之发端,下限至1998年。《大事记》延至成书之前。
《清徐县志》共分二十七卷,主要介绍了政区、自然环境、居民、农业、林果业、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城乡建设、交通邮电、贸易、财政金融、经济综合管理、党派团体、政权政协、民政劳动人事、政法、军事、科学技术、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民情风俗、方言与口头文学、人物、大事记。
政区
清徐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市南端。四周与榆次(东)、太谷(东南)、祁县(南)、文水(西南)、交城(西)、古交西北)、太原市小店和晋源两区(北)接壤。县城清源镇距省会太原35公里,距首都北京557公里。
县境北起碾底乡安家沟,南至杨房乡韩武堡,南北宽约 35.8公里;东自集义乡大常村,西迄东于镇南岭村,东西长约40.5公里。地理坐标东经 112°10′~112°038′,北纬37°28′~37°47′,总面积609.13平方公里。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山区的庙前山为全县最高点,海拔1865米;南部边境柳杜乡常丰村一带为全境最低洼处,海拔735米。
清徐置县,始于春秋后期。《左传》载:鲁昭公二十八年(前514),晋灭祁氏,魏献子为政,分其地为七县。其中之梗阳县,即今之清徐。
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清徐、徐沟两县属山西省汾阳专区。1952年7月,清源、徐沟两县合并,取两县县名首字,定名清徐县,县政府驻清源镇,仍属榆次专署管辖。1959年1月,清徐县划归太原市,为太原市郊区县。
1952年7月清源、徐沟两县合并为清徐县后,全县分为6个区,97个行政村,209个自然村。
图为各乡镇及所辖村庄一览表
自然资源
清徐县地貌呈西北高东南低地势,由西北而东南,依次分成山区、洪积扇区和冲积平原区三大地貌单元。本县地层出露较为单一,山区地表裸露地层主要为二迭系石盒子统和石千峰统的砂岩、页岩,据钻孔揭示,上伏地层有石炭系煤系地层和奥陶系石灰岩地层。平原地区为太原断陷盆地的一部分,沉积了一整套巨厚新生界地层,其中,第四系厚达410米左右。
本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少雪,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短暂而天晴气爽。据本县气象站1960年至1990年的资料,用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来区分四季,即候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10℃~20℃为春、秋季。本县的四季时期大体为4月10日到6月5日为春季,共57天;6月6日到8月18日为夏季,共74天;8月19日到10月20日为秋季,共63天;10月21日到4月9日为冬季,共171天。
图为1960~1998年县内各月平均气温变化图
本县煤炭资源较为丰富,全县含煤面积为17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28.8%,集中分布于县境西部的东于、马峪、清源、碾底4个乡镇的边山及山区内,属西山煤田之南部。成煤时代主要是上古生代碳纪的晚石炭世,含煤地层以上石炭统太原组、山西组为主。煤的变质程度属中高等,煤质优良,多属动力用煤,以贫煤、无烟煤为主,多瘦煤,焦煤次之。
农业
清光绪《清源乡志》载:明万历年间清源有耕地 318846.7亩。清光绪《徐沟县志》载:明末清初,徐沟县有耕地260535.8亩,光绪八年(1882)有耕地244090亩。
民国28 年(1939)刘文炳编写的《徐沟县志》载:民国19年实测徐沟县总面积318168亩,各村调查统计之耕地面积为255671.9亩。
1949年经过清查丈量,清源、徐沟两县实有耕地464323 亩,人均4.4亩。1979年5月至11月,土壤普查后报告,全县有耕地446009.6亩,其中,平川411124亩,山区和洪积扇区耕地34885.6亩,全县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49.45%。1998年全县共有耕地458100亩,人均1.59亩,其中,灌溉水田6678亩,水浇地382371亩,旱地69051亩。1998年与1953年相比,耕地减少49782亩,人均占有耕地减少2.25亩,减少58.59%。
民国37年(1948)冬到1949年春,遵照中共中央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全县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土改后的1949年,开始组织季节性的互助组或变工组,当年全县共组织起有832户参加的198个互助组。1955年以后,互助组逐步合并加入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在互助组发展的基础上,1952年3月集义村办起了全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张铁农业生产合作社,有24户社员,490亩土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耕地、耕畜、荒地,归集体所有,社员的耕地入股分红。农具等生产资料仍为个户所有,社员所开垦少量。
1935年7月,贯彻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指示,全县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广大农户纷纷报名入社。次年3月,入社农户达31683户,占到全县总农户99%以上,基本上实现了农业合作化。1958年8月,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徐沟、王答、集义三个乡的58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联合成立了东风人民公社。
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田间劳动管理多数实行定额计酬的管理办法,少数生产队采取联产到组的办法,工副业生产实行包工包产办法。1984年全县所有的生产队全部实行了包干到户(亦称大包干)的管理办法。从1980年起,农村就出现了专营种植、养殖、商业、运输等行业的专业户。
工业
清徐的工业生产起源于传统的小手工业。据清源镇大北村《罗氏家谱》记载,唐代已在西部山区人工开采煤炭。制醋历史更为久远,可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尧舜时期。铁器制造、火药开采、副食品酿造、粮食加工以及木器、皮革、砖瓦陶瓷等制造行业兴起也较早,但直到清末民初,仍然都是设备简陋、规模狭小、技术落后的手工作坊,大部分集中于清源、徐沟两个城镇。
民国10年(1921),清源县西关村建成第一个规模较大的私营工厂——益华酿酒股份有限公司,酿造各种葡萄酒。民国时期的工业主要有煤炭生产、制醋酿酒、磨面熬盐、铁木加工、服装生产、铜锡制品、熟皮制毡等行业,产品皆为当地人民所必需,产量不多,外销极少,其中有些手工业产品生产工艺粗糙,设备简单。
从1949到1952年,清源、徐沟两县工业迅速恢复发展。私营工业、手工业由1949年的217户增加到1952年的501户。主要产品产量:原煤24952吨,棉布4.7万米,氯化钾56吨,硫酸钾22吨,葡萄酒16.16吨。
1979年至1998年,是全县工业实现较大跨越的新时期。这时期,全县工业生产稳步上升,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村及村以下工业企业数量剧增。1998年,全县工业企业为388家。其中县属企业17家,乡镇企业371家,全年完成工业产值382028.50万元,实现利税总额9390万元,其中县属企业完成工业产值6371.50万元;乡镇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5657万元,实现利润7617万元,上缴税金4656万元。
清徐县工业布局已初步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5个工业小区:王答乡暖气片工业区;杨房乡为主的食品酿造工业区;清源、东于、吴村3乡镇焦化工业区;柳杜乡精细化工区;东于、马峪、碾底3乡镇为主的西山煤炭工业区。
图为清徐县各类酒业生产布局示意图
贸易
清代乾隆、嘉庆时期,徐沟的商业比较发达,形成十行九市。时有当铺36家、木店22家、粮店40多家、饭店13家,还有钱庄、布商、花店、酒肆、架货等。清源地处边山要冲,有醋坊、蔬菜、葡果之利,商贩时来时往,贸易十分活跃。清末,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农家富户纷纷涉足商事,设布庄、开醋坊、办粮店。民国初年,县内有商店300家(清源212家、徐沟88家),从业人员2000余人。清源的察院街、南门街、南关街、猪市巷、西门街,徐沟的县前街、北大街、东后街、西后街都是商店集中的地方。孟封、高白、尧城、大常等较大村庄也有粮商、布庄、杂货铺。后经战乱影响、晋钞贬值、洋货倾销之害,商店倒闭者较多。民国37年7月,全县私营商业仅有49家(清源28家、徐沟21家),从业者200-300人。
1949年全县私营商店有209户,643人,年营业额114.4 万元。1979年私营商店逐渐恢复。1988年11月全国开始换证,“私营企业”代替“私营商店”的名称,其条件是:雇工在8人以上,财产属私人所有。1992年,县委、县政府采取鼓励和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适当减免管理费等。1998年私营企业256人,从业人员3383人,注册资金10197万元。
清初,徐沟城已是南北商品交汇之地。乾隆、嘉庆之际,中俄贸易的重镇恰克图在徐沟城设中心集市,以南方绿茶易俄商皮毛,附近各地的粮食也先汇集徐沟而后行销。光绪以前,每年初冬祁县商人由蒙古一带转运牲畜必经徐沟。
民国37年(1948)前,清源县有经营畜产品以供出口的商行。羊皮羊毛是当时出口较多的物资,猪、羊肠衣也有少量出口,都是先集中于交城县,然后运太原转天津口岸。
1949年以后,清源、徐沟两县出口商品业务由供销合作社经办,供销合作社点多面广,能及时就近地收购需要出口的农畜土特产品。1972年4月,本县成立对外贸易公司,当年收购出口商品18种,价值1204490元。1973年成立城关、徐沟两个收购站,收购肠衣、毛皮等畜产品,并组织适度加工。1991年以来,外贸出口受国内、国际市场的制约,收购品种逐年减少。1996年后收购业务全部停止。
教育
清代教育制度,基本上是沿袭明制,学校与科举相辅而行,地方学校教育依其行政区划建制设有府、州、县学,统称儒学。它既是地方办学校,也是主管地方学务的行政机关。县学学额(录取名额)每届徐沟县学12名,清源县学16名。县学甄别考试成绩优等者,就成为“康膳生”,简称“廉生”。廪生由县学逐月发给廪粟。此外,还有科试,每隔一年举行一次,列入优等者可参加乡试,乡试录取者则为举人。
除县学以外,还有设在坊厢巨堡的社学,也是儒学的一种形式,教育12~20岁有志学文的童生,办学经费一般均由其固定的学田租谷或办学基金存息支付。
书院在清徐一带始建于元代,原设在清源平泉村不老泉旁的“清泉书院”即创建于元代,这处书院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清雍正十一年(1733)提倡书院后,书院在本县又复兴起来,有金河、梗阳两座书院。
金河书院,系徐沟县官办书院。地址在县城(今清徐县徐沟镇)东南文昌阁之北,金水河南畔,门前有小桥,故取名金河书院。院内设有敬业堂、希贤阁、讲堂学舍和山长官舍、内厅等。办学经费由办学基金存银9400两逐年存息项下列支。书院的山长多为当时的进士、举人,为士林所推仰者。光绪三十年 (1904),遵章改为徐沟县金河高等小学堂。
图为金河书院图
梗阳书院,亦为徐沟县官办书院。地址在清源城原巡检衙署之西(今清徐县委党校西北面)。前院有讲堂院、探源堂、主讲院,后院有监院厅、考棚院,还有水井、厨房等。梗阳书院规定:生童必须循规蹈矩,不得越封建纲常,不准犯皇家律条,书院经费不准挪用或借用,书院房屋不得作公馆,院内桌椅家具及书籍不得外借使用。书院经费由办学基金存息项下列支。光绪三十年(1904)遵章政为徐沟县梗阳高等小学堂。
文化
清徐县境内现存古建筑131处,古遗址12处,古墓葬8处。其中,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3处:都沟石窟(千佛洞)、狐突庙、清源文庙;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香岩寺、宝梵寺、徐沟城隍庙(含文庙)、蛮王墓;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清泉寺、平泉不老池、梵宇寺遗址、文殊石塔、西石窖石窟、罗氏祖茔、东马峪乐台、东马峪古文化遗址、新民龙王庙、都沟贞节牌坊、状元祠、中高白乐台、上阎洪福寺、北宜武砖塔、尧城遗址、尧庙、温李青观音堂、寿宁寺、大常过街乐台、徐沟南壕桥、西关市楼、清源西门洞、火神庙、洛池渠日军侵华屠杀遗址、清徐烈士陵园。
清徐素以“湖城泉城文化城▪葡乡醋乡鱼米乡”之称誉满三晋。境内发展旅游业具有人文、交通、文物、资源、地理五大优势,特别是地理优势,北距晋祠旅游区15公里,南离卦山、玄中寺旅游区20公里,县城与乔家大院旅游区相距25公里。根据山西省发展“无烟工业”的战略,“九五”期初制订了“一城”(三国城)、二沟(白石沟、小峪沟)、三湖(东湖、清泉湖、清泉西湖)、四点 (小峪寺、香岩寺、宝梵寺、尧庙)发展规划,并逐步实施。1997年被评为山西省社会办旅游红旗单位。
图为清徐县名胜古迹分布示意图
民情风俗
隋唐以前,县地梗阳邑属晋阳。史志记载,其时“君子深思,小人俭陋”(《汉书》)。“其人廉且贞”(《世说新语》)。隋、唐、五代时期“人性劲悍,习于戎马”(《隋书》)。“同戈多英俊,隋唐百战多”(韩邦奇诗)是为写照。然盛唐时,“多文雅士”,“风教不为鄙也”(《隋书》)。
宋朝以后,地多兵燹,民生艰难,旧志云:“其民淳朴,用度节俭,闾阎勤纺织,士类尚节义”,“务本节用,尚质守勤”
清初,居民多数以务农为本,“男妇辛勤,各安耕织”。清中叶,有部分人外出经商,东西南北,各地皆有,尤其在东北各省,但有商品交换和贵金开采之处无所不到。但外出经商者从不携带家眷,不娶外妇,不入外籍,不在外地置买不动产,业成之后,筑室买田,养亲娶妇,必在故乡。
鸦片战争以后,海禁大开,帝国主义势力侵入,由沿海渐入内地,工商凋敝,外出经商者迫于形势而回乡务农者日多。清末民初,人性习弱,当兵者极少,而身为壮丁甘为游手贫民者则不可胜计。
日军侵入之后,形势所迫,群情激愤,青年男女踊跃参军参战者,一扫往日苟安的习性,勇猛地打击侵略者,涌现出无数战斗英雄。
新中国建立后,县人发扬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性,辛勤耕作,艰苦创业。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县人观念更新,思想解放,乐于接受新事物,务工经商者日增,但多数为农工商兼营,或离土不离乡。
来源:太原市图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