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大家好,我是麻团,一只专注于地球文化的喵星人。

友情提示:阅读全文,大概需要3分钟。

虞世南的蝉的诗(蝉虞世南的清华人语)(1)

《蝉》属于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五言律诗,作者是唐朝诗人虞世南。

虞世南字伯施,生于南朝越州余姚,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省慈溪市人,他曾是唐太宗的秦王府参军、弘文馆学士,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唐太宗曾称呼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蝉,俗称知了,古人以为蝉是靠露水生存,因此将蝉视为清高、纯洁的动物加以咏颂。

虞世南的蝉的诗(蝉虞世南的清华人语)(2)

《蝉》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清朝施补华在 《岘傭说诗》 中有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这三首诗,都是唐朝人托咏蝉寄本意的名作,但由于地位、气质、遭遇的不同,却呈现出迥异的意境,被誉为唐朝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虞世南的《蝉》,是唐朝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下面就来逐句解析一下全文。

虞世南的蝉的诗(蝉虞世南的清华人语)(3)

垂緌饮清露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虞世南通过看和想来展现,把读者的视觉想象带入其中。

这里的垂緌是指蝉的两根触须,因为古代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所以垂緌又有官贵的含义,而饮清露描述的是蝉的习性,用以指代清客,官贵的身份和清客在当时的百姓心中有着很大的反差,但虞世南却通过垂緌饮清露的形象,把他们统一在了一起。

其中包含的意思是,做官的人要像蝉那样只饮清纯的露水,品格高洁,莫要做贪官污吏。

虞世南的蝉的诗(蝉虞世南的清华人语)(4)

流响出疏桐

次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声音和习性,虞世南通过听和想来展现,把读者的听觉想象跟着引入。

这里的流响是指蝉的叫声,展现了蝉长鸣的特点。出字则把蝉的长鸣声形象化了,让读者更能感受的蝉鸣的力度。疏桐指的是枝叶稀疏的梧桐树,因为梧桐树越高,就越见其枝干的挺拔明显,这里用疏桐展现了梧桐树的挺拔高大,在古人眼中,有凤凰非梧桐不栖的说法,而蝉栖梧桐之上,更体现了蝉的高洁,同时也为下一句,做出了铺垫。

虞世南的蝉的诗(蝉虞世南的清华人语)(5)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第三、四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流传很广的名句,虞世南把思考带入了诗中,同时也把读者带入了他的思考之中。

这里虞世南特意强调了居高,结合上文的疏桐,这里指代官员的高洁程度,秋风指代的是外力,两句中的自和非,相互呼应,突出了一种人格的力量,一同又说明了,蝉的声音之所以能够传的很远,是因为他身处高出,并非是借着秋风而飘远,因此官员如果自身高洁,那么他自然也能生声名远播,流芳千古,并不需要依托权势。

虞世南的蝉的诗(蝉虞世南的清华人语)(6)

全诗虞世南以蝉自喻,通过蝉的形态、习性、声音,自我诠释,虽然句句写的是蝉,但也句句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以及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人生哲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