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经常有一种说法就是整个中华文明的由盛转衰,就是从唐朝的安史之乱开始的,但是今天先不谈其中原因,而是单就安史之乱作出介绍。

提及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可能好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藩镇割据”或者说是阶级矛盾,因为以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节度使们,有兵、有钱、有粮,长久之后也就萌生了造反的野心。

朱元璋洪都之战决策(安史之乱因何爆发)(1)

安禄山虽一人身兼三镇节度使,手下佣兵20万,但是在古代长期的儒学影响之下,关于君臣和上下级的等级思想观念严重,士兵主观程度上并不一定愿意造反,尤其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唐朝又正逢开元盛世,士兵百姓们能够吃饱穿暖,更加没有造反的必要。

那么,安史之乱的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呢?

朱元璋洪都之战决策(安史之乱因何爆发)(2)

唐朝灭亡后成型的《旧唐书》中,就有这么一条记载,当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弑父篡位时,说“莫惊圣人否?”。

但是,圣人这个词汇还是带有些许宗教色彩的,而古往今来一般也就是孔子有孔圣人的称号,那么史朝义为何要说圣人二字呢?

没错!安史叛军还真的就是靠着宗教力量团结起来的士兵,而这个宗教就是从西亚传来的拜火教。

朱元璋洪都之战决策(安史之乱因何爆发)(3)

拜火教也叫祆教,最早起源与中西亚地区,因为唐朝对外交流频繁,再借着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大量的胡人往来经商,而祆教也就这么传过来了,当时的长安和洛阳等地还有专为该教信徒建立的火祆祠。

现代来看,我们大多人都是无神论,没有宗教信仰的,但是唐代中前期可谓是兼容并包,对各种宗教都是极其尊崇的态度。不少唐朝人也在胡人的影响之下,加入祆教,其中也包括安禄山和史思明等人,其中安禄山的母亲甚至还是祆教的巫师。

朱元璋洪都之战决策(安史之乱因何爆发)(4)

还有安禄山也宣称自己出生时曾经“有光照穹庐,野兽尽鸣,望气者言其祥”。于是,在这种宗教的神化包装下,因此才带动了一大批的祆教教徒随其造反。而安禄山也正是凭借宗教敬畏的力量,将士兵们鼓舞的精神振奋,连战连捷。

所以说,安史之乱也更像是一场宗教叛乱。

这场叛乱中,除了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人自称圣人外,还有两人接连被亲生儿子杀死后,他们的儿子也开始自称为圣人。后来,随着叛军的内乱离心,后面再与唐军的几场战斗中也接连败下阵来,历经七年余久的安史之乱也终于宣告结束。

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因为这父子四人的巨大影响力,当地的祆教民众仍然对其有圣人的称谓,而唐朝政府为了稳定民心,甚至还专门给这四人立了祠堂供奉香火,还称之其为“安史四圣”。

朱元璋洪都之战决策(安史之乱因何爆发)(5)

后来随着唐武宗的即位,又开始大力打击宗教势力,虽然其中的主要打击对象为佛教,不过祆教也跟着吃了瓜落,开始逐渐萎靡。

唐朝之后的又一个一统王朝宋朝期间,又是爆发了几次以祆教为背景的农民起义,比如《水浒传》中的方腊就是其中之一。

朱元璋洪都之战决策(安史之乱因何爆发)(6)

元末,已经变为明教的祆教又发起了红巾军起义,值得一提的是红巾军的首领为号称“小明王”的韩林儿,而朱元璋正是其手下副帅。虽然红巾军后来被元朝击败,但是朱元璋的成功还是少不了明教徒的大力支持,还有一种说法是朱元璋定国号为“明”,也是有着明教的影响因素。

朱元璋登基后,其深知宗教的力量,还有从唐朝开始一直就是不断的有因为明教而引发的起义,所以最后采纳了李善长的建议,大力禁止民间对于明教的崇拜。

朱元璋洪都之战决策(安史之乱因何爆发)(7)

不过明教虽然被禁,但是在民间却一直未能得到根本性的禁止,明教又转为白莲教而继续存在,到了清朝后又成为反清复明的主要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