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豆】字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及金文(分列上下排)
从字形看,“豆”像一个高脚有底座的碗,里面盛有东西。
【豆】,
《说文》:古食肉器也。象形。
“豆”是古代盛放食物的器具,如同现在的碗碟一样。
最初的豆器为土陶烧制,形状是上盘下柄,底下带座,就像现在家中用的高脚果盘。早期的豆,估计只是普通的饭碗,后来制作讲究了,成为了礼器的一种,盛肉酱之类。
西周原始瓷豆
西周青铜豆
来到青铜器时代,有了青铜豆。西周时期的青铜豆,器形仍似陶豆,盛食的盘浅腹大口。春秋时期豆的形体有变化,出现带盖的豆,外表增加了装饰。豆也用其他材料制作,并且有了专称。
《尔雅·释器》说:“木豆谓之豆(桓),竹豆谓之笾biān,瓦豆谓之登。”
笾,古代祭祀和宴会时盛果品等的竹器。与豆的形状样子很相像,但两者盛放的食品不同,材料也就不同。笾是盛脯(肉干)枣、栗子等干燥的食物用的,用竹子制作。豆是盛菹zū(腌制的蔬菜)、醢hǎi(肉酱)等有汁的食物用的,所以用木制作。笾与豆多配合使用,一起出现,
如《诗经》:“傧尔笾豆”,“笾豆有践”。
曾侯乙墓漆豆。
用来做祭祀等庄重场合的豆器,制作复杂而且精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有雕花漆木豆,堪称是精美的工艺品。该漆豆及盖分别用两块整木雕成:先用一块雕出整体(座、柄、鼻、耳),耳先雕成饕餮形状,再镂空其两侧:另用一块整木雕岀豆盖,盖顶浮雕仿铜器云纹、龙纹。整器遍髹黑漆为底,再用朱漆描绘花纹图案,色彩艳丽,盎然成趣。该漆豆在战国漆木器中属上品,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豆】作为一种礼器,社会等级不同,豆的使用也有严格的区分,如:【礼器】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当然,相比起钟鼎等大的器物来言,豆只能算小器物,由于它很实用,制作精美的豆供祭祀礼仪场合使用,普通的豆在生活中常水中作为饮食器用。古时身份不同,使用豆的数量也大有差异。地位越高,拥有的豆就越多,甚至年岁越大,享用的豆也多。
《礼记·乡饮酒》记载:“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年事越高,享用的豆越多。当然,所谓若干豆实际指的是豆里盛的食物量。
豆既然是指器物,先秦古籍中有关“豆”的记载也就不难理解了。
《论语·卫灵公》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便是指关于俎(形如砧板)与豆这两种祭祀用的器物的事,引申为礼仪的意思。“俎豆之事”就是说的“礼仪之事”。
《礼记》里所谓“觞酒豆肉”就是指酒杯里的酒和豆中的肉。
《考工记》说:“食一豆肉,饮一豆酒,中人之食也。”就是说,吃豆的肉,饮一豆的酒,这是普通人的食量。
错金蟠兽纹铜豆
豆是一种盛食物的器物,有一定的容积,所以古代也把“豆”做计量工具来用。
《左传·昭公三年》记载齐国原有四种量器:“豆、区、釜、钟”,从豆到釜为四进位,从釜到钟为十进位。出土的齐国陶文常见“王豆”、“公豆”,表明这些豆是标准量器,用于关卡和国库的计量。齐量一升约合今205毫升,由“四升为一豆”知,一豆的容积为今820毫升。比两个可乐易拉罐的容量大一些。
既然古时的豆,是器物,怎么变成现的可以吃的“豆”呢?
尗-篆书
其实我们今天可吃的“豆”,在古代时不叫“豆”,而叫做“尗 shú”。
【尗】,象形,象尗豆生之形也。
【叔】,尗 又(手),用手去拾“尗”,就是“叔”(“又”是“手”的意思),很形象,像农村田里捡谷子的情景。
后来,【叔】字用来命名,表示父亲弟弟的意思,就加个草字头,便是典籍里用的“菽”。
《诗经》里有“采菽采菽”之句
《左传·成公十八年》有“不能辨菽麦”,其“菽”指的都是可吃的豆。
为什么后来“菽”成了“豆”呢?
【荳】,艹 豆,即果实象“豆”一样的植物,实际上,“荳荚”中“荳”,尗、菽,大豆类植物,只是不同的别称。
后来【豆】合并了【荳】字,这样 “荳,尗、菽” ,后来渐渐通用,均以“豆”来称呼,大概到秦汉之际,就开始把“菽”叫做“豆”了。“豆”也是九谷之一。如:
【周禮·天官·大宰·三農生九穀註】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麥爲九穀(谷)。
《汉书·杨恽传》说:“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箕。”所谓种一顷豆,就是种一百亩豆类作物。这时的“豆”就是能吃的了。
随着“豆”(指豆科植物)名称的流行,到现在为止,很多人反而不知“豆”的初始本义了。若是读古文经典,“豆”是指物品还是食物,可要分清楚哟。
.
.
我是汉字谷主,欢迎关注!
【专注说文解字、快识字、古汀大语文、海外汉语,古汀汉字思维馆】
汉字师认证课程,让你成为一名专业的汉字老师、海外汉语老师、一位汉字启蒙师!
想了解详情,关注本号,私信留言 ”99“
了解识字学习体系《人字学习体系》,可以关注本号,私信留言 ”人“
,