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关战修 胡彬(分别系北京市正阳门管理处主任、副研究馆员,北京市正阳门管理处文化产业部负责人)
北京雨燕是全世界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候鸟。千百年来,它与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相伴而生、携手同行,是首都独特的乡土记忆和文化符号。然而,据志愿者统计,北京地区的雨燕已由鼎盛时期的几万只锐减到2017年的不足一万只,惊人的数字提醒我们,重视城市生态、保护北京雨燕已是刻不容缓。
翱翔在天空的北京雨燕。张晓莲摄/光明图片
每年4月初,北京雨燕从越冬地——非洲南部抵达北京,在这里筑巢搭窝、繁殖后代。7月底、8月初,新生的小雨燕与成年雨燕一起告别北京返回南非。监测数据显示,这条长达1万多公里的迁徙之路与古“丝绸之路”部分重合,因此,北京雨燕也被誉为“一带一路”上的生态大使。作为著名的食虫益鸟,它对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发挥着积极作用,是城市生态标志性物种之一。
北京雨燕喜欢在高大的木质建筑物上筑巢繁衍,建筑中梁、檩、椽交错的缝隙是它们理想的繁殖之所,然而,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强度不断增大,木质建筑被大量拆除,北京雨燕的栖息环境发生了剧变,加之工业化后的环境变化,造成了雨燕数量的不断减少。
位于天安门广场南侧的正阳门作为标志性的历史建筑,是北京地区最大的北京雨燕族群栖息地。正阳门城楼整体为砖木建筑,城台之上为木质城楼,雨燕巢穴就在屋顶四周的檐下与顶楼的梁柱缝隙中,二重檐处能清晰地看到雨燕栖息留下的痕迹。2017年8月,正阳门管理处率先发起“关注北京雨燕、打造城市金名片”的社会倡议,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对栖息在正阳门城楼上的雨燕种群开展了生态调查与科学保护。
被救护的落巢雨燕。北京市正阳门管理处供图
近年来,有关鸟类栖息与古建筑保护的矛盾时有争论,但始终没有定量的科研数据作为支撑。为此,管理处特别组建科研专班,在北京市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于2018年启动《古建保护与城市生态研究——以栖息在正阳门上的北京雨燕为例》的系列课题,通过提取北京雨燕巢穴及粪便微生物DNA,定量分析其对正阳门砖木古建筑的影响程度。课题组与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的专家一同对正阳门上的雨燕巢穴和粪便成分进行现场取样、送检,最终化验结果显示:雨燕粪便与巢穴的酸碱度为中性,粪便及巢穴中的真菌、细菌以及微生物中未发现有对建筑木构件构成降解或腐蚀的菌群。由此证明:雨燕粪便和巢穴对木质古建不构成实质性影响。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2019-2021年,正阳门科研团队继续深化“古建保护与城市生态”课题,希望通过三年的数据采集,定量研究雨燕粪便对古建筑油漆彩绘的影响。此外,为观察北京雨燕产卵、孵化的全过程,科研团队从2018年开始陆续在雨燕栖息的城楼顶层吊装7台高清摄像机,对雨燕巢穴进行24小时不间断观测,获取了大量筑巢、产卵、孵化及新生雨燕成长的珍贵视频资料,并建立数据存储系统,为日后的国际研究与保护积累科研数据。
长期的观察与科学分析,使我们不断掌握了正阳门雨燕种群的栖息特点。经过对8组雨燕巢穴的数据采集与分类整理,目前已初步摸清正阳门种群的栖息习惯。如通过实物检测发现,雨燕巢穴是由唾液黏合了干草、羽毛、棉絮、植物花絮、动物毛、塑料袋等空中漂浮物或自身羽毛制成的。巢穴的基本尺寸为:外径11cm左右、内径8cm左右、外高约2.8cm、内深约2.5cm,巢穴外形呈现深度大、半径小的特点,多使用柔软、保温材料,常建在通风之处,以方便进出。实验分析认为:这种形状与尺寸能保证一只成年雨燕的身体有效覆盖3~4只蛋进行孵化,还能保证刚出生的幼鸟不至于爬出巢外。尽管大部分雨燕筑巢符合上述标准,但也有例外,比如重复使用的旧巢会更深一些,筑巢能力弱的雨燕会把蛋直接生到了木板。为此,我们从2019年开始尝试为雨燕提供草编的人工巢穴,分别选择实际大小和大一倍的两种尺寸摆放至雨燕经常出现的位置供其选择,结果当年就发现有一窝雨燕选择了一处人工巢穴,由此成功帮助了雨燕利用人工巢穴进行孵化。
观察发现,北京雨燕一般每窝产蛋2~4枚,呈长圆形、近纯白色无斑点,雌雄鸟轮流孵化,大约21~23天出壳。健康的雏鸟刚出生时全身无毛、呈肉红色,双眼与头部的比例硕大,被戏称为“大眼萌”。小家伙刚出生时双眼紧闭,需要成年雨燕用自己的身体为其保温。大约两天后,小鸟开始接受大鸟喂食;一周之后开始长出羽毛;15天后羽毛基本长成,开始在窝内舞动翅膀、学习飞行;30天左右可以出窝。出窝后,幼鸟不再回巢,推测应该在巢穴附近学习飞翔、锻炼耐力,之后便随成年雨燕一起踏上迁徙之路。
为了解北京雨燕的社交方式,2021年,我们与科技公司合作,通过摄像头和现场拾音器的组合,获取雨燕在不同阶段的叫声,希望据此了解其特定的“语言”与交流方式,最终利用人工技术加以引导。未来,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收集、分析雨燕之间的社会关系,比如:配偶的选择、巢穴的争夺以及丧偶家庭的再次组合等习性细节。
为了“讲好雨燕故事”,今年“5.18”世界博物馆日,我们在正阳门分会场与光明日报全媒体合作,采用媒体融合新技术,联合启动了“慢赏自然[~符号~]雨燕日记:全球首个北京雨燕5G高清慢直播”。通过架设在正阳门城楼上的高清摄像头,首次向全球观众展示了雨燕巢穴的实时画面,借此宣传北京雨燕与城市生态的保护理念。
雨燕保护需要社会各界的携手参与。相信未来,这些与古都相伴600年的鸟儿能更加自由地翱翔于北京上空。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22日09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